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硫济金工程的建设的提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永昌县西大河地区群众就此给县上领导提出了引水的提议,70年代初,时任永昌县委书记的秦汝哲就曾到小平羌沟实地勘察,从此以后,历任县委书记都到引水的现场看视,并和水利勘测设计部门交涉。自70年代以来,武威地区水利勘测队,省水电设计院先后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勘测工作。经认真细致的工作后提出了勘测报告。先后几份勘测报告都认定引硫济金工程(初期叫引大济西工程)是可行的。
金昌市成立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1983年8月10日,金昌市政府就跨流域引水问题向方毅副总理作了专题报告,方毅同志十分关心,接此报告后立即和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同志进行磋商,并指示甘肃省政府正式写出书面报告。此前在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期间,我市代表傅登殿同志提出了关于“请求解决金昌市工农业用水矛盾”的建议,建议中明确要求跨流域从青海省调水到金昌市,国家城建总局接此交办建议后也要求组织人员调查研究,探明情况,提出处理意见。1983年10月11日,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利用硫磺沟水资源的请示报告》(金政发1983〔134〕号)上报省政府。据此,自1984年1月3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向国家计委、水利部报送“关于呈请批准开发硫磺沟水资源报告”。到1997年7月8日,甘肃省建设委员会以甘建发1997〔198〕号文件批复同意开工建设,十四年中间,金昌市组织有关人员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带领下,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省上部委作了很多汇报工作,完成了一系列报批的文件。主要有甘青两省政府批复的联合开发硫磺沟水资源协议书,国家计委于1996年、1997年先后批复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些文件为工程的顺利建设扫清了障碍,拿到了路条,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而正式批准开工建设。这期间有很多难事,麻烦事使跑项目的人员很难忘却,很为感慨,本文无法一一列举,这里仅挑几件事谈谈。
一是和青海省海北州谈判可谓一波三折。引硫济金工程提出之后,首先就要和引水区的政府协商,从1990年开始,金昌市委市政府开始和海北州正式协商谈判,1991年9月24—27日,时任市委书记的叶绍裘应海北州委书记卓玛的邀请,带领市上四大班子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7人到青海省海北州进行访问并商谈从硫磺沟引水的问题,受到了州委书记卓玛和州长孔国柱等领导人的热情接待,期间两州市领导特别讨论了从硫磺沟引水的问题,海北州方面表示,为了支持镍基地生产,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在互惠互利,既支持镍基地发展,又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争取早日实现。就这些问题,叶绍裘书记专门向青海省省长金基鹏和甘肃省省长贾志杰作了汇报,得到了两位省长的支持和有关指示。依据以上商谈的基础和两位省长的指示,金昌市政府和海北州政府开始了正式谈判。谈判开始后,双方在经济补偿、草原边界历史问题、紧缺物资的供应、招工等问题方面差距很大,很难达成协议。青海省海北州方面提出了十多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省方面没有落实西北军政委员会的指示,使青海省门源县原先生活在皇城区的一批牧民搬离了生活放牧的草原,大雪天翻山越岭到冷龙岭南侧去定居,而甘肃省方面未能把应该划归青海省方面的草原划给青海省,致使当地县乡政府和牧民十分反感,现在提出要从青海省引水到甘肃,就必须解决好原属草原的归还,以平复当地牧民的情绪。二是要求对海北州在经济上给予补偿,开始提出了一次补偿5000万元的数额。除此之外,还提出要按国家计划价供给镍板及汽油、柴油等物资,还要求在金川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招工300名等条件。对此,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双方往返多次协商谈判。于1992年11月21日在金昌市签订了联合开发硫磺沟水资源的协议书。该协议有九项条款,主要内容有同意年引水量4000万立方米,一次性给予海北州安置补偿费3000万元等。协议书随后报甘、青两省政府,并很快得到批准,此协议书的形成和甘、青两省政府的批准为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也是现场顺利开工的基础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工程建设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在协议谈判协商期间,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就是时任海北州委书记的卓玛同志,他虽然是藏族干部,但有远见卓识,在当地威望很高。在工程初议阶段,青海省海北州方面反对意见十分强烈,但卓玛书记力排众议,向青海省汇报时,慷慨陈词,向州上、县上各级干部做了大量说服工作。他说,硫磺沟的水在流入大通河、黄河之前我们海北州基本用不了多少,而隔山相望的金昌市却很需要,我们同意金昌市引水,双方都能受益,是个共赢互惠的工程。不同意金昌市引水,再过多少年还是老样子。工程建成后,双方互惠互利,造福子孙后代,何乐而不为?事实证明,卓玛书记的想法是正确的,协议达成后,海北州方面得到了一次性补偿3000万元,通水后每年还有百万元以上的水资源费,金昌市方面则每年增加了4000万立方米的宝贵水资源量。卓玛书记应该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拥戴和金昌市人民的尊重和怀念,因为他在当地的影响,后被选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卓玛同志于几年前病逝于青海省)。
金昌市和海北州协议达成并积极准备,金昌市的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即不停地向中央和省上领导、有关部门进行汇报。自1991年开始,先后向中央领导汇报和得到批示的领导有赵紫阳、李鹏、姚依林、宋平、方毅、田纪云、吴学谦。向中央各部门汇报的有:国家计委、水利部、建设部、冶金部、有色冶金总公司、建设银行总行等部门。在向中央各部委和省上汇报及跑项目的十多年中,市上领导亲自出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叶绍裘、赵俊谋、蒋延东、甘庭德、唐立贵、曹长庚以及后来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多次指导的李建华、卢有治、姚忠兴、刘永堂等。(www.daowen.com)
与此同时承担引硫济金工程勘测设计任务的甘肃省水电设计院(原为水电部兰州勘测设计院)先后多次派出勘测设计人员,冒着严寒跋涉在海拔3500~4200米的冷龙岭(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的分水岭)进行地质钻探测量、水质化验等工作。自1984年开始至1995年隧洞工程开工乃至工程整个施工期间,该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工程的报批,工程的技术需求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施工图纸。特别是在工程的初步勘测阶段,工程施工区山高坡陡,没有通车道路,且天寒地冻,部分地段常年积雪,但参与工程勘测设计人员用马拉人扛的方法,硬是把重达十多吨的钻机井架、绞盘、钢管、钻杆运到了洞线经过的地面,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地质钻探工作,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原始地质资料,测量人员多次翻越冷龙岭,为引水枢纽和引水隧道的布置提交了精确的坐标位置和高程数据,使工程施工能够严格按地理位置、海拔高程正确施工,最终在隧洞两端独头掘进8000多米的总洞段中未出现偏差,洞线和高程都以很小的误差实现贯通对接。在工程勘测初期,水电部兰州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全国科技战线的模范人物翁建才亲自带队到现场参与和指导。他们这种精神也激励带动了地方政府领导和参与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人员。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工程现场的地面情况,金昌市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指挥部工作人员自1996年以来也多次徒步翻越冷龙岭。我当时已年逾50岁,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在决定翻越冷龙岭时,我的直接领导李秉亮和其他同志都对我进行劝阻,说你年龄大,血压又很高,身体偏胖,最好不要参加这次翻越活动了,但我觉得自己是主管工程建设的副指挥,这次行动是全面了解隧洞洞线地表山势的最直接的实地查勘,对工程建设的地下施工很重要,我不能不参加,再说了李秉亮主任年龄仅比我小一岁,而且身体也不好,前几年还得过中风,他都要参加,指挥部大多数人员都要参加翻越活动,我作为指挥部领导是不能退却的,这也像打仗一样,如果我不参加就好比在战场上当逃兵一样,所以我谢绝了领导的关心和劝阻。1996年6月下旬,我们指挥部和施工单位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一行共17人,在市人大副主任、指挥部指挥李秉亮的带领下,自隧洞进口工区出发历经约8个小时,翻越了冷龙岭,由于地处高海拔山区,山势起伏很大,开始为较缓山坡,后经四座坡度较大的山坡,上山下山,越走人越困乏,特别是第四座山坡,坡度在40度以上,全是碎石,人走在上面如同在沙丘上一样,进一步退半步,由于体力透支,加之高山缺氧,行走十分困难,一些年轻力壮,身体条件好的,早已在山坡上等待,而我和几个身体条件不好的人员只能走“之”字形的路线,以解决坡度太陡,体力无法支撑的状况,而且走上十几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几分钟,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到隧洞出口,全身就像散了架一样,极度疲乏,吃了些饭倒头便睡,第二天整整在床上躺了一天才缓过劲来,这才深深感到这是一次艰难的身体和生命的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