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始于2007年,历时两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规划启动阶段。2007年12月19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在西安市召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2008年2月,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和市长助理任副组长,市直1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协调领导小组,从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招商局等部门抽调12名同志组建了办公室;成立了由10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专业规划编制小组。
2008年3月24日,在甘肃省西开办负责人的带领下,我随市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编制办公室领导前往国务院西开办汇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时,赵艾司长建议,天水要紧密结合实际,找准天水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定位,谋划好建设重点,认真筛选一批重点项目,加强与关中地区的对接,力争能够进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8年4月初,我随市政府分管领导和省西开办、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前往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与承担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课题组进行了座谈。课题组就规划编制工作的思路、规划的重点及对我市在经济区中的定位谈了初步想法。课题组认为,关中、天水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国家提出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就是要从政策方面助推和促进这一重点区域的发展,形成一核多极的发展模式。在这个经济区中,天水是重要的一极,其作用是独一无二的,离开天水就谈不上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天水的发展不仅仅是融入关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天水要通过加快发展辐射带动毗邻地区大发展。因此,《规划》中必须体现天水的特色。 8月份,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办公室负责人再次赴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与承担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课题组进行沟通,在规划中尽最大程度体现天水的发展诉求。
第二,研究编制阶段。2008年初,原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委托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作为规划课题开展调研和草案编制工作。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对国务院西开办委托陕西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编制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纲(草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后上报国务院西开办。之后,围绕《规划提纲(草稿)》,规划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市直10个部门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与陕西省关中的五市一区进行对接,分别提出了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商贸流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园区、科技、教育10个专项发展规划,作为《规划》编制的基础性资料。(www.daowen.com)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5月中下旬,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处长胡长顺、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金祥荣率领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调研组先后赴甘、陕两省调研,先后在兰州、天水、西安召开座谈会。5月19日至20日在天水调研,调研组先后赴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水长城开关厂有限公司、甘肃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水军民合用机场、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就我市农业产业化、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输转等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现场调查了解,与市领导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为规划的编制获取更为详细的资料。11月底,课题组完成了《规划(草案)》,并征求陕甘两省意见。
第三,规划完善阶段。2008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国家机构改革,国务院西开办职能并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司长秦玉才同志召集各位副司长、处长,对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经过集思广益,逐段逐句进行斟酌推敲反复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先后征求国家发改委内15个业务司局、国务院35个相关部门的意见,再次征求陕西、甘肃两省政府的意见并修改完善。
第四,评审报批阶段。2009年1月15日,受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同志的委托,会议由原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同志主持,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及陕甘两省的陆大道、汪应洛、徐德龙等20多位国内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了评议。会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认真研究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规划(讨论稿)》。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我作为工作人员,有幸列席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规划》讨论会、专家论证会,以及国新办《规划》发布会,见证了国家级规划的编制、论证、发布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