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视角解决杠杆问题主要有两个大的方向:一方面是降低各个制造企业微观主体的杠杆率;另一方面是提升各个制造企业微观主体的资产收益能力。
第一,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要降低我国制造企业的杠杆率,首先需要政府实行稳健且中性的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能够营造合理的金融环境,激发制造企业寻求变革与创新意愿。同时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需要避免过于刺激型的政策以确保市场中流动资金的稳定。其次政府应组合使用公开市场业务、中期借贷便利、常设借贷便利等政策,同时利用利率传导机制深化市场化利率水平,通过利率的小幅度升高来帮助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去杠杆策略。
第二,优化资本市场融资结构。我国的金融市场一直以来存在难以均衡发展的问题,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占据了绝大部分融资体量,使得制造企业杠杆率过高。化解困境的方式在于我国政府应通过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改善融资环境,增加直接投资的比例,改善制造企业的融资和信贷结构。同时,为了强化证券市场的稳健性,应继续推行试点注册制,降低对制造企业发行股票融资的干预程度,减少资源炒作事件的发生,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
第三,增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受金融自由化影响,本应由正统银行主导的各种资金管理业务开始在影子银行中蓬勃兴起,制造企业进入影子银行里的资产数目非常庞大,这部分资产无法受到政府正常监控管理,存在极高的杠杆风险。因此,政府需要提升对各类影子银行的监管程度,尽量统一化管理以防分类监管存在视野盲区,打击部分机构在政策灰色地带进行的套利等违规活动。政府应借由“互联网+”时代强大的大数据技术,打通监管信息系统的数据互通与共享渠道,同时特别加大对通道业务与嵌套业务的管理力度。此外,政府应适当降低制造企业在外资金的流动性,用提升市场利率的手段增加影子银行开展业务的成本,从根源上减小影子银行的市场范围与业务规模。(www.daowen.com)
第四,针对不同类型国有制造企业采用差别去杠杆政策。国有制造企业的杠杆率在宏观总杠杆的比例里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国有制造企业承受了大量社会职能、无法随着市场经济周期规律能动调整等。国有制造企业的特殊性质使其难以通过市场标准化的手段降低杠杆,这就需要政府将国有制造企业的定位做出较为明确的划分,可分为公益性和营利性两类。对于公益性的国有制造企业,政府需要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以帮助其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一些国家重点战略型制造企业来说,政府应加快推进债转股助力其优化提升自身的资产负债水平和信用等级。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增强国有制造企业的活力与综合实力;而对于普通的商业性国有制造企业,应着重引导其通过市场机制去杠杆,鼓励其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盈利实力,逐步实现去杠杆。
第五,改善政府预算软约束问题。目前,地方政府存在的与部分制造企业之间的预算软约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杠杆任务中应考虑的重要方面。较为方便的借债途径最终却难以偿还,埋下了日后高杠杆风险爆发的隐患。对政府来说,不能简单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要把各级地方政府产生的投资债务纳入全国范围内的整体预算中。在对制造企业投资的过程中,提升投资课题风险识别能力,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考核问责机制。同时,政府要规范与制造企业社会资本合作的工作流程,从根本上减少预算软约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