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花在陇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成果展示

花在陇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成果展示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娜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自2013年1月获批以来,甘肃省坚持一手抓总体思路的完善拓展,一手抓“十三板块”的深化破解;一手抓基础平台的构建提升,一手抓重大项目的策划实施,推动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我作为一名专管宣传的干部,成为华夏文明传承方面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金昌建成首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花在陇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成果展示

张 娜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自2013年1月获批以来,甘肃省坚持一手抓总体思路的完善拓展,一手抓“十三板块”的深化破解;一手抓基础平台的构建提升,一手抓重大项目的策划实施,推动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

我作为一名专管宣传的干部,成为华夏文明传承方面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按照“一带”“三区”“十三板块”总体布局,在省委、省政府出台传承创新区建设《实施意见》和《总体方案》建议下,编制下发了《十三板块分方案》,把各项任务分解到省直有关部门。各板块牵头单位都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工作推进计划等,细化了任务、靠实了责任。

我们首先进行了文化资源普查。制定出《甘肃省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省级文化资源名录和文化资源普查信息平台,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联合研发文化资源价值评估系统和云数据终端平台,逐步推进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估、管理和应用。

根据“十三板块”建设需要,我们建立了学术支撑平台,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文化企业,确定由28位首席专家和177位分领域专家组成专家库;积极发挥学术平台和专家作用,成功举办首届丝绸之路论坛、丝绸之路文化峰会、太湖文化论坛兰州研讨会。

我作为基层的宣传干部,做着一些细微繁琐的工作,我们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人知人晓”“人信人守”工程为重点,动员和组织全省各地各部门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利用新闻媒体、户外媒介、板报、横幅、标语等宣传阵地和载体,在机关、学校、企业以及主要街道、交通沿线、公共场所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使“24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推动“三个倡导”不断深入人心。

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中华经典诵读、“德润陇原”等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善行义举榜、最美人物、陇人骄子、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评选表彰工作,深入挖掘和宣传柴生芳、樊锦诗、马维华、葛宝丰等重大先进典型,其中,柴生芳同志被中宣部树为“时代楷模”,在全国进行宣传。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诚信企业“红黑榜”发布制度正在形成,“邻里守望、情暖陇原”志愿服务活动有声有色,成立了我省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学雷锋活动向常态化发展。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启动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召开了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了第十二批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制定了《甘肃省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细则》,对全省公民文明素质、城乡公共建设和管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建成一批“文明餐桌行动示范街”,启动“魅力甘肃·文明旅游”系列创建活动,深化“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五星级文明户”争创活动覆盖全省农村,“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影响广泛,道德讲坛和乡村少年宫建设步伐加快。在夏河和泾川县举办两次“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捐助项目、物资、资金共计4.67亿元。

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完成了两当兵变纪念馆建设,举办了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暨两当兵变历史地位座谈会和研讨会,组织开展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对全省纪念馆设施进行清查、登记,建立了数据统计库;开发利用红西路军这一独有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对全省红西路军纪念馆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形成了一个总体馆、十二个主题馆的“一综十二专”总体框架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层次。我们对陇东南先秦文化资源进行专项调查评估,完成《陇东南地区先秦文化资源调查评估报告》,与国家发改委、文化部、文物局进行对接沟通,提出了陇东南地区先秦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工作思路,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推动更多的文化遗产进入国家和世界保护范围。在此期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联合申遗获得成功,自此我省世界文化遗产点达到7处,与北京市并列排在全国第二位;58处文物保护单位晋级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国家级文保单位增至131处;10处大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保护与展示工程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会宁、南梁、两当3个党史教育基地列入国家级教育基地;皋兰什川梨园、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技部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了“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我们加大了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日前,莫高窟保护与利用工程全部竣工,游客服务中心投入试运行;嘉峪关文化遗产、拉卜楞寺文物保护等工程进展顺利,凉州区长城保护维修二期工程、永泰城址加固工程等保护项目启动实施;策划实施以建立不同投资主体、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博物馆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再现”工程,编制完成《总体方案》。天水市两个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填补了我省空白;以敦煌和张掖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哈达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南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为试点,加快建立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示范区”,为全省名城名镇名村传承创新提供示范;张掖、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复,敦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通过省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审查,灵台县、榆中县青城镇和金崖镇、古浪县大靖镇、临潭县新城镇、秦安县陇城镇、正宁县永和镇、西固区河口村等地保护利用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www.daowen.com)

我们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被列入2014年省人大立法计划;7个项目获评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增加至68项;一家文化企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两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第三届“薪传奖”;重视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23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18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录。

与此同时,我们着力发展公益文化,力促文艺创作生产、文化事业更加繁荣。首先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金昌建成首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张掖入选第二批创建市,兰州市“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定西市“百姓舞台活动机制”分别被文化部、财政部批准列入第一、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省直文艺院团“一院一场”建设稳步推进,黄河剧院完成重建并投入使用,13个市(州)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开工建设,建成8个市级数字图书馆;省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实现我省零的突破;以“千台大戏送农村”“精品剧目惠民演出季”“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图书漂流”等为主题的流动文化服务项目蓬勃开展,流动舞台车实现县级艺术院团基本覆盖。二是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国率先完成290万户“户户通”建设任务,彻底解决农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特别是甘南州通过“户户通”工程实现了广播电视在农牧区、寺院全覆盖,为藏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实施西新工程,开办了甘南州藏语广播节目,印发《甘肃省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实施意见》,一批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启动实施38座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三是不断提高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实施“十个一”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制定出台戏剧大省建设规划和影视剧品牌建设规划纲要;“敦煌画派”“西风烈·绚丽甘肃”原创歌曲、“纪录片大省”“西部影视剧本工程”等品牌建设有效推进,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电影《甘南情歌》、陇剧《西狭长歌》、歌曲《老百姓的爱》入选2014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我省作家叶舟创作的短片小说《我的帐篷里有平安》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数字电影《锁麟囊》、秦剧《麦积圣歌》、话剧《天下第一桥》获华表奖等国家级大奖,电视剧《射天狼》、纪录片《两当兵变》《丝路花雨》在央视播出,剧目《鼓舞中国》《貂蝉》广获好评,原创动画片《敦煌传奇》填补了我省数字动漫产业的空白,《腊月的春》《卓尼土司》《甘露》等一批主旋律小制作励志片反响良好;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完成拍摄,将在央视播出;以“双联”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为素材,拍摄完成“中国梦·凡人善举天天看”微纪录电影65部,从2014年6月1日起在甘肃电视台各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第二批100部摄制工作基本完成。加强古(典)籍整理出版工作,出版了《甘肃秦汉简牍集释》《甘肃石窟志》《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卷》等重要文献,特别是出版的《甘肃青海四川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是迄今为止首次系统抢救出版甘青川民间苯教文献的重大学术工程,在李克强总理出访英国时作为国礼赠予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这也是甘版精品图书首次作为国礼赠予国外研究机构;银艺合作实现突破,甘肃演艺集团与兰州银行、省歌舞剧院与省农村信用社分别达成合作协议,开启了演艺院团与金融企业双赢发展的新模式。2014年7月份开始,在兰州银行的大力支持下,省直文艺院团将我省近20年来在全国和省内获奖的55台优秀精品剧节目,以超低票价面向广大百姓举行惠民演出活动,共演出126场。

我们不断完善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组建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飞天出版传媒集团,成立文化创业投资基金。整合省广电总台经营性资源,积极组建西北影视集团、甘肃飞天艺术拓展公司、甘肃飞天新传媒公司。省广电网络公司已形成与浙江华数集团及周边省份网络公司跨区域整合方案。甘肃文化产权交易所已获中宣部改革办同意,正在加快筹建。发布全省100家骨干文化企业名录和民营文化企业30强榜单,实施领导干部联系100个重点文化项目和100家文化企业的“双百”工程,在每个市(州)培育至少1个龙头文化企业。二是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以丝绸之路甘肃段重点城市为依托、旅游精品景区为核心、周边知名景区为辐射,策划实施大景区建设,组织力量进行广泛调研和考察,拟定了《加快推进甘肃丝绸之路大景区建设的意见》,编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景区建设规划纲要》,成立了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大景区规划指导咨询专家组。各市(州)积极行动,张掖、酒泉、平凉、敦煌、天水、陇南等地率先启动大景区建设。2013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0亿元,较2012年增长31.6%;2014年前三季度,共接待游客1.06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0.2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4.8%、25.4%。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智慧旅游云联网互动平台等高科技型文化产品研发生产方面取得突破。加强文化与体育融合,建成中国·金昌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营。加强文化与中医药养生等融合,陇东南地区获批“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加强文化与生态融合,甘南当周草原和兰州市兴隆山获批首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强文化与金融融合,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省文化金融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创新文化金融工作体制机制。三是努力推进文化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2014年全省项目观摩“看高不看低”的要求,加快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小镇等已落地项目建设进度,指导敦促各市(州)筛选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及早开工并集中力量加以推进。全省69个文化产业项目入选《2014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手册》。甘南州藏族文化千幅唐卡建设、夏河藏文化产业园、卓尼“老坑洮砚”创意文化产业园等8个项目入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据统计,2013年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329个,完成投资324.42亿元;实现增加值105.8亿元,增速35.6%。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文化法人单位9496家,从业人员18.38万人,总资产523.64亿;实现增加值87.56亿元,增速24.52%,占全省GDP比重1.98%。

通过全力实施首位工程,集中打造战略项目,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日渐显现。首先,全力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汇集各方智慧和力量,编制完成《规划纲要》,积极申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省政府出台支持敦煌名城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和省直部门任务分解方案,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4次召开调度会,督促各项建设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航空口岸经国务院同意列入2014年度口岸开放审理计划,国家口岸办就敦煌航空口岸对外开放事宜正式向国家海关总署等征求意见,并对敦煌境外临时包机业务表示支持。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获得农业部同意,列入增补名额。文化产业园区主干道路先行用地手续获批,城市建设用地制约问题逐步解决,农转征手续上报工作正式启动。敦煌文化发展投资基金已完成名称核准,丝路文化产业基金已进入审核阶段。敦煌学院建设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基础教育规划布局等工作,与省内3所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运行工作基本就绪。敦煌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智慧城市平台、世界敦煌学中心、博物馆聚落等战略工程顺利推进。

其次,突出抓好乡村舞台和文化集市建设。“乡村舞台”建设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整合农村各类文化资源和阵地,建成16023个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建设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项工作于2013年11月全面启动,省上成立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发《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在白银、金昌、平凉召开现场推进会,不断部署和推动建设工作。各市(州)高度重视,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订具体方案或办法,对主体责任、规划建设、职能服务、经费保障、检查考核等作出安排,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和启动建设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2014年试点和推广任务5228个,前三季度已完成4819个。各地整合并投入资金2亿多元,省财政统筹整合中央农村文化专项3000万元,为全省1228个乡镇购买5000场公益演出。这项工作也得到中宣部高度关注,派员来我省作了专题调研。依托农家书屋和新华书店发行网点,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文化集市”,构建农村文化产品现代流通商贸网络,发展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打造“富民”产业,探索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项工作起步良好,目前已成立了甘肃新华文化集市商贸有限公司和平凉、庆阳、天水、兰州、定西5个分公司,与中国传媒集团、庆阳凌云服饰集团公司、平凉何霞民俗文化产业公司、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公司、静宁成记文化传媒公司、陇西李唐文化传播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初步搭建了覆盖全省的生产销售网络。2014年9月,成功举办了首届“甘肃省文化集市”,实现销售额392万元,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前三季度,文化集市相关产业销售总额约2.5亿元,带动农户1.2万户。

第三,精心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兰州市编制兰州都市现代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多次研究论证、修改完善。天水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景区建设、国家级陇东南中医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等规划纲要已通过专家评审。

坚持突破巩固并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发展的活力动力得以不断增强。一是完成顶层设计。成立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召开5次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精神,研究部署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省委总体部署,经广泛调研,制定《甘肃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4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要点》,明确了新一轮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二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省文化厅除保留涉外演出等5项行政审批事项外,其他审批一概下放到市、县文化部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取消13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4项,保留的36项全部进入政务大厅,实现一个窗口服务。三是加快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广电网络整合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在全国率先建成100G省干网。省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等完成股份制改革。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工作已经完成预披露。省广电总台整体改革效果显现,甘肃卫视全天收视率排名由31位升至29位。甘肃日报社整体改革工作已拟定改革方案。读者集团改革已开展前期调研。省属文化企业加快去行政化步伐,党政领导不再兼任文化企业负责人。积极稳妥解决改制单位遗留问题,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

全面向外宣传推介,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建设工作外部环境日趋优化。我们认真组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以省委、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名义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策划设计对外宣传名片“绚丽甘肃”Logo;邀请中央媒体、港澳媒体、国外媒体,组织省属主要媒体开展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报道;组织开展了“香港文化高层甘肃行”“世界华文媒体甘肃行”“全国党报看甘肃”“发现亚洲之美——丝路寻梦·绚丽甘肃”等大型采访活动;在北京首都机场举办了“文化国门·绚丽甘肃”宣传月,在兰州市区至中川机场公路沿线制挂了一批大型主题宣传牌,形成了强大舆论声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共刊播有关传承创新区建设稿件1500多篇(条、幅),港澳和境外媒体刊播稿件640多篇(条、幅)。积极举办高层次、多样化节庆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张芝奖”全国书法大赛、“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通渭国际书画艺术节、中国西部花儿艺术节、中国·西和乞巧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甘肃知名度。并先后与人民日报、北京大学、大公报、文汇报、广东励丰集团、北京四达时代公司、华数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些具体项目合作已逐步展开并初见成效。成立了 “甘肃省文化翻译中心”,启动了厦门“敦煌大视窗”、北京“盛世南宫”两个对外文化交流展示窗口建设,在迪拜建立对外文化经贸平台。舞剧《丝路花雨》先后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三地成功商演7场。在韩国首尔成功举办“甘肃文化周”活动,推动文化走出去取得突破。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