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企业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和审计费用的影响:基本思路与实证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和审计费用的影响:基本思路与实证研究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主要以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真实盈余管理和企业审计费用为出发点,考察分类分批强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后果与影响机制,研究的基本思路归纳如下。据此,本书以财政部、证监会2012年联合制定的《分类分批实施通知》作为外生事件,实证检验了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引发的经济后果。

企业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和审计费用的影响:基本思路与实证研究

本书主要以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真实盈余管理和企业审计费用为出发点,考察分类分批强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后果与影响机制,研究的基本思路归纳如下。

(1)提出研究问题。美国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为标志,建立了强制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SOX 302条款)与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SOX 404条款)的制度体系。与之趋同,我国监管部门通过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分类分批实施通知》等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并希望通过强制兼分类分批的实施模式,以达到提升会计信息整体质量、提升投资者信心、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目的。在此制度背景下,国内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愿实施背景下内部控制制度对投资效率、风险承担、资本成本的影响,而对强制实施背景下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本效益性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功能的实证检验还不够深入,存在较大研究空间。

通过对理论和相关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后果尚存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企业风险、应计盈余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部分学者认为,SOX 404条款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这给企业带来了巨额的审计成本负担,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不足。从中可见,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经济后果目前还没有定论。鉴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足,并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分类分批实施模式可能对制度实施效果的影响,本书选择三个视角,提出研究问题,分别是:第一,2012年《分类分批实施通知》的颁布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吗?第二,2012年《分类分批实施通知》的颁布能够显著激励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吗?第三,2012年《分类分批实施通知》的颁布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审计费用负担吗?

(2)构建理论假设。本书考察的经济后果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本收益性,二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会计信息治理功能,其中成本收益性可通过考察《分类分批实施通知》颁布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费用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来进行实证检验,会计信息治理功能可通过考察《分类分批实施通知》颁布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来进行实证检验,具体实证逻辑图可详见图1-3。

图1-3 实证逻辑图(www.daowen.com)

针对内部控制质量的问题。随着《分类分批实施通知》的颁布,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由鼓励上市公司自愿实施转变为强制实施,这表现出强烈的政府直接干预以及通过政府选择替代市场机制的特征。从理论上来说,对于企业的内控质量建设,政府直接干预可能比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更为有效。制度变迁理论认为,诱致性制度向强制性制度转变有助于促成实施对象的自我强化意识的形成,提高制度的执行效率。同时,《分类分批实施通知》又体现出明显的分类分批实施特征,这主要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异质性差异较大,因为内部控制质量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SOX法案“一刀切”似的实施标准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遵循成本负担,正是吸取了SOX法案的教训,并借鉴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变革的渐进式改革模式,监管部门采取了分类分批强制实施模式,这有助于发挥优质企业的示范与带动作用,有利于改善政策执行力不足问题,以保障内部控制质量“提质升级”。对此,本书提出的第一个理论假设为,分类分批强制开展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

针对真实盈余管理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真实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通过构造偏离正常情况的真实经营活动来操纵盈余的行为,虽然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高于应计盈余管理成本,但它并没有违反会计准则,具有很强隐蔽性,因而伴随资本市场监管的逐步趋严,管理层具有强烈的规避监管动机,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来取代应计盈余管理。从我国内控监管的现实背景来看,《分类分批实施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强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并达到一定的披露要求,意味着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与监管力度都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极有可能导致盈余管理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即管理层将应计盈余管理转变为真实盈余管理。对此,本书提出的第二个理论假设为,分类分批强制开展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显著激励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针对审计费用的问题。从审计市场供需的角度来看,相比于企业自愿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分类分批实施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会导致审计的刚性需求上升,而短期内审计市场的供给可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致使审计市场出现供不应求,导致审计费用上涨。从内部控制缺陷的角度来看,已执行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企业会披露更多的内部控制缺陷,这会导致审计师将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估为低水平(拉曼等,2006;贺塔什等,2008)。当内部控制质量较差或不能依赖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审计师会相应增加实质性测试程序,导致审计投入成本上升,事务所会据此制定更高的审计定价。对此,本书提出的第三个理论假设为,分类分批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审计费用。

(3)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经济后果。双重差分分为单期DID和跨期DID,依据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分类分批实施特点,本书采取的是跨期DID进行准自然实验,该方法不仅能够识别跨期动态行为的信息,而且能够降低遗漏变量、反向因果等内生变量偏差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据此,本书以财政部、证监会2012年联合制定的《分类分批实施通知》作为外生事件,实证检验了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引发的经济后果。同时,本书还使用断点回归、内生性检验、安慰剂检验等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外生事件和适用检验外生事件影响的实证方法使本书的实证结果更加稳健。

(4)评价实证检验结果。基于以上三个部分的实证检验结果,本书归纳出研究结论,评估了《分类分批实施通知》的成本效益性与会计信息治理功能,并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监管部门和实施企业,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