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形成机制:政府规划与市场选择的对比研究

城市形成机制:政府规划与市场选择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主要有两种城市形成机制的研究路径:第一种把城市看成是地方政府、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者或土地开发者之间经济活动所带来的产物。然而,计划机制下城市形成可能是低效率或没有效率的。况且,依赖于开发者或地方政府的城市形成机制是完全不现实的。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城市的形成、发展、演化应由消费者和企业的微观选择决定。国外学者关于城市集聚经济、城市规模以及城市形成机制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城市形成机制:政府规划与市场选择的对比研究

当前主要有两种城市形成机制的研究路径:第一种把城市看成是地方政府、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者或土地开发者之间经济活动所带来的产物。亨德森(1983)研究认为,随着新兴产业和夕阳产业在不同城市的分布,人口将从更小的城市转移到更大的城市,而消费者的外部性,比如拥挤、水污染空气污染、犯罪等等,随城市规模增加,因此需要政府实行公共政策管理和行政管制,降低城市人口分布变化带来的成本。阿卜杜勒—拉赫曼和阿纳斯(2003)构建了包含政府角色的城市发展模型,考察人口增长是否引起经济活动更加在城市集聚以及城市体系内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结论是:当城市之间存在互相影响时,市场不能在城市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源,此时政府(计划者)发挥作用是必要的。亨德森和贝克尔(2000)分析表明,新产生的城市与旧城市相同,在自组织的情况下,新城市总是出现得太晚,而旧城市早已变得严重的人口过剩。因此,需要一个开发者。然而,计划机制下城市形成可能是低效率或没有效率的。翰斯利和斯瑞军(1994)就表明,在固定的有限数目的城市的博弈理论框架内,城市体系将是无效率的,这种无效率是由于开发者之间的战略互动导致的。况且,依赖于开发者或地方政府的城市形成机制是完全不现实的。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城市的形成、发展、演化应由消费者和企业的微观选择决定。他们强调大量分散的经济个体(如企业、工人或消费者)因为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开展分工从而获益,所以它们有充分的动力在城市内集聚。这种自组织的城市形成机制更现实。阿纳斯和熊(2003)考察了有两个产业的城市建立。一个同质的竞争性的最终产品(工业品)产业使用差异化的、垄断竞争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如果这些投入不是本地可用的,最终产品生产者将从其他城市“进口”。因为差异化投入导致了生产的一个外部规模经济,所以最优城市规模存在。假设最初只有一个城市,为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提供服务。模型表明,将通过纯粹的微观经济个体的自主选择,服务业或制造业将搬离原先的城市,在一个可行的地方建立第二个更小的城市,新城市从一个微小的规模平稳地增长。这意味着新城市的建立不需要开发者。他们还表明,新城市在已有城市人口过剩之前就产生了,不存在亨德森等人担心的问题。阿纳斯和熊(2005)解释了在没有开发者行动的情况下大的多样化的旧城市如何演化出专业化小城市,并且表明,微观市场主体在没有计划者或开发者指导的情形下可以在恰当的时机使这种专业化的第二层城市和卫星城市出现,不存在马尔萨斯陷阱,即已有城市在新城市出现之前不会变得人口过剩。他们还证明了不对称均衡,即大的旧的多样化城市伴随着一个新的小的专业化城市,是稳定的,并且持续很长时间。(www.daowen.com)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集聚经济、城市规模以及城市形成机制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阿卜杜勒—拉赫曼、阿纳斯等著名城市经济学家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展开的对城市体系的研究,其建模技术、规范性以及逻辑的严密性等在本书的完成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一直努力借鉴和参考这些研究的范式构建一个完整的二元结构下的城市体系模型,并将理论模型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