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审计定价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审计定价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计定价理论由希穆尼奇首次提出,他指出审计定价包含审计投入成本和风险溢价两部分,客户规模、资产负债率、所处行业类型、控股公司数量与前两年盈亏状况等因素与审计费用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审计需求是影响审计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内部控制审计投入、诉讼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

审计定价理论由希穆尼奇(1980)首次提出,他指出审计定价包含审计投入成本和风险溢价两部分,客户规模、资产负债率、所处行业类型、控股公司数量与前两年盈亏状况等因素与审计费用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继希穆尼奇开创性的研究后,大批学者结合了本国审计市场和公司特征,加入了新的自变量对审计定价问题进行分析,例如弗朗西斯(1984)结合澳大利亚审计市场,在修正的希穆尼奇审计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客户资产规模、事务所规模与审计定价显著正相关;弗思(1985)结合新西兰的审计市场研究发现,贝塔系数与审计定价显著正相关;陈等(1993)结合新加坡的审计市场研究发现,审计时滞、股权集中度、事务所规模、事务所地理位置与审计定价显著相关;休斯顿等(1999)对希穆尼奇审计定价模型做出了重大改进,将风险溢价划分为审计风险溢价与非审计风险溢价,进一步,弗思(2005)又将非审计风险细分为剩余诉讼风险与非诉讼风险;洛等(2006)结合英国的审计市场研究发现,杠杆系数、或有负债、过去三年的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定价显著相关。

依据审计定价理论,审计定价主要由审计成本、预期损失成本与审计利润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审计成本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执行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等所花费的成本,由不同级别注册会计师的小时报酬率和工作时间决定;第二,预期损失成本是指注册会计师预期的诉讼风险的损失成本与恢复声誉的损失成本等,由审计师的风险类型(包括保守型、中立型与激进型)、因审计失败引发的审计师期望损失与审计师承担损失的期望概率三大因素共同决定;第三,审计利润指会计事务所在审计市场竞争中,通过制定恰当的竞争战略,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或者利用事务所声誉等方式获取的利润,包括正常利润以及因风险溢价而获取的超额利润。

随着审计定价理论的不断完善,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也逐渐清晰,一般来说,公司特征、事务所特征、契约特征、制度环境等因素会显著影响审计定价。

(1)公司特征因素。在公司特征中,代理问题、非效率投资董事会特征、盈余管理等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如范和王(2005)研究发现,企业的代理问题严重程度与审计费用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因为代理问题较大的企业更愿意聘请高行业声誉度的事务所进行审计;古尔和徐(1998)研究发现,过度投资会显著增加企业的审计费用,而适当增加企业的负债水平能够有效弱化过度投资与审计费用间的正相关关系,因为适当负债可通过抑制管理层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达到降低审计费用的目的;艾伯特等(2003)研究发现,独董规模、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包含一名财务方面的专家等会显著降低审计费用,而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不显著;朱松和陈关亭(2012)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作为一种风险控制策略能够显著降低被审单位的审计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蔡春等(2015)研究发现,具有审计经历的高管倾向于将应计盈余管理转变为真实盈余管理,为应对盈余管理的变化,事务所通常采取的策略是提高审计定价以弥补风险溢价,但如果高管与事务所存在校友关联则此类费用的增长效应并不存在。张娟和黄志忠(2014)研究发现,管理层的货币薪酬激励能显著降低审计费用对盈余管理的反映系数,而这种效应在股权激励的高管样本中表现较弱。

(2)事务所特征因素。如弗思(1993)研究发现,事务所品牌对审计定价有重要影响,当事务所被声誉度更高的品牌合并后,原事务所的审计定价显著上升;克拉斯威尔等(1995)研究发现,相比于不具备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具备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多收取了近34%的审计费用,相比于品牌声誉度较差的事务所,声誉度较好的事务所多收取了近30%的审计费用。王兵和辛清泉(2010)研究发现,分所的审计费用与总所相比有所降低,且这种现象在国内非十大事务所的样本中表现得更明显。

(3)审计契约特征因素。如西蒙和弗朗西斯(1988)研究发现,事务所首次接受被审单位审计时会给予近24%的审计费用折扣,即低价揽客现象,并且这种低价策略在连续审计的第四年才会停止;索恩等(2001)研究发现,审计契约类型会影响审计定价,具体而言,相比于成本补偿合同(Cost Reimbursement Contract),固定费用合同(Fixed Fee Contract)的审计费用更低。(www.daowen.com)

(4)制度环境因素。如泰勒和西蒙(1999)研究发现,法律诉讼、制度因素会影响审计定价,具体而言,诉讼压力越大、披露制度越严格,被审单位的审计费用越高;林德伯格(2001)研究发现,宏观制度环境的严格程度会导致被审单位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上升,进而导致审计费用上涨。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与公司特征、制度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必然会对审计定价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需求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审计市场由供需双方构成,尽管审计师需要坚守职业道德和保持独立性,可是满足客户需求依然是审计师获取经济利益的基础。可见,审计需求是影响审计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周等(2010)认为,依据审计需求类型进行分类,审计市场可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市场与内部控制审计市场,而这两类市场的审计需求结构完全不同,不同的市场存在着不同的客户需求,而不同的需求下,客户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也有所不同,会计事务所会针对不同的需求特征,制定出不同的审计定价。2012年,由于主板市场的内部控制审计由自愿转为强制执行,这必然导致内部控制审计的刚性需求显著上升,可是短期内内部控制审计的供给可能无法满足这种刚需,出现供不应求,致使事务所拥有较强议价能力,被审单位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

(2)内部控制审计投入、诉讼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希穆尼奇(1980)指出,审计定价是审计师的审计投入成本与预期可能承担的诉讼风险的函数,而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实施后,审计师的审计成本与保证程度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从成本投入来看,财务报表仅要求审计师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不是必要的审计程序,也无须对内部控制单独发表意见。与之不同,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审计师应在了解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单独实施控制测试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同时,内部控制审计对控制测试的要求更加严格,而要对某一内部控制的持续性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需要注册会计师长期跟踪,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基尼和厦帕森,2011)。因此,相比于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无疑增加了审计师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从保证程度来看,财务报表审计不需要审计师对内部控制提供合理保证,而内部控制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提供合理保证,例如,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师对那些存在较多内部控制缺陷的被审单位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那么他们将要承担严重的诉讼风险,审计师预期到这种风险,自然会制定更高的审计费用,以补偿诉讼风险溢价(基尼等,2010)。此外,如果被审单位选择了整合审计模式,审计师还会同时承担双重法律责任。因此,随着审计投入成本的增加与预期的诉讼风险的提升,审计师会制定更高的审计定价。

(3)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修正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修正与审计定价紧密相关。一方面,如果审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会使其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疑虑,那么控制风险就有可能评价为低水平甚至无法信任内部控制,这使得审计师需要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依据成本补偿理论,审计师执行的实质性测试越多,其审计成本投入也越多,而实质性测试花费的审计成本直接决定了审计定价,因此,更多的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审计师制定更高的审计定价;另一方面,从缺陷类型来看,内部控制缺陷可划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与重大缺陷,按其严重程度,重要缺陷偏离既定控制目标的程度高于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类型的内部控制缺陷而言,其反映出的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有所不同,审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存在差异,这将导致不同的审计定价,具体而言,审计师检查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越多,意味着其审计投入也随之增加,同时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内部控制缺陷,审计师的投入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审计师发现重大缺陷的成本投入要高于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因为重大缺陷往往与控制环境有关,代表着更高风险的领域,其隐蔽性更强,因此,相比于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审计师需要将更多的审计资源分配到风险更高的重大缺陷上,这将导致检查重大缺陷的审计成本高于其他类型缺陷的审计成本。

(4)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与审计定价。2004年,美国PCAOB颁布了审计准则第2号(AS2),并首次提出了自愿性整合审计这一模式,即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可由同一家会计事务所执行。随后,PCAOB在AS5中又提出强制性整合审计应替代自愿性整合审计。2010年,我国“指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可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整合进行。监管部门实施整合审计的目的是出于共享资源、提高效率的考虑,因为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之间存在较强的业务关联性,注册会计师在针对同一家被审单位执行两种类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同时或穿插进行,相互利用审计工作,相互借鉴审计证据和职业判断,例如,审计师在内部控制缺陷识别与评估的过程中,如果整合审计下的财务报表审计已经执行了相应的审计程序并披露了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那么在内部控制审计时就无须再披露这部分缺陷,可是在非整合审计模式下,两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资料无法共享,对于同一项控制测试,审计程序都必须单独实施,审计师需要重复劳动。因此,整合审计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减轻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费用负担,学术界将这种整合审计对审计费用的抑制效应称为“规模经济效应”(方红星和陈娇娇,2016;杨清香等,2017)。可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整合审计模式也有可能引发相反的政策效应,即“经济关联效应”(郑伟等,2015)。“经济关联效应”认为,由于上市公司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执行整合审计,因而被审单位更倾向于向审计师支付高额的审计报酬以获取“清洁”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而会计事务所在大额报酬的驱使下也会对客户产生经济依赖,导致审计需求与供给双方的经济关联紧密,因而审计费用将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