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假设是会计工作必须具备工作中,会计处理对象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些前提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处理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都是以这些假设为前提的。因此,会计假设也称之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变化趋势形成的对会计核算对象及经济环境的最合乎情理的判断。它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财务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一 会计主体
【案例】
张大宝拥有财产1 000 万元,其中包括一套住房400 万元,家庭各项物资200 万元,现金400 万元。张大宝出资300 万设立一家独资公司——大宝古旧家具公司,公司聘请了两名会计小王和小李。一天,张大宝拿着家中买大米、食用油等家庭支出的发票和公司购买木材、油漆等材料的发票请会计小王报销做账。请问小王会计该如何处理呢?
在上述案例中涉及一个会计问题——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确定,即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根据会计主体假设,企业应该以其自身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本身的各项经营活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规定意味着,就某一特定企业而言,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对象,应该是也只能是该企业本身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而不应该包含该企业之外的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因此,按照会计主体假设的要求,会计入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不仅要将该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会计工作和其他的会计主体区别开来,而且也要独立于企业所有者之外。
在上述案例中,会计核算的范围仅限于大宝古旧家具公司这一企业所发生的相关交易或事项,而张大宝家中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及相关交易事项并不属于企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如图2-1 所示)。
图2-1
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是界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而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企业开展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如果会计主体不明确,企业的资产、负债就难以界定和确认,收入、费用也就无法加以衡量。所以,只有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企业会计核算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也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企业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别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会计入员只为特定的会计主体开展会计工作,会计核算也只是对特定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作为法律主体的法人企业,就必须建立完整的财务会计系统,提供其独立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会计信息。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如企业内部进行独立核算的班组、车间或者分公司等,它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是一个会计主体,但它不是一个法律主体。又如,一个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母公司和其拥有的子公司分别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母公司拥有对子公司的控制权,为提供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就应将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二 持续经营
一个企业自开业后究竟能生存多久,这是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的,但如果这个问题不能确定下来,诸如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负债的清偿等许多交易或事项就无法正常进行会计核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假定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会破产、清算等,除非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不是这样。按照这一假定,会计主体的资产就可以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者出售,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对持续经营假设的理解如图2-2所示。
持续经营假设的作用是界定了企业会计核算与报告的时间范围,这一界定对于会计核算十分重要。因为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等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不同。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这一时间范围,也就意味着企业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清偿条款清偿债务,会计入员也可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并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的损益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一个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已经不再存在,那么原来采用的一系列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对于固定资产也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并按期计提折旧,而是应该按照企业清算的相关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www.daowen.com)
图2-2
当然,持续经营仅仅是一种会计假设,这一假设并不是说企业就真的能一直无限经营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也就是说,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当企业终止经营时,企业就不能再采用这一假设以及以这一假设为前提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而应采用以清算为基础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 会计分期
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直无限期的,这就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企业什么时候计算盈亏,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如何定期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就又需要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又称为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人为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对会计分期的理解如图2-3 所示。
图2-3
会计分期假设的作用是界定会计计算盈亏和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是持续经营的。如果不进行会计分期,企业就是能等到终止其经营活动时才能核算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这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因为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无论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这些“外部人”,还是企业管理者等这些“内部人”,他们的决策都建立在及时的会计信息基础之上。为了定期、及时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将企业持续经营的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连续的、长短相等的间隔(即会计期间)。正是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也才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并进而出现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分期是人为划分的,通常分为会计年度和中期。对于会计年度的划分,世界各国的起讫日期并不一致。有的采用公历年度,即从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作为一个会计年度,如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 月1 日起至12 月31 日止”,有的以政府财政预算年度为参考,如有的国家规定从本年的7 月1 日起至次年的6 月30 日止作为一个会计年度,也有的国家自本年的4 月1 日起至次年的3 月31 日止作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年度是企业会计的基本会计期间。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为了更及时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企业除了提供年度财务报告之外,往往还需要提供中期财务报告,如月度财务报告、季度财务报告和半年度财务报告。
四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之所以采用货币作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本身的计量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作为价值衡量单位,它能够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通过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交易和事项,企业发生的不同种类的交易或事项也能够以统一的货币进行计量,从而得到有价值的综合性财务信息,如资产、利润等。对货币计量假设的理解如图2-4 所示。
图2-4
货币计量假设的作用是界定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但需要说明的是货币计量假设并不是说货币是会计核算的唯一计量单位,会计核算也采用其他辅助计量单位,如重量、体积、台、件等实物量单位和工时等劳动量单位。
财务会计采用货币进行计量,这意味着凡是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交易或事项,如企业的经营战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研发能力等,就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但这些信息对于财务信息使用者也很重要。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企业可以在报表之外对这些非财务信息进行自愿性披露。
货币计量假设是建立在币值稳定不变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的货币金额才能汇总,同一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但是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计量的这一假设就受到了挑战,以币值稳定不变为基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就会受到影响,此时就应该采用通货膨胀会计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