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制造企业探寻降成本的方式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制造企业要自身要找降成本的出路,政府更应为制造企业提供开源节流的外部条件。
第一,进一步简政放权,减轻制造企业制度性成本和社会交易性成本。“互联网+”倒逼行政机制改革,原来制造企业所涉及的证照资质较多,涵盖的方面非常广,包含工商、运输、安全、质量、环境等等。若能对不同资质证照进行统一化管理,减少中间审批及更新环节,使用无纸化管理、网上审批、异地年审等方式为制造企业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将极大降低企业显性办理成本和隐性停工停产等成本。政府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社会保险成本,从而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还可以降低企业厂房库房办公等用地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能源消耗成本,或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社会性交易成本。
第二,减税降费,做好金融扶持。政府针对制造企业合理的、顽固的成本内容释放税收红利,坚决取消不合理税收,并根据地区、类型、规模等指标细分,制定可实施、可操作、具有长期效用的税收政策,同时放宽制造企业的贷款政策,尤其针对信誉高、创新能力强的小微企业,应当结合“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为其打造多样性与独特性相容的融资平台,并在金融机构执行鼓励措施,引导其积极为高新技术制造企业放贷,此外仍需加强对金融市场监控,杜绝其乱收费、利率过高等现象,多方位提升制造企业抗风险能力,全面降低金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www.daowen.com)
第三,规范原材料市场,稳定原材料成本。首先政府应当引导原材料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应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整合市场资源,提高制造业上游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制造业原材料的稳定供给。此外引导建立公平有序的原材料市场,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的职能,合理引导并利用政策手段,规范市场交易费用制度,避免出现垄断、恶意竞争,以稳定原材料价格。另一方面应当以市场规律为基础,减少政策直接干预,保证原材料市场持续性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制造业提供长期稳定、价格合理、高质量的原材料,从源头深化降成本改革,为制造企业降低成本把好源头关。
第四,完善“制造”“工程”人才教育机制,降低制造企业人才成本。制造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人才的结构,既要培养制造企业缺乏的“工匠”类领军人物,又要培养大批“工程师”类的懂实务懂操作的工程类人才,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并且进一步为人才有效流动降低门槛,突破人才流动配置的户口、住房、养老和医疗、下一代教育资源瓶颈限制,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按需配置”,从而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工荒、用工贵的问题。此外政府应鼓励企业以高质量制造为导向,进行培训再教育,培养员工数字化转型思想,提升员工尖端制造所需知识能力,全面提升行业内员工自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减少转型升级中的人员淘汰,在保就业的同时,降低人工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