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炭山岭煤矿的资源整合与变革

炭山岭煤矿的资源整合与变革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煤矿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对煤矿进行了资源整合,炭山岭矿区保留为7对煤矿。天祝县炭山岭矿区整合重组为三个主体,除天祝煤矿和千马龙煤矿单独保留外,其余5个小煤矿将整合为一个主体。

炭山岭煤矿的资源整合与变革

康春年

炭山岭镇地处甘青两省界河大通河北岸,距县城66公里。海拔2200~4446米,年平均气温2.5℃,年降雨量480毫米,总面积356.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019亩,草原30万亩,森林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8%。全镇辖9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万人,城镇化率62.8%。201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052元。炭山岭镇是全县能源工业和生态旅游重镇。现有天祝煤业等7家煤炭企业,有马牙雪山、天池、石门药水神泉、金沙峡自然风光等主要景点,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炭山岭煤矿这个高原大山深处的聚宝盆,散发着金子一样的光芒。它的发展从小到大、从散乱到规范,无不显现着党和国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大自然的智慧和能力,也记录了天祝人民不畏艰难、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历史。这是大自然给天祝人民的一份大礼,是推动天祝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见证。 卢谦,天祝县煤管局局长,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监管工作,长达34年,亲历了炭山岭矿区煤炭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他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天祝炭山岭煤矿发展的影响乃至天祝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深刻的体会。

据史料记载,最早从清代起,天祝县境内就开始了煤炭开采,开采史长达200余年。天祝县在解放前开采的小煤窑,主要为当地农牧民生活用煤,基本上自给自足;还有国民党马步芳部队在炭山岭建天祝煤矿,地点位于炭山岭千马龙沟、东拉沟,主要供青海马步芳军营用煤。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天祝县煤炭工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195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旧有公营煤矿实行“维持现状、恢复生产、投资发展、以应需要”的方针,当地政府接管了原国民党部队开采的炭山岭煤矿,为县境内第一家省属工业企业(即现在的甘肃省窑街矿务局天祝煤矿);同时,对其他私营土采小煤窑进行了整顿。新中国成立前后天祝县境内只有一些小煤窑和手工业,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时的小煤窑还比较原始,其采煤工艺比较落后,主要以土采肩背为主,矿井用明火放炮,油灯照明,挖煤工人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从1970年开始,建设了天祝县千马龙煤矿,招收了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煤矿建设,配备了部分检测设备,并于1971年投产。这是天祝县最早形成规模的县办煤矿之一,为以后的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的规模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基础。千马龙煤矿于1973年进行了改扩建项目,矿井设计能力3万吨,服务年限10年,并于1976年建成投产,至1990年累计生产原煤68万吨。1984年,又开始对建设年产9万吨新井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立项工作,1986年被批准并列为国家煤代油项目后正式建设,1990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9万吨,1996年被国家煤炭部评为质量标准化矿井。

卢谦回忆称:1990年至1997年乡镇小煤矿又迎来了一次辉煌发展的阶段。当时武威地委、行署发出了“三个大办(大办工业,大办乡镇企业,大办第三产业)”的号召,并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在炭山岭矿区各部门、各乡镇、各村组、个体又兴起了大办煤矿的热潮,由天祝煤矿在本井田范围内划分资源,分别在一号井报废区、三号井拉卜子沟浅部煤田、四号井边角地带,天祝煤矿下属八个公司与地方相继开办了许多煤矿。期间,各种经济形式的小煤矿并存,有天祝煤矿的矿办小井、有县直部门和乡镇政府与天祝煤矿八大公司联营煤矿、有当地农民与天祝煤矿八大公司联营煤矿、有当地农民在天祝煤矿一号井报废区内开办的煤矿,当时炭山岭矿区(包括朱岔乡松树湾6对)有矿井44对。从1999年开始,国务院在全国上下针对小煤矿存在危险系数高、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布局不合理、技术力量薄弱、煤炭产量过剩等诸多因素,实施了关井压产措施,对证照不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实施关井压产。通过关井压产,保留了生产技术条件相对比较好的炭山岭矿区35对,分布在菜籽湾、拉卜子、千马龙、沙掌岭、东拉沟、红沙湾地段。划分为四个片区,其中拉卜子片(包括菜籽湾)共10对矿井;千马龙片(包括沙掌岭)共7对矿井;东拉沟片共8对矿井;红沙湾片共10对矿井。

2000年,经关井压产和清理整顿工作,炭山岭矿区乡镇煤矿压减为24对,年产3万吨矿井10对,煤炭生产总量28.5万吨,实现产值1710万元,实现利税409万元。(www.daowen.com)

2007年,根据武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07年全市煤矿关井指标的通知》(武安监发〔2007〕79号)精神,结合天祝县实际,对布局不合理、安全生产达不到要求、事故多发的煤矿依法进行关闭,天祝县炭山岭镇一号煤矿即在关闭范围。同时,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煤矿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对煤矿进行了资源整合,炭山岭矿区保留为7对煤矿。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46号),吹响了促进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号角。2012年,天祝县完成了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2013年11月由省发改委批复。天祝县炭山岭矿区整合重组为三个主体,除天祝煤矿和千马龙煤矿单独保留外,其余5个小煤矿将整合为一个主体。此项工作将在2015年完成。完成整合重组后对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将产生重要意义。

关于天祝县煤矿管理机构延边情况,现煤管局张德俊副局长称:1970年县工交局下设小煤窑管理所,管理社队煤矿;1979年后小煤窑发展迅速,于1985年3月成立了天祝县煤炭产供销公司,与小煤窑管理所合并,统一管理全县乡镇煤矿;1986年,天祝县煤炭产供销公司更名为天祝县煤炭公司,隶属于天祝县乡镇企业管理局,行使全县煤炭行业管理职能;1999年,成立天祝县煤炭工业局,和乡镇企业管理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行使全县煤炭行业管理职能。2001年,将县煤炭公司矿管股划归天祝县煤炭工业局管理,成立炭山岭煤管站,隶属天祝县煤炭工业局,管理炭山岭矿区乡镇煤矿。2007年11月21日,天祝县煤炭工业局与天祝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分设,更名为天祝县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行使全县煤炭安全管理、技术服务工作,下设办公室、矿管股、煤管站、财务股、征稽股。同时将县经贸局管理的原地方国有煤矿天祝县千马龙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划归天祝县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管理。天祝煤矿自1949至1950年建矿后,属西北煤管局管理;1953年归省工业厅主管;1957年移交张掖专区管理;1962年河西三专区分设后,划归武威专区管理;1964年划归省煤炭局主管;1984年划归窑街矿务局管辖。有矿井3处,一号井建于1958年,设计年产量15万吨;三号井建于1988年9月,设计年产量45万吨。2007年,三号井改扩建工程正在建设中,设计年生产能力120万吨。

总体而言,天祝县煤矿起点低,先天不足,矿井采、掘、机、运、通以及排水、供电系统等普遍缺乏先进技术装备,整体技术装备落后,安全基础薄弱,矿井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大量原煤以直销为主。受资金、技术、人才诸多因素制约,普遍存在煤炭产品结构单一,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等优势产业和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洁净煤项目建设和劣质煤、煤矸石、与煤共生伴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接续产业的培育更是滞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煤炭产业经济运行质量水平和综合效益不够理想,影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我们就炭山岭煤炭资源开发对炭山岭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走访了现炭山岭镇镇长尤国斌。尤国斌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镇的煤矿企业经过了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进入了基本规范化的发展之路,毫无疑问,炭山岭镇经济快速发展、小城镇不断壮大离不开炭山岭煤炭资源的贡献和支持,并且今后也将是炭山岭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十一五”末,全镇GDP总量突破7亿元,2010年上缴税金1.3亿元,占全县税收的5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60元。2012年底,全镇GDP总量12.6亿元,上缴税金2.28亿元,占全县税收的46%,一二三产比例为3︰82︰15。总的来看,煤炭工业对我镇GDP的贡献率年均在90%以上,对税收贡献率在98%以上。“十二五”我镇坚持围绕煤炭工业壮大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将炭山岭镇建成以能源工业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区,把能源工业聚集区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支持好传统采掘业和洗精煤的基础上,以拓展煤炭发展空间、增加煤产品系列加工项目、改善工业结构为抓手,加快推进能源工业的规模化生产。

(康春年系天祝县发展和改革局干部,主要从事工业、交通、能源项目的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