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环境保护厅积极申请成立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不懈的努力,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于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环保厅管理。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西端的敦煌市阳关镇境内,面积8.8178万公顷。保护区西隔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见一望无际的库姆塔格沙漠,东邻党河水库,南接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北为大面积戈壁荒漠。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赵庭伟/口述 杨 静/整理

敦煌位于生态最脆弱的西北干旱区,保护好敦煌的生态环境,就保住了敦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积极申请成立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不懈的努力,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于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环保厅管理。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阳关保护区”或“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西端的敦煌市阳关镇境内,面积8.8178万公顷。保护区西隔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见一望无际的库姆塔格沙漠,东邻党河水库,南接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北为大面积戈壁荒漠。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河西走廊最西端有人群聚居的一块绿洲,地处河西走廊坳陷之西端、祁连山褶皱带,位于安(西)—敦(煌)盆地西南边缘的南湖小盆地,是阿尔金山东南边缘山前阶地和冲积洪积山前砾石戈壁平原的一部分。南湖小盆地为东、南、西三面隆伏的带状小盆地,盆地内分布着大小泉眼近200个,汇集形成了山水沟、西土沟两条较大的内陆泉水河流和渥洼池这一曾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内陆湖泊,并以山水沟、西土沟和渥洼池为中心,在荒漠中,镶嵌形成了地表总径流长度达146.38公里、年径流量达0.99亿立方米的湖泊、沼泽以及泉水河流为主的珍贵内陆河流生态系统。保护区属湿地与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类型,拥有荒漠中特殊成因的内陆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保护区现有的三大水系中,西土沟和渥洼池的主要水源均来自于阿尔金山冰川融水。这些冰川融水因特殊地质构造而在保护区内形成了众多泉眼,泉眼不断向上涌水,会水后形成了西土沟和渥洼池,并在向北不断延伸的过程中,经途中大小泉眼不断涌水补充,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水系,并在水系周边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而另一水系山水沟的主要水源则来自于两个方面:党河地下渗水和阿尔金山冰川融水。由于山水沟所在区域位于党河冲积扇西沿,地势低而地下水位高,海拔较党河河口低100米,故党河中下游渗入地下的水和南山沟系渗入地下的水以及冰川融水形成潜流,在保护区内溢出,形成了大大小小数量极多的泉眼,进而形成地表径流,并在河沟两侧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湿地。

保护区内镶嵌于荒漠中的内陆河流生态系统为87种鸟类、数十种珍稀濒危哺乳类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保护区成为我国西部荒漠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驿站,为我国西部极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样本。此外,保护区中心距离敦煌市区70公里,其东侧边界距离敦煌市区仅46公里,区内良好的植被对阻挡风沙东侵、促进水源涵养、调节区域小气候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下游地区尤其是敦煌市的人民生活、生产和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还对甘肃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部的生态安全,莫高窟、月牙泉、阳关遗址等著名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及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敦煌的天然生态屏障。

与此同时,由于保护区处于西北干旱荒漠区,其独特的湿地与荒漠复合生态系统也表现出了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及维持自身平衡的脆弱性。近年来,由于受到地下水位下降、沙化、火灾、虫害、采掘、放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保护区的内陆河流生态系统有所萎缩和退化,不仅影响了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更对敦煌市的生态安全和诸多文化古迹的保护产生了较大的威胁。

为加强对这一珍贵的内陆河流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94年批准建立了面积为1106.67公顷的敦煌南湖湿地及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过保护区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在资源保护和本底调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初步建立了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保护区自1991年起,联合省环保局,以及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一批中青年科学家,进行了多次不同规模的科学考察,获得了大批珍贵资料,初步摸清了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概况,为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但就全面、科学、系统、有效的保护与管理而言,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由于保护区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保护管理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对落后;保护区科研、管理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科技水平不高,难以针对保护区珍贵独特的生态系统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仍很突出,保护区周边地区对土地和水资源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利用状况,对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急需采取合理措施及时抢救,并加强管护、监测等手段加以有效控制。为了扭转落后局面,必须加快保护区建设发展的步伐,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批示,强调敦煌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2006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敦煌生态保护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快进行。请甘肃省政府研究,发改委水利部、环保总局予以指导和协调,绝不能让敦煌变成第二个楼兰古国。”2007年3月6日,温总理在与甘肃省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关注敦煌生态问题,提出“甘肃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特别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并要求“坚决保护好敦煌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甘肃省、酒泉市与敦煌市政府也对敦煌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出台并严格落实“三禁(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移民)政策”,编制《敦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多方面开展节水工作,进行大面积封沙育林育草建设,更新和改造农田防护林,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制定了《敦煌市地下水开采暂行办法》,改造城市供水网络系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等等。2007年3月,敦煌市人民政府编制了《甘肃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其中,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由西至东,跨三大类型的生态功能区,即西南部库姆塔格沙漠防风固沙区,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区,以及中部戈壁荒漠风蚀控制区。(www.daowen.com)

因此,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于合理维护和加强“敦煌第一生态屏障”的生态服务功能,深入研究我国西部荒漠区生态系统的变迁和演替,保存野生动植物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和拯救濒危物种、开展生态学研究,贯彻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部署和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为了对保护区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生态系统现状、区域经济文化等有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加强综合保护,2006年6月,经敦煌市人民政府及敦煌南湖湿地及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业务主管部门——敦煌市环境保护局研究决定,启动将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由敦煌市环保局主持并聘请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保护区进行了综合考察,考察内容主要涉及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地理、土壤、湿地、植物、脊椎动物昆虫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参加考察的单位有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敦煌市环保局(即敦煌南湖湿地及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考察过程中得到敦煌市人民政府、南湖乡政府、敦煌林业局、农牧局、水务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参加《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编写的人员有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孙坤、龚大洁、苏雪、蔡正旺、牟迈、杜玉娟、吴海燕和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辛存林等同志。2007年1月编制完成《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

在《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大纲》《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受敦煌市人民政府及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业务主管部门——敦煌市环境保护局的邀请,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结合保护区多年建设和管理经验,2007年编制完成了《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期限为9年,即2007至2015年。规划期分两期,近期为2007至2010年,远期为2011至2015年。

2007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将南湖湿地及候鸟自然保护区更名为甘肃敦煌阳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将保护区面积扩大到8.817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7321.96公顷。保护区内常年和季节性湿地面积共约15353.04公顷,约占总面积的17.41%。至此,保护区完成了所有资料的准备,并与2008年5月上报到国务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保护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明显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健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2009年9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甘肃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管护手段落后、科研监测困难等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受保护区管理局的委托,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承担了对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总体规划的任务,2010年1月,完成了《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0—2019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依据国家有关标准,结合《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和当地实际情况,针对保护区目前资源状况和管理现状,从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对保护区功能区进行了合理划分确定,并从自然资源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和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总体规划》在2010年3月21日通过了由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在兰州市召开的评审会。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10—2019年。规划期分两期,近期为2010至2014年,远期为2015至2019年。2010年4月,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以《关于调整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关系的通知》确定保护区管理局为副处级单位,核准编制20名。

(作者赵庭伟系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科科长,整理者杨静系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教育科科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