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北塬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北塬经济发展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改善输水条件,县政府先后实施北塬渠一、二期改扩建工程。北塬渠是北塬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历届临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组织干部群众实施“无土渠” 衬砌工程,有效解决了渠道老化、毁损、渗水严重、部分乡村水量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灌溉效益。目前,北塬片村级管网及入户工程正在建设中,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北塬经济发展

北塬渠水泽万家。北塬,古称“万顷塬”“广大塬”。北塬地区地势平坦,历史上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树木稀少,一片光秃秃景象,“十年庄稼九年旱,有女不嫁干北塬”“滴水贵如油,缺水还比缺粮愁”是昔日北塬地区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3月动工兴建全省第一条引水上塬的中型自流灌溉工程——北塬渠。工程总投资417.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9.5万元,贷款136万元,受益群众义务负担11.9万元。1957年11月,竣工通水。1958年春,正式投入灌溉。北塬渠宛如一条蜿蜒缠绵的巨龙,越川渡河,绕坡穿山,将清澈的大夏河水注入这片沉睡千年的土地时,北塬人民“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方式就已成为历史。北塬灌区海拔平均1900米,南北长36公里,东西宽10公里,从县境马集镇场棚村大夏河引水,流经韩集、新集、红台等5个乡(镇),跨越51条沟涧,穿过9座山岭,流经8座隧洞,全长约28.4公里。1966年至1967年,为加快北塬地区经济发展,安置刘家峡库区移民,从库区移民资金中拨出专款,将北塬东支干渠延伸到北塬尽头,西支干渠延伸至莲花乡,引水量达4.5立方米/秒,扩大灌溉面积3.15万亩。之后,沿渠陆续建成大寨子、大塬顶、重台塬、江家寨4座中型电灌和35座小型电灌工程,总装机1.35万千瓦,扩大灌溉面积3.2万亩,灌区由原来的5个乡(镇)扩大到10个乡(镇)。同时,衬砌渠道,大搞渠路林田配套设施。至1985年,有效灌溉面积达11.1万亩,保灌10.6万亩。灌区覆盖北塬、安家坡、先锋、三角、桥寺、南塬、莲花等13个乡(镇),67个村,703个合作社,11.99万人受益。为改善输水条件,县政府先后实施北塬渠一、二期改扩建工程。一期改扩建工程由甘肃省水利厅水电勘测设计院于1984年开始地质勘测设计。1985年,甘肃省政府将该工程列入“七五”计划项目,总投资14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55万元,1987年3月开工,1992年10月6日竣工。为进一步解决灌区遗留问题,于1991年由临夏州水电局勘测设计队设计,进行北塬渠二期改扩建工程,二期改扩建工程为一期工程的继续,1992年立项列入“八五”工程建设项目,核定投资1420万元。同年12月开工建设,至1998年,完成干支渠道防渗衬砌8条,长33.35公里,翻砌2.65公里,改建各类建筑物461座。灌区现有总干渠、干渠、支干渠9条,长97.715公里;斗农渠769条,长420.9公里,各类建筑物4886座。每年春灌泡地面积3万亩,夏灌7.6万亩,秋灌3万亩,冬灌6.6万亩,实际农作物灌溉面积10.6万亩。北塬渠是北塬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历届临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组织干部群众实施“无土渠” 衬砌工程,有效解决了渠道老化、毁损、渗水严重、部分乡村水量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灌溉效益。昔日“抬头不见树,滴水贵如油,寻柴刨地皮,十种九不收”的北塬地区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临夏县的产粮基地,呈现出渠边小道绿林成荫,山川沟壑椒果飘香,田间地头瓜果累累,万亩良田麦浪滚滚,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美满富裕的喜人景象。

人畜饮水润泽万民。临夏县自然条件严酷,多年来农村人畜饮水条件极差。北塬塬区的群众主要靠天雨水、池窖水,长期饮用高氟低碘的污染水,致使肝炎、痢疾、腹泻等与水相关的肠道疾病居高不下,饮水问题一直困扰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同时也阻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993年,县上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1640.5万元,动工实施北塬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1998年底完成建设任务,从此北塬人民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祖祖辈辈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现已解决了供区北塬、土桥等11个乡镇2.41万户、11.78万人及6.33万头(只)大小牲畜的饮水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北塬农村供水工程的建成运行,成为该区域继北塬渠建成之后经济二次腾飞的里程碑,短短几年内,日光温室建设初具规模,城郊型农业日益崛起,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集市贸易红红火火,各类规模养殖异军突起,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喜人。2014年,为给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饮用水,临夏县将投入2.34亿元的国开行贷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升级改造老化管网,改善供水水质,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据了解,2005年至2013年,该县先后投资1.7亿元,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管网覆盖率达98%,安全饮水率达57%,但目前使用的大部分自来水供水管网都存在老化破损,爆管、渗漏等现象就频繁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水质量。自来水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管网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投入2.34亿元的国开行贷款,其中投入5744万元实施北塬村级管网及入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彻底解决供区北塬、土桥等11个乡镇2.41万户、11.78万人及6.33万头(只)大小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使自来水管网覆盖率、入户率均达100%,实现饮水安全化的目标。目前,北塬片村级管网及入户工程正在建设中,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农村电网改造惠及千家万户。“如今通了稳定、安全的电,方便多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电磁炉等这些东西在家里不再是摆设,老百姓对农网改造大加赞赏。在北塬乡前石村偶遇马老汉聊农网改造,老汉说:“以前村里怕停电,尤其过年停电、怕灯泡不亮(电压低),怕旧电线‘伤’人。现在好了,电线也粗了,电量也足了,用电特别安全,用电很放心,我们再也不用为过年停电发愁了。现在电视、电饭锅全能用了,灯也不再一会明一会暗,电网改造就是好。”马老汉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农网改造的效果,道出了农网改造惠及老百姓的实在。老百姓提及农网改造带来的好处,个个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伸出了大拇指。过去由于电网落后,北塬片电网结构薄弱,存在电能损耗大、电价高、用电不安全等问题。在实施电网改造之前,农户用电均价在2元/度以上,村民的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经常因电压不稳而被烧坏或者因用不起电而成为家里的摆设。通过电网改造,农村实现了户户通电,农户电费降到0.42元/度。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提高了,群众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自1999年起至今北塬地区农网工程总投资为5064.776万元。合计新建10千伏线路92.06公里,改造10千伏线路90.45公里,新建0.4千伏线路240.769公里,改造0.4千伏线路339.301公里,新建配变236台,容量17932千伏安,改造配变48台,容量7720千伏安,10千伏断路器17台,补偿600无功千伏安,改造户数33915户。

四通八达小康路。新中国成立初,临夏县公路交通非常落后,运输能力极其薄弱。“行路难,运输难”是当时的交通状况,也是制约临夏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突出“瓶颈”之一。2003年至2005年,北塬片的北塬、先锋、土桥、桥寺、南塬、坡头等乡镇通过企业家、群众筹资的“捐资铺油”方式对人口居住集中、交通量大、沿线经济相对发达的5公里的县道朱银路北塬段、乡道中8公里的水尕路、5.9公里的土何路、4.1公里的冯龙路、8.2公里的土王路、3.2公里的胡安路,村道中6.2公里的尹王至禹王、2.1公里的水尕路至何堡、1.9公里的临三路至谢家坡等10条共51.7公里公路投资1200多万元进行了改建铺油,改善了行车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有力地促进了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北塬片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临夏县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运输车辆迅猛增加,水路营运快速发展,交通事业日新月异,基本形成“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格局。特别是近几年来,临夏县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支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机遇,争项目,促建设,公路网络、运输站(场)、水运航道及农村公路建设都取得较好成绩,重点实施乡村道路通达、畅通工程,一条条乡村道路得到拓宽改造和铺油硬化,完成了土桥镇外环路、井北、北塬塬头等道路建设工程,广大农民群众出行方便,生活舒畅,农村整体面貌发生进一步变化。截至2013年底,北塬片10个乡镇通车总里程达147.651公里,占全县的38%,其中县道3条66.164公里;乡道9条81.487公里,其中三级公路3.25公里,四级公路110.494公里,等外公路33.907公里;沥青简易铺装路面58.541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64.704公里,砂砾路面24.406公里。村道29条84公里,占全县的33%,建制村通水泥路率62%。投资建设莲花码头,与永靖县向阳码头遥相呼应,由世纪号、移民号等几艘大型船舶承担水运任务,使中断多年的兰临北线恢复交通,为黄河莲花库区两岸群众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一大批交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促使北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建设,已经为北塬各族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推动转型跨越、实现小康目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www.daowen.com)

农村危旧房改造恩泽千家万户。近年来,为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让他们住有所居,县上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危旧房改造对象为长期居住在农村,存在安全隐患的茅草房、简易石板房、土坯房等危旧房住户,以及达不到抗震要求的其他危旧房住户。优先安排五保户、低保户等重点优抚对象,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两女结扎户、残疾人家庭和因灾损坏房屋严重的家庭。主要采取政府补贴、群众自筹、部门帮扶、社会捐助的方式建设。实施对象以村为单位,按照家庭贫困程度排序,逐年实施。为了高质量、高标准搞好危旧房改造,县上按照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要求,坚持整合资金,集中财力,一次性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整合资金高标准补助,包括住房、道路排水、环境整治、娱乐场所、绿化美化等。在住房建设上严格按抗震设防的标准,建房面积不低于45平方米,统一色调、统一外观,注重保护传统建筑风格,突出了地方特色。依据农村危旧房改造方式、建设标准、成本需求,补助对象贫困程度及筹措能力等不同情况,合理确定不同改造类型、不同档次的分类补助标准,实行差异化分类补助,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建设成规划统一、居住安全、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今后全县危旧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危旧房改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牵扯面广,影响大,为了公开、公平、公正地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做到阳光透明,真正把危房变成新居,变成安乐居,让困难群众告别“闹心房”,住进“安居房”,县上严把操作关卡,在确定困难户时,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民评小组评议、村委会初审、乡政府审核、县建设局审批”的程序进行确定。各乡镇实行了领导包片、干部包户责任制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任务到户、责任到人、组织有序的工作局面,保证了改造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自2009年开始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以来,北塬片十个乡(镇)共实施7107户,投入补助资金5722.52万元。建设形式上主要以分散建设为主,集中建设为辅。北塬片改造总户数中,分散建设5761户,集中建设1346户。投资补助方式上实行了差异化补助的原则,户均最高补助标准为3万元,最低补助标准为0.57万元,在总投入中分散建设投入资金3615.32万元,集中建设投入资金2107.2万元。

乡村两级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北塬片10乡镇和村委会办公用房十分简陋,加之年久失修,大多屋面漏水,墙体开裂,地基下陷,已成危房,严重影响着乡村工作的正常开展。自2007年以来,县上从省上争取基层政权建设资金980万元,县上筹措1619万元,先后建设了北塬乡等10个乡(镇)政府。同时,全县各级党组织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全面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省、州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通过采取“县上补一点,乡镇筹一点,致富能人捐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的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建设力度,对北塬片1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维修和改扩建,并且建设了“六位一体”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努力改善村级组织运行条件。并建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投影仪和配备了办公家具等。项目的实施消除了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乡村两级办公条件,为乡村干部营造了一个舒适、安全、优美的工作环境,提升了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建设全面发展。一座座崭新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在临夏县乡村田野间拔地而起,成为农民学文化、学科学的课堂,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阵地,为临夏县文化惠民工程“提挡加速”。为进一步加大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改善群众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临夏县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为发展文化事业的头等大事来抓。目前,总投资280万元,完成北塬片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并投入使用。 投资290万元,5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配发了书柜、阅览桌、椅子、图书等。文化广场扮靓新农村。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实际,经多次实际调研, 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文化广场建设,使群众文化生活娱乐丰富多彩。县上先后投入资金322万元,不足部分由乡镇自筹,建设文化广场36个,并给每个文化广场配备了价值4.5万元的健身设备。文化广场的建成,对开展村风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提升了群众文化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带动了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如今宽阔的文化广场,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广场上的绿化带、农家书屋、村民娱乐室、文化宣传墙以及农民欢快的身影,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和谐发展、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