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历程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由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现象或城市问题,城市经济学从产生之时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城市经济学主要考虑城市的内部结构、土地市场、城市类型以及城市规划等等,相应的城市理论模型很少考虑区位因素,尽管区位理论拥有悠久而深厚的思想传统,尽管空间区位对理解现实世界经济进程和解释人类经济活动集聚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这与当时的条件下缺乏理想的分析工具有关。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经济学家对于区位和集聚问题的关注程度迅速增加。以克鲁格曼(Krugman)、藤田(Fujita)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领域——新经济地理学,他们主要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 Dixit-Stiglitz,1977 ,以下简称D-S)的垄断竞争模型和萨缪尔森(Samuelson, 1952)的“冰川”运输成本技术等为基础,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问题,其中也包括城市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城市体系的研究成为新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城市体系模型也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三大基本模型之一,亨德森(Henderson, 1974)、藤田和森(Fujita and Mori, 1997) 、藤田、克鲁格曼和森(Fujita, Krugman and Mori ,1999 )以及藤田、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Fujita, Krugman and Venables,1999)、亨德森和贝克尔(Henderson and Becker,2000)等对城市层级体系、城市规模等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克鲁格曼(Krugman,1998)把空间问题视为经济学的前沿。我国学者也越来越关注经济活动中的区位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还处于“引入介绍”阶段,多数研究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用来解释产业集聚、区位选择等等,在新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构建方面步履维艰,成果甚少,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城市经济学问题结合研究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尚未出现。如何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构造一个全新的城市理论模型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书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技巧,试图为城市体系建立一个包含空间因素的一般均衡模型。这将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有助于为实证分析或经验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而且是现实城市发展的需要,尤其在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历史阶段,可以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www.daowen.com)
另外,本书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是一个基本模型,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1)模型的理论应用,比如做比较静态分析,比如研究城市的最优规模、卫星城的诞生,二元结构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等等,这些本书已进行了研究; (2)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于实证分析; (3)模型的拓展,比如把制造业部门从一个扩展到多个,或者加入服务业部门、政府部门,以进一步研究专业化城市与多样化城市的形成;(4)修改模型,比如把冰川运输成本还原为运输部门,比如加入住宅消费、通勤时间。总之,本书的理论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