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内部控制对企业经济产生的影响

内部控制对企业经济产生的影响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后果最初是指会计准则对政府、企业、投资者与债权人等决策行为的影响,这一经典定义也被后人称为经济后果的狭义观。依据经济后果广义观的定义,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制度也必然存在经济后果,大量经验证据也证实了这一点。遵循胡等的研究范式,通过考察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来界定经济后果。综上所述,现有关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汗牛充栋,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也是观点不一、各有见解。

内部控制对企业经济产生的影响

经济后果最初是指会计准则对政府、企业、投资者与债权人等决策行为的影响(泽夫,1978),这一经典定义也被后人称为经济后果的狭义观。随着信息经济学与有效市场理论的发展,经济后果的狭义观逐渐被广义观所取代,广义观认为,如果企业对其所遵循的制度进行了信息披露,那么资本市场的利益相关群体就能识别出企业盈余的变化,并做出不同的市场反应(法码,1970)。依据经济后果广义观的定义,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制度也必然存在经济后果,大量经验证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种范式

(1)遵循阿什巴-斯可夫(2009)的研究范式,通过考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来界定经济后果。这类文献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以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作为自变量,检验事件发生前后样本股票收益率的变化。现有文献主要从三个角度对此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会产生消极的市场反应。有学者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往往伴随着消极的市场反应(阿什巴-斯可夫,2009),因为在内部控制信息中投资者更为关注的是坏消息,如缺陷信息、非清洁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等,如果披露的坏消息越多,类型越严重,表明企业可能面临更差的经营状况、更低的盈余质量以及更高的风险水平,这将促使投资者改变对企业收益和风险的预期,增加修正或是放弃投资决策的可能性(汉姆斯利等,2008),如张继勋和何亚南(2013)研究发现,非清洁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会显著降低投资者对财务报表审计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信心,同时,相比于其他缺陷类型,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关的非清洁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信心影响更大。第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会引发市场反应。有学者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可能并不为负,如贝纳什(2008)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价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为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并不意味着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第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会产生积极的市场反应。有学者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仅不会向市场传递坏消息,相反还有可能向市场传递了内部控制改进、内部控制审计独立的好消息(德云和张2014;吴溪等,2016),如方红星等(2013)研究发现,对外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有助于上市公司向资本市场释放高信息含量的好消息,缓解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增强投资者信心。

(2)遵循张(2007)、基尼和厦帕森(2011)的研究范式,通过考察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来界定经济后果。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行为具有不可观测性,因此研究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制度实施效果评价。依据这一思路,制度实施收益就被界定为积极的经济后果,例如,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能够给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群体带来正向影响,包括增强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巴基隆,2010;王永海和石青梅,2016)、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陈等,2008;阿什巴-斯可夫,2008;雷英等,2013;许骞等,2014)、提高投资效率(李万福等,2011)、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张然等,2013)、降低债务资本成本(王艺霖和王爱群,2014)、股东对财务业绩的信心(阿什巴-斯可夫,2007)等;制度实施成本被界定为消极的经济后果,内部控制的消极后果主要是体现在成本上,例如,内部控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内部控制审计等都会施加给企业过多的成本负担(张,2007;克里斯南,2008;基尼和厦帕森,2011;张国清和夏立军,2013;王永海和王嘉鑫,2017)。(www.daowen.com)

(3)遵循胡等(2013)的研究范式,通过考察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来界定经济后果。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通过间接和直接两种渠道实现,第一种是间接路径,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内外部风险、内幕交易、股价市场表现、资本成本等因素在内部控制影响企业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或者调节作用(多由等,2007;奥格瓦等,2007;汉姆斯利等,2008;布罗谢,2010;肖华和张国清,2013)。第二种是直接路径,即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能够直接为企业价值带来提升效应,如胡等(2013)在奥尔森价值模型基础上检验发现,无效的内部控制会对企业价值造成显著的负向影响。王爱群等(2015)也发现了类似结论,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企业,其企业价值越大,同时产权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调节作用,与民营企业相比,在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价值间的正相关性更显著。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汗牛充栋,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也是观点不一、各有见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以上三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对本书遵循的研究范式进行界定。具体而言,在考察《分类分批实施通知》的成本效益性问题时,本书主要借鉴的是第二种研究范式,即从《分类分批实施通知》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费用的影响出发,再到政策效应的检验,最终落脚到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后果;在考察《分类分批实施通知》的会计信息质量功能时,本书主要借鉴的是第三种研究范式,即从《分类分批实施通知》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联性出发,再回归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