理论教育 港口与城市:水上门户连接内外,相得益彰

港口与城市:水上门户连接内外,相得益彰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托水运这一良好的运输方式,通过港口这一水上门户,当地与外地得以连接,港口所在地随着人口的聚集而逐渐兴旺发达形成城市。港口与城市两者相得益彰,兴衰与共,休戚相关。在港口城市形成过程中,港口是先决条件,城镇的设置则是港口形成的重要标志。港口与城市之间,体现出一种共生共长的关系。港口与城市的历史进程存在着一体化的关系。

港口与城市:水上门户连接内外,相得益彰

一、以港立城,城港共兴

港口与城市的发展史考察,港口城市都是伴随着港口的兴起而发展的。由于航运与贸易的发展,在一些适宜开辟港口的岸线(河岸、海岸)上逐渐形成了港口城镇。依托水运这一良好的运输方式,通过港口这一水上门户,当地与外地得以连接,港口所在地随着人口的聚集而逐渐兴旺发达形成城市。综观古今中外任何一座港口城市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临江河湖海的城市无一不是伴随着港口的发展而兴起的,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以及英国伦敦、葡萄牙的里斯本等,在中国则有广州、泉州扬州等。这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港口城市在兴起与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规律:“以港立城,城港共兴”。港口与城市两者相得益彰,兴衰与共,休戚相关。

在港口城市形成过程中,港口是先决条件,城镇的设置则是港口形成的重要标志。港口城市凭借港口作为通商孔道、商贾必经之路而逐步形成。一旦城镇设立,就意味着能提供商贾住宿、货物贮存的条件,开辟有集市供商贾进行交易活动,且这些活动已达到一定的规模,表明进出港口的船舶和物资已达到相当水平,从而标志着靠泊点已转变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港口。上海港在隋唐前还是一个渔村,正是依靠水运,凭借港口的孕育才从小村庄到大集市,再到城镇,一步步地发展起来,最后成为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汉口原是一片芦苇丛生的荒地,明成化年间,由于汉水改道,汉口成为天然的良港,汉口地区也随之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城市,至明末清初跻身于全国的四大名镇之列。

港口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城市经济的振兴又带动了港口规模的扩大。港口与城市之间,体现出一种共生共长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包含“城港共兴”的意义,还蕴含着“港城共衰”的含义。

港口城市由于所依托的港口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海岸线的移动、河道淤浅等原因导致港口衰落,所在城市也将因港口的衰落而随之衰落。泉州港是我国古代著名港口之一,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北岸,在唐代已成为我国南方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之一,在宋元时代以“刺桐港”驰名中外,和广州、扬州等同为我国南方大贸易港,随着国内经济贸易和东西方海上贸易的迅速发展,泉州城依托港口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南宋至元代,泉州不仅是我国最大对外贸易港,而且是商人云集的世界东方第一大港。宋朝时,泉州港贸易范围日趋扩大,与中东和北非共58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贸易往来,贸易范围包括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区域,出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船到城添外国人”和“市井十洲人”的盛况,成为“繁华商埠”。港口的兴旺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泉州地区迅速成为当时我国的丝织业中心,制瓷业、冶炼铸造业和造船业都相当发达,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口不断增加达20万以上,是当时全国六大都市之一。明朝时,由于河道淤浅和商贸路线的改变、福州港的兴起以及“海禁”等种种原因,泉州港开始衰落,泉州城也随之衰落。(www.daowen.com)

二、港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

港城关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随着历史的进展而不断具有新的含义。今后的港城关系将是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港口与城市的历史进程存在着一体化的关系。城市和港口作为统一体,功能互补发挥出更大的联动效应。港口自身功能的增强,直接增强了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港口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具有一整套为其服务的设施。随着大量人口、企业的集中,港口逐渐走向城市化,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港口集结大量工业、信息传播以及各种社会的和政治的机构,成为经济、政治及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所特有的社会活动性质、社会结构、信息网络及生活方式,又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的新思维方式、新文化内涵及新行业的兴起。港城一体化产生了多功能效应,形成了两个辐射面,其一为外向扇面,即以港口的国际航线为网络,与全球社会建立联系,把自己纳入全球性社会经济活动中;其二为内向扇面,即以本港口的对内交通网络,建立与内陆腹地的联系。港口正处于这两个扇面的交叉点和结合部,是两个扇面对港口城市进行物质投入和产出的基本通道。在港口城市对两个扇面的联接中,在港城多功能系统的综合效应下,产生了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凝聚作用和辐射作用,并通过这两个功能作用的不断循环,把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现代化进程不断推向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