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2年颁布的《分类分批实施通知》将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内部控制的报告目标是确保对内对外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但是强化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能否达到抑制真实盈余管理的目的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为紧密围绕本书的研究问题,笔者将其总结为两类文献。第一类是考察内部控制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第二类则是考察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本书将这类文献概括为两种观点,一是真实盈余管理抑制观,二是真实盈余管理激励观。
美国SOX法案颁布后,国外学者开始对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间的相关性展开实证检验,这些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SOX法案对盈余质量的影响。阿什巴-斯可夫等(2008)系统分析了SOX法案的302条款和404条款影响盈余管理的内在机制,并在德周和第切夫(2002)、波尔和什瓦序玛尔(2006)等的基础上定义了三种盈余管理行为,分别是现金流噪音、异常盈余以及异常应计利润,在考虑了一系列控制变量后实证检验了SOX法案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他们研究发现,总体来看,SOX法案的实施有助于盈余质量的改善。具体而言,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能够较好反映现金流噪音、异常盈余与异常应计利润的情况。同时,对于已修正缺陷和获得清洁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企业,其盈余质量表现为更高的水平。阿塔姆德和比第(2010)提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从业者质疑内部控制监管的有效性,为此,他们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改进法案”(FDICIA)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盈余质量选取盈余的可持续性和未来现金流量的可预测程度作为代理变量。研究发现,相比于未受到政策影响的企业,FDICIA的颁布显著提升了盈余的可持续性和未来现金流量的可预测程度。进一步,基于季度报表的实证结果显示,审计师的外部治理效应对FDICIA起到了替代作用。勒波和周(2005)考察了SOX法案颁布后企业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自由裁量权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后SOX时代,上市公司报告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低于前SOX时代。同时,借鉴巴苏(1997)经典的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他们检验了SOX法案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后SOX时代企业报告损失比收入更快,意味着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显著上升。上述经验证据表明SOX的颁布可能会改变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行为,使其更加保守。德布肯和欧阳(2006)研究了SOX法案对在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其经验证据表明,在SOX颁布之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下降了12%,意味着管理层通过操纵盈余来误导市场的经济成本可能会显著增加。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米特拉等(2013)考察了在SOX法案对上市公司监管与处罚日趋加强的背景下内部控制缺陷(ICW)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后SOX时代,与不存在ICW的企业相比,存在ICW的企业,尤其是存在公司层面ICW的企业,其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显著上升。进一步检验发现,相比于SOX颁布后的后三年(第4年至第6年),ICW和非ICW企业之间的保守性差异在SOX颁布后的前三年(第1年至第3年)更明显,意味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通过强化会计稳健性的方式提高盈余质量。与米特拉等(2013)的研究不同,波里特等(2014)实证检验了2004—2009年上市公司发布的50份SOX 404报告的随机样本以确定其盈余质量,这些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分别由Fog指数和编码误差测量表示。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SOX 404条款生效后,这些上市公司样本的盈余信息质量没有变化,并且只有经验丰富的审计师和具备较强专业知识的报告使用人才能理解上述企业的盈余质量,该结果表明,SOX 404的强制披露政策对盈余质量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造成了负面影响。陆等(2011)提出,与美国的SOX不同,加拿大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做出强制性要求,管理层可向投资者自愿披露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报告(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MD&A),在报告中无须对内部控制缺陷做出明确定义,也无须强制聘请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基于加拿大的资本市场,作者考察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外部审计可对上述抑制效应发挥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但是该替代效应并不意味着外部审计师能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取代企业本身的内部控制建设。多由等(2007)使用了从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至少披露一个重大缺陷的705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差的企业越容易产生应计盈余操纵行为。此外,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质量的相关性是由于企业披露与公司层面有关的重大缺陷所导致,因为这种类型的缺陷难以被外部审计所检测。同时,他们使用另外四种盈余质量的衡量指标作为因变量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分别是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平均应计质量,财务重述和盈余持续性。陈等(2008)重点考察了SOX 404条款下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与应计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已披露重大缺陷的企业有着更多的盈余操纵行为,其应计质量更差。进一步,作者发现,404条款下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有助于减少有意或无意的会计错误,可对盈余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国内方面,研究者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检验,得出了两种相反的研究结论。一种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盈余管理,另一种则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没有相关性。首先,持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观点的文献有:张龙平等(2010)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有效抑制管理层的应计盈余操纵行为。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基于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为背景,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尤其在得到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样本中,这种负相关性更显著。董望和陈汉文(2011)从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目标和投资者反应两个视角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拥有较高内控质量的企业,其会计信息质量也处于较高水准;进一步,作者还考察了投资者反应,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盈余反应系数。雷英等(2013)考察了内部控制审计能否提升盈余质量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往往具有更高的盈余质量。进一步,对于首次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其盈余质量显著高于上一年度。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张嘉兴和傅绍正(2014)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都能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二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替代作用,该替代效应因不同的产权性质和市场化程度而存在显著差异。其次,持无关论观点的文献有:张国清(2008)基于我国2007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发现,内部控制并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起到正向作用,并且修复相关缺陷后也没有伴随更好的会计信息质量。范经华等(2013)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行业专长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内部控制和注册会计师行业专长是以替代关心还是以互补关心来发挥会计信息的治理功能。研究发现,一方面,加强内部控制能够显著抑制应计盈余管理,但是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没有发现显著经验证据,另一方面,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和审计师行业专长在上述抑制效应中存在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www.daowen.com)
罗伊乔杜里(2006)首次提出了真实盈余管理这一盈余操纵行为,他指出,在会计监管不断加强的情况下,管理层通过传统操纵应计利润的方式实施盈余管理受到了极大制约,为规避外部监管(如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部门等),管理层更倾向于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进行盈余操纵,如生产性操控、酌量性费用操控以及销售操控。哥尼(2010)进一步考察了管理层如何操纵真实活动盈余。研究发现,管理层会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操纵真实活动:一是减少研发投入或SG&A费用以操纵盈余,二是通过操控处置长期资产收入和投资收入的确认时点来操纵盈余,三是通过过度生产降低销售成本或是操控销售信用政策来降低当期销售价格。此外,哥尼(2010)进一步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企业,其经营业绩下滑越快,而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的企业,其未来经营业绩未出现类似的下滑现象。据此,艾利夫(2010)、孟焰和张军(2010)提出,为避免管理层通过操纵真实活动盈余而有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需要有效的制度设计对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约束,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则提供了一套理想的制度约束基础。
依据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包括五大目标,分别是确保合法合规经营(合规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经营目标),确保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报告目标),确保资产安全(安全目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其中,合规目标、经营目标与报告目标共同说明了内部控制在保证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抑制管理层对销售、生产成本和酌量性费用的操控。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减少真实活动盈余操纵的发生,但是经验证据并未完全支持这一结论,学术界仍持有两种对立观点:一种是真实盈余抑制观,另一种是真实盈余激励观。
(1)真实盈余抑制观认为,强化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能够有效抑制真实盈余管理。章格和尤(2011)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SOX 404条款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在404条款执行的前两年,相比于未被要求遵守404条款的企业,被要求遵守404条款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更低。此外,作者还发现,被要求遵守404条款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预测能力显著提高,并且随着盈余质量的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得到了恢复,意味着404条款有助于实现萨班斯法案的主要目标,即通过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来保护投资者和恢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国内方面,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考察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更高内部控制质量的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发生的概率更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这种抑制效应更显著。程小可等(2013)基于2012年以前我国内部控制自愿披露的制度背景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生产性操控和销售操控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负向关系在大规模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稳定。
(2)真实盈余激励观认为,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不仅没有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反而激励了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科恩等(2008)将SOX法案的颁布时间作为临界点,实证检验了SOX颁布对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结果显示,一方面,从1987年起,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直到2002年SOX颁布这一趋势才由升转降,另一方面,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在SOX之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SOX颁布后显著上升,两种盈余管理的“此消彼长”反映出SOX颁布后管理层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科恩等(2008)进一步分析发现,SOX对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也存在显著影响,即在前SOX时代,管理层更倾向于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式实现股权激励合同,而在后SOX时代,管理层更倾向于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科恩和扎里文(2010)研究发现,在SOX法案颁布后,增发新股的企业通常采用真实活动操纵来满足增发条件。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来满足增发条件的企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其未来业绩出现严重下滑,这表明增发新股企业的业绩不佳很有可能是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引发的经济后果造成。国内方面,李江涛和何苦(2012)研究发现,随着监管制度逐步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确实存在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操纵盈余以逃避监管的动机。陈克兢等(2016)研究发现,完善的制度环境能够有效抑制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对真实盈余管理却“束手无策”。李彬(2015)研究发现,虽然真实盈余管理增加了企业当期盈余,但这种方式往往以牺牲经营业绩为代价,与应计项目操纵相比,真实活动盈余操纵的危害性更大。范经华等(2013)研究发现,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构造真实的经营活动来操纵盈余,并不属于违规违法行为,因而内部控制难以对其发挥抑制作用。许骞等(2014)研究发现,2012年管理层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内部控制审计由自愿执行转为强制执行后,国有企业显著减少了应计盈余管理方式,而真实盈余管理没有出现减少趋势。张友棠和熊毅(2017)观察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相对成本的变化后发现,内控监管趋严会导致管理层实施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上升,考虑到真实盈余管理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且没有违反会计准则,其操纵成本明显小于应计盈余管理,因而管理层倾向于增加真实盈余管理,而减少应计盈余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