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县:建设基本农田、改善生态环境的历程

宁县:建设基本农田、改善生态环境的历程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宁县人民把摆脱贫困、走向温饱的着力点定位在建设基本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上。为了改善群众的耕作条件,宁县县委、县政府在梯田建设上,坚持政策调动、机制推动、科技拉动、实践带动和利益驱动的“五动战略”。并一改过去一年两次农田基本建设为春、夏、秋三次作业。

宁县:建设基本农田、改善生态环境的历程

宁县总耕地面积146万亩,其中坡耕地87.21万亩。由于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群众温饱难以解决。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宁县人民把摆脱贫困、走向温饱的着力点定位在建设基本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上。从50年代开始,全县人民踏上了征山治水,重整山河的艰难历程,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宁县经历了定位起步、稳步提高和攻坚冲刺三个阶段。

20世纪50—70年代为宁县梯田建设的定位起步阶段。在全国第一、二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鼓舞和“农业学大寨”时代精神感召下,全县开展了以塬面及川台地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始终把兴修梯田作为保持水土和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来抓。

20世纪80年代为梯田建设稳步提高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借助国家“两西”建设扶贫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宁县认真总结了几十年来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摸索出了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第一,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打破土地承包界限,统一规划,连片治理,治后重新划拨承包地,轮流治理。

第二,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重点,把梯田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治塬、治坡与治沟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规划一次到位,措施一次布设,质量一次达标。

第三,对劳力实行义务工管理,当年兑现劳动报酬和任务到村,责任到户,按劳划方,以方计酬,超奖欠罚,完工结算的劳动定额管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第四,实行目标管理,把梯田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对各级政府、各级干部目标管理序列,严格考核,兑现落实。

以上措施的落实,使梯田建设进入了一个辉煌崭新的发展阶段。自1980年以来,全县新修梯田面积以每年2.5万亩的速度递增,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运作体系和操作规程,为梯田化县的建设夯实了基础,截至1993年底累计新修梯田面积达到96万亩。

90年代至今为梯田建设质量和效益并重阶段。据宁县水保局原局长赵玉田同志(1994—2001年在职)回忆:马莲河世行贷款项目(1994—2001年)实施时,全县梯田化程度相当低,人们的耕种方式主要以人担驴驮为主,甚至有的地方几乎以单条腿走路的方式耕种,耕种条件相当艰苦,机械化耕作几乎无从谈起。为了改善群众的耕作条件,宁县县委、县政府在梯田建设上,坚持政策调动、机制推动、科技拉动、实践带动和利益驱动的“五动战略”。县、乡、村加强组织领导,年初签定目标管理责任制,由“一把手”负总责,年终实行“一票否决制或末位淘汰制”。并一改过去一年两次农田基本建设为春、夏、秋三次作业。县上几大班子领导亲自蹲点包片,乡镇领导吃住战场,村组干部始终坚守一线,男女老少广大民众踊跃上阵,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休假的国家职工及学生都投入到了梯田建设中。(www.daowen.com)

为了保证规划的实施,水保部门每年早安排,早定位,及早向农户发放《农田建设通知书》,以便让农民倒顺作物茬口,腾出地块。为了保证进度和质量,坚持了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劳力,集中地块的“四集中”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质量的“四统一”。坚持规划一次到位,治理一次成功,质量一次达标。水保监测部门汇同乡、村干部进行“三级”质量监控,对质量不合格的田块,立即返工,直到达标。

经过马莲河世行贷款项目8年的实施,主要对塬边、梁峁的坡耕地进行改造,共完成新修梯田14.1万亩,累计梯田达110.1万亩,占宜修梯田面积的91.24 %。完成梯田世行贷款资金163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90万元。完成千亩梯田建设工程12处,500亩工程点16处,300亩工程点10处,200亩15处,100亩280多处,50亩以上的工程点每村每年都能完成3~5处,总计4860多处。使长庆桥镇在1999年率先在全市实现梯田化达标。石鼓乡佛堂村于1995—1996年两年完成梯田面积1363.9亩,使90%以上的坡耕地实现梯田化,为全村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原水保局局长惠治齐同志回忆:在我任职水保局时,由于全县的坡耕地面积还比较大,梯田改造依托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1998—2000年),以咀稍,梁峁、山坡为主,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改造。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召开几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梯田建设作为考核各级干部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指标,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实行酬绩挂钩。在实施过程中,县上“四大班子”领导都实行分片包乡蹲点,每人抓一个重点工程,带头参加劳动,在干中指挥,现场解决具体问题,及时培养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各乡村干部都全力以赴投入到治理工作中去,抓劳力动员和组织施工。水保业务部门紧密配合,负责搞好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监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压实担子,明确职责。全民参与是梯田化建设的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全县上下自始至终坚持做好广泛宣传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各乡村充分利用召开会议和插彩旗、写标语、办评比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修一处梯田工程,富一批群众,改善一方环境,搞活一片经济的共识,从而使梯田建设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实有效。为了真正靠实领导责任,在每年春秋夏三季梯田建设的关键阶段,县委、县政府都要组织县级包乡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对各乡镇的新修梯田进行现场测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各乡镇也都注重自查评比,促后进,赶先进,抓进度,提质量。

经过3年的人机结合的方式,项目总计投入建设资金13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2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30万元。共计完成新修梯田6万亩,累计梯田达116.1 万亩,占宜修梯田面积的 93.06%,梯田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据水保局原局长王宝丰同志讲: 2008—2013年,全县已经实现了梯田化并已达标,剩余的坡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坡、梁峁及靠近林区的村庄,我们以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和第二轮750万亩梯田建设项目为契机,严格按照《梯田建设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和项目管理相关要求,针对我县梯田化达标后的现状,遵循梯田建设工程的特点,着力在“六个一”上下功夫。即:树立一个理念,抓住一个根本,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一个战略,突出一个重点,增强一个能力。“树立一个理念”就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梯田建设项目工作全局;“抓住一个根本”就是把改造一片坡耕地,富裕一方群众,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梯田建设的根本;“围绕一条主线”就是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梯田建设工作的主线;“实施一个战略”就是把推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实施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战略;“突出一个重点”就是以坡耕地改造为主,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梯田建设工作的重点,突出民生工程理念;“增强一个能力”就是切实增强各梯田建设部门为“三农”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在管理上强化创新,注重新技术应用,加大梯田建设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使梯田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尤其是在梯田建设的施工设计和验收环节应用GPS测量技术来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经验。特别是从2010开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尝试采用先进的RTK技术GPS测量设备和计算机软件,进行精细测量,逐块进行优化设计,绘制成操作性较强的施工设计图,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方便,也为竣工验收打好了基础。使梯田建设达到“三定”(统筹定位、规划定片、设计定块),“四有”(有治理现状图、有综合规划图、有地块设计图、有竣工验收图)。

经过5年的机械化整修,项目总计投入建设资金15399.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649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746万元。共计完成新修梯田14.9万亩。

经过近三十多年来全县人民的战天斗地的努力,全县已累计完成新修梯田131万亩,加上塬面条田、川区水浇地,农民人均耕地2.5亩,农民人均产粮426公斤。截至2013年底全县尚有10多万亩坡耕地未得到彻底改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