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门沟村的圆梦之路

石门沟村的圆梦之路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时我刚当上石门沟村文书,主要工作是跟着老干部们调人派车,筹粮备物,全力支持引大工程建设。那时我已担任了石门沟村党支部书记,想到能在家乡改“田”换地的事业中出力效劳,能为人民的圆梦之举建功立业,我感到非常的荣幸,觉得自己的人生更加的充实,自己做“村官”的责任更加重大。之后不久,省委命名石门沟村党支部为“全省先进党支部”。

石门沟村的圆梦之路

王孝忠 王永杰/材料提供 胡爱华/整理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秦王川人,家住永登县秦川镇东北边石门沟村。环村四望,三面皆山,一面则是流沙形成的黄沙滩。这里地表裸露,干旱少雨,水源奇缺、沙化严重。对水的盼望自然成了这里人们世世代代的梦想。

记得小时候,常常看到乡亲们为解决缺水问题而奋战的场景。他们挖过水窖,修过涝池,打过上百眼的井,曾用人力背开了深达二十多米,面积近两亩的大坪子坑,但最终都没能解决缺水的难题,甚至连日常人的饮水也成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多,生态的失衡,这里的气候越来越干旱,单靠压砂种粮,解决吃饭问题越来越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盼水梦成了秦王川人民最美好的憧憬。

1976年,天大的喜讯传到了秦王川,引大入秦工程开工了!世世代代的梦想即将要变成现实了,人们不禁欢喜雀跃,奔走相告,敲锣打鼓,隆重庆贺……

那时我刚当上石门沟村文书,主要工作是跟着老干部们调人派车,筹粮备物,全力支持引大工程建设。后来引大工程的三上两下,我们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但当时大家对于尽早实现引来大通河水,浇灌万顷良田的梦想始终没有动摇过。1994年10月,引大主干渠终于通水了,我们打着太平鼓,用最隆重的礼节去参加在通远举行的庆典仪式。回来后,镇上召开了起砂平地动员大会,千年的期盼即将变为现实。我们村两委班子立即响应,遵照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施工的原则,做出了起砂平地的方案部署。紧接着,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起砂平地规划、施工、质检、财务、扶贫等小组,统一领导,各负其责,保证工程的全面开展;又成立了主持公道小组,负责平整好的新水地的分配问题。为了使工程顺利进行,当时由村干部包社,党员包户,向群众宣讲起砂平地的重要性,同时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地征求意见,并利用墙报、广播等一切媒介手段扩大造势,加强宣传,从舆论上、思想上、物质上做了最充分的准备。那时我已担任了石门沟村党支部书记,想到能在家乡改“田”换地的事业中出力效劳,能为人民的圆梦之举建功立业,我感到非常的荣幸,觉得自己的人生更加的充实,自己做“村官”的责任更加重大。

1995年4月1日,我村的起砂平地工作拉开了帷幕。看到三十多台推土机轰鸣着驶进了田间的壮观场面,大家振奋不已。但开工不久,便遇到了群众阻挡施工的事件。老百姓的理由很简单,怕推土机车轮把土地压板结了,以后不长庄稼。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立即分头向群众做工作,先请来西槽、西岔起砂平地旱田变水浇地以后,收成获得大幅提高的农民,在现场现身说法,用活生生的例子打通大家的思想。又针对村民们的顾虑,当场承诺犁松辗压过的田地,总算将这个矛盾化解了。但一部分人又提出,土层薄的旱地不适宜发展水浇地,因为砂压碱,刮金板,漏斗地,不增产,现在这样做是将人们的金饭碗变成泥饭碗。多少年留下来的传统习惯的确不容易改变,最后我们两委班子成员亲自出阵带领群众现场勘察土层,决定先从土层较厚的地方试点发展水浇地,结果第二年获得丰产,效益非常明显。事实面前,那些原先带头抵制平田的人,反而变得比谁都积极了。平田和修渠同步进行,在石门沟村二社的庙川与陶家沟口有几百亩平坦好地,但水渠却被一座山梁阻隔。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发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用手工刨、手扶拖拉机拉,打通了一条水渠通道。整个水渠渠壁高10多米,面宽20多米,总长200余米,移动土石计三千多立方米。水渠通过后,既灌溉了农田,又绿化了村庄。就这样,我们通过发动群众苦干实干,当年起砂平地5218亩,修斗渠5条,总长达18320米。

当时,我们在新灌区第一个提出衬砌农渠的申请,但因上级主管部门没这项投资,最后只能依靠我们自己想办法。我们发动群众人均集资200元,全村共筹得资金31万多元。利用这笔集资款我们衬砌了U形槽农渠33条,总长达29100米,修建筑物816座,实现了我村的标准化农田渠系配套。在当年冬灌中,由于渠道畅通,加上我们巡渠守口,治水抢险工作管理到位,顺利完成冬灌3100亩,经核算,因农渠衬砌,每亩节水约30立方米。1996年,我村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最高亩产达千斤以上,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

接着,我们因势利导发动群众,及时修复了水毁渠道工程,又投资衬砌毛渠36条,总长达13600米,基本上实现了斗、农、毛渠道衬砌。同时,我们还狠抓了渠、路、林、田的全面配套工作。利用起出的砂土修建道路32条,28公里,田间机耕道136条,近100公里,实现了村庄与田地间的道路四通八达,畅通无阻 ;并在道路旁留下了林带用地,经过多年的植树,现在早已实现了农、田林网化。

在整个平田整地过程中,我村社员人均投入公用义务工16个,累计3万多个;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从这件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是至理名言。1996年,省引大指挥部在我村召开了引大平田配套现场会,会上表扬了我村在引大灌区起砂平田配套建设中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号召引大全灌区向我村学习,并向我村颁发了“平田配套先进集体”奖,我也荣获“平田配套先进个人”奖。之后不久,省委命名石门沟村党支部为“全省先进党支部”。(www.daowen.com)

取得佳绩后,我们的信心更足了,我们发动群众进一步精细平整土地,补修、夯实、完善了农田灌溉体系,并率先在全镇推广了管灌和滴灌新技术。埋设地下管道五条,共3180米,可灌地860亩,喷灌620亩;修建容积2000立方米蓄水池一个,滴灌管线覆盖园林200亩。这些举措,为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质量,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群众收入发挥了巨大的效应。

修建糜地沟过水隧洞,是我印象非常深的一件事。当时我村一社的糜地沟有三百多亩旱土地,因山大沟深地势高,靠斗渠根本无法灌溉,经考察论证,认为从沟脑的分水巅下,穿越三座石山,打一个总长365米隧洞,直接将引大流向白银的干渠水引进来是最好的办法。为了不加重群众的负担,我们用赊账施工的办法,先借了4万多元现金,作为材料款,将工程包给了邻村施工队。完工后,我们通过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村上压缩开支等多方筹措,最后将施工所花的12万多元欠款全部付清。在凿洞的过程中,我每天都要去工地看一次,利用直线延伸、光线检验、水平降坡等土办法亲自验证,爬上山顶丈量、目测,看施工的进度,洞壁的平整安全等。直到全洞贯通通水的那一天,我才感觉到身上的担子卸了下来,一身的轻松。

引大入秦平田配套工程给我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1994年未通水时,我村粮食总产量只有110多万斤,平均亩产120斤,人均纯收入1520元。通水之后,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引导下,全村通过推广高产品种,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村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截至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80万斤,平均亩产860斤,年均增产人均收入达到4620元。为了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当时村委会决定集中划拨调换土地,引导农户自建塑料大棚。经过发动群众,全村最后建成塑料大棚52座,占地达52亩。这些塑料大棚靠种植反季节蔬菜很快成了农民新的收入增长点。我村三社村民魏周武家,原来是典型的贫困户,1994年时全家收入只有4200元,通过经营塑料大棚,到2010年时,全家总收入达到了42000元,6年间增长了10倍,家庭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那些经营大棚的农户如今全都变成了村子里的富裕户。

2002年,县上根据中央、省、市指示,决定将居住在永登县河桥镇、高山之上的“两村一社”整体搬迁到石门沟村。为了迎接远方的“客人”,我们先后召开各种会议,动员群众划拨耕地近两千亩,宅基地两处约三百多亩供其无偿使用;并使移民新区的平田整地、渠系配套工程与我村原先的设施互相衔接,三村合一重新组成一个大村。大村共有六个社,678户,3180人。村庄的规模扩大了,但是因为广阔的土地和大通河水的浇灌,每个人都有充足的生活空间。这样就保证了新老村民和谐相处,齐心协力奔小康,共享着引大工程带来的幸福生活。

2011年初,石门沟水库要动工了,我们积极参与了征地、迁坟工作,由于基层具体工作到位,群众认识明确,征地、迁坟工作进展顺利,保证了水库按期开工,胜利建成。

引大通水近二十年来,秦王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门沟村由过去偏远落后、吃水都困难的一个小山村,发展成如今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巨大的变化数不胜数:原来缺少绿色的沙滩变成了林荫遮蔽的林地,原来满目苍凉的砂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弯窄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窑洞土房变成了砖瓦套房、小洋楼;出门有摩托车、电动车,甚至小汽车,运输有农用车,拖拉机,还有大卡车;村上还新修了标准化小学,办起了幼儿园,建成了文化广场……唱歌,跳舞、健身已成了农村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逛北京、游江南也不再是天方夜谭,原来梦想中的生活,现在全成为了现实!老百姓们心里都明白,这些变化都是引大入秦工程带来的,要是没有引大入秦工程,别说发展,恐怕至今连吃水和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秦王川发展了,腾飞了,石门沟人世世代代的梦想成真了,作为秦川石门沟村土生土长的一个老村民,能够为实现这个梦想尽一点微薄之力,又能享受到辛勤奋斗以后结成的累累硕果,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也感到非常的满足。今天又目睹着兰州新区在家乡热土上崛起,展望未来更加光明的前程,怎么能不无限感怀!

(作者王孝忠原系秦川镇石门沟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杰系永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胡爱华系永登县文史委借调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