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国家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为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我国推进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条件。
现代交通和通讯的高速发展为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提供了先决条件。相比过去,现在农村地区的交通变得比较发达,全国很多农村已经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农民与外界联系和货物运输非常方便。交通和通讯的高度发达,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率,使相对分散的农村也能产生资源的集聚效应。电视电脑等传媒的影响,使城市的绝大多数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广泛向农村传播,农民接受信息的渠道和大大拓宽。
农民职业非农化为农民就地就近城市化提供了基础。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工商综合企业,逐步形成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市场判断能力、信息技术观念大大增强,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产业化,以及先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使大批农民慢慢地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农民和更多的时间去从事非农产业。大批农民长期进城务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足以说明农村中一部分农民已经脱离农业生产。走南闯北的农民工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而且学到了技术和经验,学到了城市生活方式,自身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返回到农村之后,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带回到农村,引导其他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素养的提升,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培养和少生优育等,这种潜移默化地影响就大大加速了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进程。还有部分农民工在大城市经历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之后,返回家乡选择进入门槛较低的小城镇、小乡村创业,这一趋势将因东部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省份转移而得到强化。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农村部分富余劳动力,又能推动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
再次,农业投入大幅增加,为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提供了直接动力。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国家对农村投入的增加,将有力地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样农民的子女可以得到更良好的教育,大多数农民可以享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多样的文化娱乐生活。中央财政投入支农的资金逐年在增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普照到农村,更多地惠及至农民。(www.daowen.com)
最后,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民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相互之间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家乡办厂创业,在家乡安排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祁新华等(2012)选择就地就近城市化发达的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与惠安县)、广东省东莞市、江苏省昆山市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居民迁移行为不太频繁,且多数为就地就近的近距离迁移,同时迁移意愿不够强烈,并且倾向于迁移到近距离的中小城镇;企业区位选择也背离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中倾向于选择位于或接近大城市的预期,而呈现出以镇村行政区域为主以及“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同时大多数企业没有过搬迁的经历,或属于近距离搬迁,迁移至开发区或大中城市的意愿并不强烈。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就地就近城市化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这是一项民心所向的系统工程,同时也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