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航空公司是美国第三大航空公司,总资产近50亿美元,职工3万多人,主要经营美国—日本等东方航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政府解除对航空业的管制,放开价格,取消政府补贴,再加上航空公司增加过多,市场竞争激烈,油价上涨,航空业普遍亏损。从1990—1993年,亏损额超过了前20年美国航空业盈利总和。其中西北航空公司是亏损最严重的企业。
两个私营投资者于1989年收购该公司时在管理方面做了些改进,但到1992年西北航空公司仍然亏损严重,资产负债率达到100%。由于债务负担沉重,企业的净收入逐年下降,1993年,公司的净收入只有1.6亿多美元,而需要偿还的本金就有3.3亿美元。
按照当时的法律,当企业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时可以申请破产保护。但公司破产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制约:一是宣布破产后,以公司净资产偿还债务,银行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要受到损失,一大批飞行员、技师和空姐要面临失业;二是西北航空公司的主要航线在亚洲国家,东方人对“破产”难以接受,大型企业破产在美国的影响也很大,从而申请破产保护会影响正常营业。
西北航空公司最初希望通过资产重组来挽救企业。经股东、雇员和银行之间的多次协商,曾达成以下一些重组协议:①四大债权人(原收购公司的股东、荷兰皇家公司、澳大利亚持股人和银行)同意再贷款2.5亿美元给公司,贷款协议规定一年后偿还贷款;②已欠的2.67亿美元债务延期一年支付;③7 000万美元的购物款暂停支付一年。
然而,重组协议并没有使公司摆脱困境。1993年12月公司负债高达47.36亿美元,其中银行长期贷款12.90亿美元,短期循环贷款4.93亿美元,政府特别贷款2.5亿美元。其他欠款17.8亿美元,飞机制造公司设备租赁费欠款9.23亿美元。
面对这种情况,西北航空公司的股东、债权人、职工在1993年决定实行职工持股以挽回局面。
1993年,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债权人、股东、职工代表三方经过激烈的谈判,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了调整股权结构、实行雇员持股、加强公司管理、挽救企业的协议。协议的核心内容就是实行雇员持股计划。
(1)持股的实行办法。西北航空公司的职工在3年内以自动降低工资的方式,购买公司30%的股权。
按照比例降低工资。由于公司职工的收入差距很大,因而采取按比例降低工资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年薪1.5万美元以下者不降低工资;年薪2万—2.5万美元者降低5%工资;年薪3万—4.5万美元者降低10%工资;年薪5万—8万美元者降低15%工资;年薪8万美元以上者降低20%工资。
债权人重新确定还债年限,把还债高峰由1993年推移到1997年和2003年。(www.daowen.com)
2003年全部偿还债务后,如果雇员想出卖股票,公司有义务从雇员手中全部回购股票。
(2)职工持股后的产权关系。雇员持股后,西北航空公司的股权结构为:公司原有两个股东持股占52.5%;雇员持股占30%;荷兰皇家公司及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两个公司分别持股14%、8.8%和7%,合计持股占29.8%;银行持股占7.7%。
在30%的雇员持股中,飞行员持股占42.6%,职工持股占39%,空姐持股占9%,其他人员持股占9.4%。
雇员持股为有投票权的特殊优先股。职工股股息年利为5%。职工股可由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并可以在股市上自由转让。公司在2003年之前可随时收回职工股,但必须提前60—90天通知职工。职工股也有投票权,由托管机构代理行使投票权。
西北航空公司的职工股托管机构每年向职工通报股票数量与市价。在每次召开股东大会前,托管机构会把股东大会上要表决的问题发到职工手中,职工填好意见后交给托管机构,由托管机构根据职工意见行使投票权。
由于雇员持股的比例较高,雇员代表直接进入公司董事会。公司董事会由15人组成,其中雇员董事3人,分别由飞行员工会、技师工会和空姐工会选举产生。
(3)实行职工持股的效果。西北航空公司实行雇员持股后迅速扭转了亏损局面,后又成为上市公司,股票很快增值。一般来说,股票增值到每股24美元时,即可完全补偿所减少的雇员工资,不久每股增值到37美元,持股雇员的收入大为增加。由于雇员将新增收入用于继续购买本公司的股票,雇员持股比例曾一度达到55%,成为一个典型的雇员控股公司。
(4)案例分析。这一持股运作的特点是职工降薪,贷款购股。
在企业的危机期或有问题的企业中实行职工持股,职工的信心和参与是拯救企业的重要因素。危机期如果破产会影响企业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首当其冲的是企业职工,企业破产以后,职工会失去工作;其次是企业的债权人,危机企业很可能资不抵债;最后,资方也会受到影响,资本投入往往不能得到保全。企业危机并不一定是全面危机,危机可能仅仅是财务上或暂时的。关键是职工对企业是否具有信心。
如果职工对企业具有信心,可以通过未来若干年减少一定比例工资的方式购买公司股票,不仅可降低企业未来运行成本,而且有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以达到克服危机、振兴企业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