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动河西地区风电发展,促进装备业提升

推动河西地区风电发展,促进装备业提升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对包括武威在内的这个地区的风能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应当是可行的。同时还提出,我省还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兰州等地区建设风电设备制造基地,以提升和促进我省的装备业发展。会议期间,在原兰州市副市长张世珍同志的安排下,我与几位政协委员一同去了兰州电机公司参观考察,因为得知这个企业正在做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此后,不断有新闻媒体报道国内风电建设的情况,也有省内风电发展的呼吁和动态见报。

推动河西地区风电发展,促进装备业提升

车安宁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沙子飘,大风石头跑”,这是两句在我省河西走廊地区流传了千百年的民间谚语,它形象地描述了当地刮大风的情况。可见,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里,风,就是一种灾害,一种使人们躲之不及的东西。

风,会对人类有用吗?风,会变成财富吗?2002年,我在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了三个月时间。其间,听了一次有关新能源问题的讲座,并且这使我回想起2001年夏天,在新疆大阪城亲眼看到的风力发电场的情况。于是,我开始对西北地区的风能资源有了关注。

2004年8月,我被调任甘肃省武威市政府副市长的岗位。来到这个地方,我并不陌生,这不仅是因为我曾经多次穿行于河西走廊,也更因为在1995年底至1998 年初,我曾在当时的武威市(县级)挂职工作过。对这个地区的情况,我是了解的。我认为,对包括武威在内的这个地区的风能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应当是可行的。

上任初期,记得那是2004年的11月,我便带了武威市有关部门和几个县(区)的负责人,一起去了酒泉的玉门市,在那里考察风电场的情况。当时的酒泉市副市长安邑江同志代表市政府接待了我们一行。当时,玉门风电场是我省唯一在建的风电场,只是它的规模还很小,所采用的风电机组都是较小型号的进口设备。但是这次考察,对我们一行人来说,还是非常震撼的。我们不仅第一次亲眼看到了高大的风塔和旋转的叶片,大家还进入风塔内部观看了有关设施。记得有多位同志议论道:“这样的风,刮来的就是票子,就是财富呀!”“我们武威的民勤一带也可以搞。”“这多好呀,不冒烟、不费水就可以把风灾变为风利了!”

通过这次考察,我还了解了许多有关的知识和问题,回到武威,又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我是电工出身,曾在上大学前做过三年电工,对于电的基础知识,还是掌握的。为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又带人去了宁夏、内蒙古的几座正在建设中的风电场。

2005年初,记得是全省召开“两会”前,当时的陆浩省长、徐守盛副省长等人在兰州召集省政协的有关人士,征求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我作为省政协常委也参加了会议,在省政协小会议室,把自己提前写好的《关于在我省河西走廊大力开发风能资源的建议》分别递给了陆、徐二位省长。我注意到,徐守盛副省长在会议短暂休息期间,对我的稿件作了浏览,并在上面作了批示。

会议结束后,徐副省长操着南方口音对我说:“你的建议很好,很及时。现在我省正在抓项目,这个项目很大,很好,有甘肃特色,我已经批给了省发改委,请他们研究。有什么问题,他们会找你。”

接着,到了“两会”召开的时候,我将先前那篇稿子又作了修改,以《建设河西走廊风能产业带》为题,在省政协作了大会发言。内容大意是:风力发电,是一项科技含量高、消耗资源少、发展前景好的未来产业,我省河西走廊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少有的风能资源富集区,风速大而稳定,可开发利用总量2亿千瓦以上,占全国已测定风能资源的8%,加上交通便利、地域开阔、地势平坦、土地廉价,应当是理想的风电场建设区,建议我省尽早做出大的规模化开发规划,并争取国家支持,做大做强这个产业,把千里长廊做成未来的风、光电新能源长廊。同时还提出,我省还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兰州等地区建设风电设备制造基地,以提升和促进我省的装备业发展。

会议不仅统一印发了我们的发言稿,还有许多省上领导和省直部门负责人都听取了大会发言。记得会议一结束,就有魏万进、甘庭德、李如惠、张世珍、褚衍东、王建林、张祥生等委员对我表示祝贺,一是说我发言嗓音洪亮,二是说我的建议提得好,提得准。我平日与他们相处得都很融洽,知道他们是真心赞同,不是在说客套话。

会议期间,在原兰州市副市长张世珍同志的安排下,我与几位政协委员一同去了兰州电机公司参观考察,因为得知这个企业正在做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公司的马总经理不仅热情接待了我们,请我们参观了工厂车间,还专门介绍了风电机组初步的研发情况,并请我们为他们呼吁省上的支持。当时我想:我省的风电产业是大有希望的。(www.daowen.com)

一段时间后,省政协通知我到兰州参加一个会议。会前,我也并不知道会议的具体内容。到了会上,才知道是仲兆隆主席的提案督办会。参加会议的不仅有省政协其他副主席和秘书长,还有省直部门的一些负责同志,也有省政协提案委和经济委的同志参加。会上,就我的那份提案和另一个关于生态农业的提案作为主席督办提案,进行了研究讨论。讨论前,专门让我做了说明和补充,并请相关部门同志发言。记得发言中,大家都对我的提案表示了赞同,一致认为,这个思路是好的,建议省上重视,并尽早做好实施规划。

到了年底,我与甘肃思力风电新能源研究所的郑殿喜同志共同署名,在《甘肃日报》(2005年11月16日)发表了《捕风捉能,抓住甘肃发展风电的良好机遇》的文章,对甘肃做大风电产业进行了呼吁。此前,我们还利用去北京的机会专门拜访了风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先生,请教国内外风电发展的动态,并请他关注甘肃的风电发展。

此后,不断有新闻媒体报道国内风电建设的情况,也有省内风电发展的呼吁和动态见报。2006年夏天,我以民盟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的身份,带领民盟省委机关的副秘书长杨枝良等人又专程去酒泉考察了玉门、瓜州的风电场,并对风电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之后,我将此次调研情况结合武威风电前期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专门向省政协起草了《关于我省风电发展中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

不久后的一天,我在兰州宁卧庄宾馆门口碰到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郭长乐同志,他见到我高兴地说:“你知道吗?最近陆浩同志很重视河西的风电发展,不仅去了酒泉现场考察风电场,还在省委的会上专门讲了我省发展风电的事。看来你的提案受重视了,酒泉的同志反映也很好,他们积极性很高,说你呼吁得好。”后来,我碰到酒泉市副市长柴绍豪同志,他也说了类似的话。

这以后,我看到《甘肃日报》等省内媒体都有相关报道,并刊出“省委书记陆浩提出:要建设河西走廊陆上三峡风电基地,让刮了千年的风,造福甘肃人民。”

再往后一段时间,又看到相关报道:国家确定我省的酒泉地区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并对该建设项目立项批复。

10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酒泉的风电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2010 年酒泉风电装机总量达到516万千瓦,2015年将达到1271万千瓦,将建成我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远期要达到3565万千瓦装机容量,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基地。并且我省的风电制造业也已进入起步阶段,仅酒泉市在第15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风电及相关产业项目就达到42项,合同金额高达169.75亿元。与此同时,包括武威在内的河西走廊许多市、县,也都在积极筹措准备着各类风电场的建设。我在武威工作期间,主抓的民勤红沙岗风电场建设也将在2015年建成300万千瓦的规模。并且河西走廊的光伏发电也在风电的“吹动”下多处开花,其中武威最大的光伏电场已达到100兆瓦以上。从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风电的建设,作为清洁能源的主流之一,不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类似我省这样的地区,也算是找到了又一条符合自己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

但是,往往好事也有遗憾。记得在兰州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有电力公司的专家指出: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虽好,但也对有关技术问题提出了挑战,因为风是自然之物,它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这就对电网的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不禁使我想到,当初在我的提案中就有表述,我认为,在广阔的河西走廊,应当广设风场,分散布局,这样尽管各个风场的条件优劣不一(即有的来风条件好,发电量多,有的差一些),但是对于整个电网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风是东头不刮,西头刮,总的可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这样在战略上讲也是合算的。但是,我的设想也许由于种种原因,而在立项时没有被采纳。

几年后的今天,回顾这件事,我不敢说,也不能说,是我的提案促进了我省风电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可以坦然说,作为一个政协委员,在我省参政议政的工作中,我尽到了一份自己的责任。

(作者系甘肃省政府参事、原省政协常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