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及阶段划分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及阶段划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工人权益的重视,成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一阶段开始成为企业职能管理的一部分,承担着相对独立的管理任务和职责。(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经济改革两大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是从单一计划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到目前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

西方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典型的理论包括六阶段论、五阶段论、三阶段论和二阶段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渐进发展的历史。

1.六阶段论

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弗伦奇(W.L.French)为代表,从管理的历史背景出发,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科学管理运动阶段。

这一阶段以泰勒(Taylor)和吉尔布雷斯(Gilbreth)夫妇为代表,关注重点主要是工作分析、人员选拔、培训和报酬方案的制订以及管理者职责的划分。

第二阶段:工业福利运动阶段。

在此阶段,企业出现了福利部,设有社会秘书或福利秘书专门负责员工福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员工的待遇和报酬问题成为管理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第三阶段:早期工业心理学阶段。

这一阶段以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等人为代表的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进程出。个人心理特点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人员选拔预测效度的提出,使人事管理开始步入科学化的轨道

第四阶段:人际关系运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是梅奥等人,由他们发起的以霍桑实验为起源的人际关系运动掀起了整个管理学界的革命,也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开始由以工作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把人和组织看成社会系统。此阶段强调组织要理解员工的需要,这样才能让员工满意并提高生产效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企业管理界流行着一种“爱畜理论”,在爱畜牛奶公司的广告中说爱畜来自愉快的奶牛,因此品质优良。研究人员认为愉快的员工的生产效率会比较高,于是公司用郊游和员工餐厅等办法来试图改善员工的社会环境,提高士气,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际上,这一理论夸大了员工情感和士气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最终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理念并不可靠。

第五阶段:劳工运动阶段。

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184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对劳工争议案的判决开始,美国的工会运动快速发展;1869年就形成了全国的网络;1886年,美国劳工联合会成立;大萧条时期,工会也处于低潮;到1835年美国劳工法案,即瓦格纳法案(Wagner Act)的颁布,工会才重新兴盛起来。罢工现象此起彼伏,缩短工时、提高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集体谈判。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劳动和工人权利的法案,促进了劳工运动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法律敏感行业。对工人权益的重视,成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第六阶段:行为科学与组织理论时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组织管理的特点发生了变化,人的管理成为主要任务。从单个的人到组织,把个人放在组织中进行管理,强调文化和团队的作用,这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征。

2.五阶段论

以罗兰(K.M.Rowland)和菲利斯(G.R.Ferris)为代表的学者则从管理发展的历史角度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时代。

第二阶段:科学管理时代。

第三阶段:工业心理时代。

第四阶段:人际关系时代。

第五阶段:工作生活质量时代。

五阶段论中关于前四个阶段的划分与六阶段论是一样的。此观点的独特之处,是把工作生活质量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提出来。工作生活质量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一系列客观的组织条件及其实践,包括工作的多样化、工作的民主性、员工参与、工作的安全性等;另一种是指员工工作后产生的安全感、满意程度以及自身的成就感和发展感。第一种含义主要强调工作的客观状态;第二种含义主要强调员工的主观需要。将这两种含义结合起来,工作生活质量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感觉。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辞职的打字员中,有60%是由于工作枯燥无聊,而不是因为工作任务繁重而辞职的。影响工作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3.三阶段论

这种观点的代表是福姆布龙(Fombrun)、蒂奇(Tichy)和德兰纳(Deanna),他们从人力资源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这一角度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操作性角色阶段。在此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

第二阶段:管理性角色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一阶段开始成为企业职能管理的一部分,承担着相对独立的管理任务和职责。

第三阶段:战略性角色阶段。随着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被纳入企业的战略层次,要求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www.daowen.com)

4.二阶段论

国内学者从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差异性角度,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事管理阶段。人事管理阶段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运动阶段;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早期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是作为替代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概念提出来的,它重在将人看作组织中一种重要资源来探讨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又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两个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目的并不在于这些阶段本身,而是要借助于这些阶段来把握人力资源管理整个发展脉络,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它。因此,对于阶段的划分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绝对的对错。

(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经济改革两大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是从单一计划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到目前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人事管理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确定了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与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企业没有用人的自主权,不能自行招聘所需的人员;人员只进不出,没有形成正常的退出机制;在企业内部,对员工没有考核,大家干好干坏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工资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与工作业绩和工作岗位没有任何关系。在此阶段,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一些流程性的事务性工作,如员工人事档案管理、招工录用、劳动纪律、考勤、职称评定、离职退休、计发工资等。全业人事部完全服务于国家的政策,负责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完成。内部听命于厂长或经理,外部听命于政策部门,工作技术含量很低。人事主管充其量是一个高级办事员的论断由此得来。

2.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改革深化,国有企业的劳动人事工作也在不断进步。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重新规定了企业人事管理的职责权限范围。《规定》指出,允许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决定自己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企业有权根据国家下达的劳动指标进行招工,进行岗前培训;企业有权对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的职工给予奖励;企业有权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的职工给予处分,甚至辞退。随着这些规定的落实,企业在用人方面有了更大的权限,正常的人员进出渠道逐渐形成;劳动人事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劳动定额管理、定员定编管理、技术职称评聘、岗位责任制等在企业中广泛推广;工资管理规范化,打破了分配的平均主义,增强了工资的激励作用。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初步具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功能和作用。

3.人力资本阶段

在管理理念上将员工看成资本,认为进入企业的人力已经是资本,不再是资源;在发展观上,完成了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此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员工的绩效管理、建立现代薪酬体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环境等方面,并开始考虑整合企业人力资源。通过工作分析和人才盘点,更加合理地配置企业人力资源;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绩效能力;通过改革和优化薪酬体系,使之更有激励性,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比率。人力资源经理秉持人力资本理念,在企业里倡导和培养重视人才、开发人才、有效配置人才、激励人才的观念,带动整个企业人才观的转变,自身也向人力资源专家的方向迈进。

4.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强,以及企业竞争的加剧,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在此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需要与企业战略密切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实现。基于此,人力资源经理进入了企业的决策层,以专家顾问和战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参与决策,推动变革,使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趋势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有史以来科技、经济和社会最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快速普及,对于所有的国家、民族和企业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将改变每一个现代人的观念和意识。

1.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日趋重要

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有效运用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策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促进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并把它们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状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及战略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再只是战略规划的执行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更加明显。

2.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与跨文化管理

组织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全球化、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也就是说,企业要以全球的视野来选拔人才、看待人才的流动。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所面对的是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以及无国界;经济全球化、组织的全球化必然带来管理上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管理问题,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领域的热点问题,跨文化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工具。

3.动态化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得到长足发展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化的发展,动态化网络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出现并将成为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动态学习组织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的组织职业开发活动将越来越多,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如网络引智与网络招聘、网络员工培训、网络劳动关系管理等将会越来越成为现实。网络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必将在管理思想、管理职能、管理流程及管理模式上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使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日趋激烈的环境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空间被极大拓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也随之进行必要的变革。

4.员工客户化的趋势

员工客户化的关键是员工角色的变化,即员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管理对象,他们可能变成组织的重要客户。人力资源管理部经理也可能随之转变为“客户经理”,即为员工提供他们所需的各类服务,如具体而详尽地向员工说明组织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方案,努力使员工接受组织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为员工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回报和多元化的价值分享体系,并且要给员工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使员工自主性工作,满足员工参与管理的主体意识。在管理措施方面,要为员工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5.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外包和派遣

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是指把原来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承担的基本职能,通过招标方,签约付费委托给市场上专门从事相关服务的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组织出于降低成本、希望获得专家的高级服务、获得更为广泛的信息以及促进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等目的,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进行外包。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仍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领域不断扩展,从单项业务的外包发展到多项业务的外包;二是组织聘请专家顾问提供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服务,提高了外包业务的专业水平;三是外包服务商、咨询公司逐步结成业务联盟,并力图垄断高级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业务;四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强化组织竞争优势,并促进外包业务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派遣又称为人力资源租赁,是指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某些需要相关服务的组织提供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尤其是急需的各类人才及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等。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派遣是与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密切相关的一种发展趋势。如果说“业务外包”是一种主动需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市场活动,那么“业务派遣”则是一种主动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市场活动,外包与派遣具有对象的互补关系。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派遣存在如何在政策、法律和制度层面进行规范管理,加强派遣机构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提升派遣服务人员的素质,建立派遣认证体系,规范收费标准,协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机构与派遣机构之间关系等诸多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