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现制造企业循环再生产与长期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标

实现制造企业循环再生产与长期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标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归宿,仍然是要实现制造企业的循环再生产,因此供需匹配仍然是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目标,而实现盈利脱困并长期发展仍然是其终极目标,这一点与国家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

实现制造企业循环再生产与长期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标

(1)制造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家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一脉相传联系紧密又有重大区别

本课题研究为制造企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了制造业“三去一降一补”的内涵和外延,探明了制造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深刻内涵,剖析了改革的方向,并识别了制造企业已经实施的“三去一降一补”五项改革的具体举措,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基础。

首先,研究明确了制造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家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具有理论继承性和一致性。制造企业层面的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与国家政策所倡导的改革含义相同,都是将落后过剩产能退出市场,将过剩库存逐渐化解,去掉企业高杠杆降低经营风险。但具体实施的时候,“三去”仍然是制造企业基于市场运行规律的自主行为,以去产能为例,因制造企业产品在不同市场有着不同的生命周期,制造企业的过剩产能与煤炭和钢铁行业不同,可以向产品生命周期仍在延续的区域或市场进行输出或转移。制造企业的供应链较长,库存过剩的原因复杂多样,因此,制造企业去库存是所有行业中最复杂最艰难的长期管理策略。

其次,研究发现了降成本与补短板在国家改革层面和企业改革层面有着较大区别。国家层面的降成本改革,主要是指降低制度性成本(如降税和降息)和社会交易成本(如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等),而制造企业降成本与企业息息相关,是制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降低生产运营的成本,目标是获得高额利润,是制造企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重点方向。同样,补短板,国家改革层面的重点在于补公共服务短板和服务业发展瓶颈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齐关系国计民生发展的短板,相当于先行为制造企业发展补社会结构性短板,为企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而制造企业补短板,则是补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短板,研究发现制造企业尤其需要补齐高价值制造短板和绿色竞争力短板,这两项也就成了本研究的两个重点方向。

(2)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造企业原有改革和谐统一

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造企业原有改革具有天然统一性,因制造企业本身就是供给侧主体,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之义。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全是制造企业在市场经济调节的背景下,依照国家大的发展战略方针所做出的企业自主的市场化改革行为,而这种市场化的改革行为,本来就是制造企业根据市场变化需要而做出的变革,因此,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造企业原有改革有天然统一性,仍然是依照市场运行规律,为了实现供需匹配而进行的改革,制造企业的改革意愿及“三去一降一补”改革,都来源于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和对未来竞争的应对。从这一点上来讲,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就一直是企业改革的重点,有些改革则是企业原有改革在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具象化,但它并没有超越企业原有改革。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归宿,仍然是要实现制造企业的循环再生产,因此供需匹配仍然是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目标,而实现盈利脱困并长期发展仍然是其终极目标,这一点与国家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这一研究发现,打破了很多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的误区,宣传推广开来,可以极大提高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性。

(3)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逻辑严密的总体路径

断点回归实证研究表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对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本课题证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愿对制造企业盈利能力有正向影响作用,并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项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和补短板)对这种影响有显著中介作用。从而得出了严密的因果关系链条: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正向促进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愿;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愿,正向促进制造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五项改革;相关改革正向提升制造企业盈利水平。这条因果关系链条也揭示出了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实施路径,即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起点即为对国家政策学习与实施,然后努力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愿,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关键改革任务,最终实现制造企业盈利脱困,至此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目标。

因此,由此得到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路径(如图8-1所示)。(www.daowen.com)

图8-1 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路径

(4)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具有不同属性及实施路径

研究发现“三去一降一补”五项改革交叉并相互影响,是个有机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在执行次序和时间上,没有严密的前后逻辑顺序,五项改革也不是必须同时进行,因此制造企业在实施上述五项改革时,没有严格的统一路径可循,而是根据制造企业自身实际,选择进行哪几项改革,再决定哪项改革是重点、哪项改革优先推进等。降成本和补短板是决定着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企业赢得未来竞争的最有效手段,同时降成本和补短板贯穿于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始终。因此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是以去产能改革为起点,并作为一段时期的“临时改革”;并以降成本为不变主线,补短板为动态主线,贯穿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始终。加之制造企业的不同个体特征,不同的制造企业选择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也不同。

(5)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创新,改革路径需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路径。

很多研究和政策解读都将创新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短板,而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分析都发现,制造企业的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泉,“三去一降一补”最后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是创新,由此得出,在目前的特定时期内,制造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是创新,而企业的创新某种意义上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去产能改革中的落后产能升级,关键的推动力就是创新。去库存中供应链系统的新技术应用,合作伙伴间的新合作模式,企业与客户间的新商业模式,这些都需要制造企业的创新。创新也是制造企业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要提高技术革新率,打造物流新模式降低成本,增加资本、设备、人力对利润的边际贡献率,这些都需要制造企业应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方式。补制造企业短板进行的高价值制造,提升绿色竞争力,以及发展高新品牌,都离不开创新。综上,制造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政府层面的引导政策还是企业层面的推进策略,最终的根本动力都落到了创新上,因此可以说,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就是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这也恰恰说明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外界(如政府)强加给制造企业的使命,而是制造企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必须实施的一种创新性改革。创新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实施有了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创新在制造企业的特定历史阶段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意义,因此二者在特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内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而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将逐步深入转化为制造企业创新发展路径。

(6)“互联网+”为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是现在和未来改革的必经路径。

本课题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不仅证明了“互联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构想,而且研究证实了“互联网+”是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力,“互联网+”推进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外,“互联网+”更是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改变了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商业合作关系、采购方式、生产方式、营销方式和物流配送方式,甚至是废品回收利用方式和物流回收方式,因此,“互联网+”绝非仅仅是制造企业发展的新背景,“互联网+”制造是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交互形成的新发展模式。“互联网+”拓宽了制造企业经营渠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推动方式,如“互联网+”加快了制造产能迭代兴替,加速了新产业动能传导;“互联网+”加快了制造企业组织变革;“互联网+”提高了金融效率,大大降低了制造企业的金融成本;“互联网+”制造补齐了制造企业的高端制造短板,提升了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另外,“互联网+”还是制造产业数字化的前期基础,“互联网+”制造为制造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是深化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经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