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力资源:质量胜于数量,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质量胜于数量,人力资源的含义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力资源无疑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于人力资源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我们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组织特定工作活动所需的并能被组织所利用的所有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对一个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

按《辞海》的解释,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是指为了创造财富而投入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并把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间接资源五大类。在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在农业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围绕土地进行,经济分配以土地的占有量为基础,劳动者的体力消耗和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促成了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社会,人们开始以使用机器的资源开采和制造业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方式,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创造,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力资源无疑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学术上,“人力资源”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名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来的。在该著作中,德鲁克引入了“人力资源”的概念,并且指出人力资源与其他所有资源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主体是人,并且是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也是最未有效使用的资源。

在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于人力资源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如郑绍濂认为,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1]

我们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组织特定工作活动所需的并能被组织所利用的所有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它既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即现在就可以使用的、由劳动适龄人口中除因病残而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外的绝大多数适龄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中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构成的人力资源;也包括潜在的人力资源,即现在还不能使用但未来可使用的、主要由未成年人口组成的人力资源。(www.daowen.com)

人力资源质量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体力,即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状况、营养状况以及耐力、力量、敏捷性等体能素质;②智力,即劳动力的智力素质,包括智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③知识技能,即劳动者的文化知识素质,它以教育程度、技能水平等来衡量;④劳动态度,即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职业道德,如劳动动机、劳动态度、劳动责任心等。

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源丰富程度不仅要用数量来计量,而且要用质量来评价。对一个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企业需要在人力资源规模上谋求一定的规模效益,但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把着力点迅速转移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上来。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人力资源的质量对于数量有较强的替代性,而数量对于质量的替代作用则较弱,有时甚至无法替代。

相比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数量,但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以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