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责人汇报,重点关注生态工程

责人汇报,重点关注生态工程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下很大功夫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国家要求“退耕还林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二是有的地方退耕还林种的是灌木,这算不算生态林,出现了不同意见。他对兰州的生态环境建设非常关心,专程到徐家山和九州台视察了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听取了兰州市和两山绿化办负

责人汇报,重点关注生态工程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下很大功夫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除认真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之外,根据甘肃的特殊省情和生态现状,还抓了几个对区域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大项目。

(一)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是国家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1999年10月21—26日,朱镕基总理在甘肃实地察看了定西小流域治理和兰州市造林绿化工程后,强调西部大开发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求甘肃加大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工作的力度。省委、省政府初步考虑:2000—2010年的11年,在全省退耕还林8000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3000万亩,荒山造林2920万亩,确定在46个县开展试点。由于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1999年,7个地州市的41个试点县实际完成退耕还林121.37万亩,经省上检查核实为107.11万亩。但第二年国家验收后只承认了65.7万亩,还有41.41万亩不认账。这不仅影响群众积极性,也影响到2000年完成任务的兑现工作。我们不断给国家反映,到北京找国家计委、西部办、林业局反复汇报,希望国家能予承认,但得到的答复都是解决起来很困难,让逐年扩大面积加以顶替。结果,到2001年才顶替完。

2004年,国家考虑到当时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决定适当调减当年任务,把退耕还林重点放到巩固成果上。当年仅安排我省48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5万亩,荒山造林440万亩。由于国家每年下达任务在秋季,各县(区)都参照上一年的任务自行调整提前进行预整地。2004年,大部分县(区)按上一年任务量的一半进行了预整地,部分雨水条件较好的地区还种上了苗木,但当年国家实际下达的任务却比上一年减少了89%,许多地方地已整好,合同也签订了,退耕农户对任务骤减意见很大。省政府紧急开会研究,决定对已整地农户每亩给予10元的青苗费补偿,继续耕种;已经种了树苗的地块,在以后年度纳入计划。尽管我们多次向国家反映情况,争取将超造地纳入当年计划,但一直没有成功。到2005—2006年,国家安排我省退耕还林202.6万亩,要求重点解决2004年的超造面积,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退耕还林试点时,还出现过两个问题。一是国家要求“退耕还林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我省2000年的试点中,林种、林草比例不尽合理,据省上检查验收汇总,在核实面积中,经济林占到36.8%。二是有的地方退耕还林种的是灌木,这算不算生态林,出现了不同意见。2001—2002年,国家在呼和浩特和我省定西两次召开退耕还林现场经验交流会,明确退耕还林的生态目标是第一位目标,但又不是单纯的生态建设,必须要有双重目标,把生态与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走一条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干旱、半干旱地区应以选择耐旱灌木为主,全国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

在试点中,还不时收到一些群众告状信。省上领导非常重视,基本上每一封来信,都批示计委、林业、粮食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去调查,对查实的问题都做了认真处理,促进了退耕还林工作的健康发展。

退耕还林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不深入其中,很难理解。为了确保退耕还林保质保量顺利进行,2002年,省政府成立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时任副省长贠小苏任组长,我和时任林业厅厅长马尚英任副组长,之后又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了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领导小组围绕种苗及其费用、检查验收办法及其费用、确定粮食补助的小麦玉米比例及其调运费用、补助粮钱的发放地点、林权证发放、退耕地农业费减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除完成当年建设任务,做好政策兑现外,重点开始放到巩固成果、发展后续产业上来。通过开展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基本口粮田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劳务输出等办法,使退耕农户开始走上了生态恢复、民生改善、脱贫致富的多赢之路。

(二)退牧还草。国家在开展农田退耕还林的同时,在西部地区的大草原开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我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的玛曲、碌曲、夏河、卓尼、迭部、合作,地处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的安西、肃北、阿克塞、肃南、天祝、山丹、民勤、永昌14个县陆续被纳入国家实施范围开始建设。这14个县市有天然草原面积1.5亿亩,农业人口75万人。2003—2004年国家安排退牧还草试点任务2280万亩。试点结束后,2005年和2006年第一批各安排建设任务1100万亩,2006年第二批安排建设任务530万亩,2007年安排建设任务870万亩,五年累计国家安排我省退牧还草任务5880万亩。工程总投资13.8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0.05亿元,地方配套及自筹3.8亿元;涉及农牧户5.42万户24.36万人。

鉴于退耕还林的经验,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一开始,省政府就成立了由分管省长任组长,西开办、发改委、财政、农牧、粮食、审计、监察、扶贫、国土资源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退牧还草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补助陈化粮变现管理办法;在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编制了甘肃省退牧还草建设规划和年度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了退牧还草工作报告制度、退牧还草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制、项目监理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

为加大后续产业开发力度,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发展后续产业,有的项目区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加大对舍饲棚圈、饲草料基地、良种引进及规模养殖等后续项目的扶持和建设力度;有的项目区将牧区水利、牧民定居和扶贫开发等项目与退牧还草项目有机整合,新建牧民住房、人畜饮水点、引进良种牛羊,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省上也在一些地方开展牧民定居示范村建设工程。这些措施促进了项目区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和牧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

(三)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工程。1999年10月,朱镕基总理在甘视察工作。他对兰州的生态环境建设非常关心,专程到徐家山和九州台视察了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听取了兰州市和两山绿化办负责人的汇报。兰州市当即提出,利用3年时间在两山绿化48万亩,需投资10亿元的问题,朱镕基当场表示认可。24日,在宁卧庄大礼堂,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工作后,朱镕基作了重要讲话,着重强调了西部大开发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的问题。25日,我参加了省政府召开的综合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落实朱镕基总理指示的具体措施和责任分工。时任兰州市委书记王军对这件事非常重视,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立即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研究落实两山绿化的方案,并委托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兰州市城建设计院等五家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用两个多月时间编制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计委审核后报到国家计委。2001年1月下旬,中咨公司到兰州进行评估,经过现场勘察和认真核算,认可了可行性报告中的各项数据,同意报请国务院批准。

2000年这一年,兰州市紧锣密鼓,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加紧推进两山绿化工程。制定了两山绿化建设的优惠政策,报请省人大批准了《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建设管理办法》,成立了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明确了当年绿化8万亩的任务,并两次贷款2亿元,先期启动了工程。

但是可研报告在国家计委主任办公会议研究时未获通过,我立即让省计委驻京联络处负责人了解清楚原因:一是怕别的城市攀比,二是建设规模过大,三是对用国债资金搞城市绿化有不同意见。国家计委三位领导在2000年5、6月间先后到甘肃参加有关会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做工作的机会。真是天助人佑。省委、省政府领导在给他们汇报时,都把两山绿化工程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并请他们到现场做了考察。5月10日,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王春正由我陪同上了两山。5月24日,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由我陪同看了两山。汪洋在听汇报时,还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建议将绿化规模调整到33万亩,否则投资额太大,领导不好下决心。另外,他提出,建设周期不宜太长(国家计委有的同志曾建议将建设期延长到8年,以减少每年的投资额度),国债发行多少年看不清楚,没有了国债,靠预算内基建投资安排绿化工程将更困难。同时,要制定政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6月18日,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参加中央召开的西部开发座谈会到兰,当晚,我向他汇报了两山绿化和引洮工程等问题;第二天,由市委书记王军等领导陪同看了两山绿化工程(我因要出国,第二天必须到北京,没有参加)。三位领导看完以后,态度都非常明确,认为兰州市两山绿化工程这些年干得不错,扩大面积非常必要,应该给予支持。

国家计委通过两山绿化工程的可研报告送到国务院以后,一年之内三次上总理办公会,均提出一些新的问题,退回要求做补充论证。第一次指出,工程规划建设规模过大、中央补助比例偏高,要求将原规划面积48万亩调整为33万亩。第二次指出,两山工程用水成本很高,需要对引水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深入研究。兰州市将原方案又作了调整和修改,其中一个措施是采用相对较低的农灌电价的办法来降低引水成本。第三次,2000年12月5日朱镕基总理提出,降低水价、电价不是个办法。运行管理费用实际也难减少。仓促上马,可能为后人背上包袱。建议对这个项目再慎重考虑,能否改变一下运作方式。回来后,兰州市再次邀请中咨公司专家帮助论证两山工程的运行模式,论证之细致,修改幅度之大,在我省办过的项目中是不多的。

为了再次审批时能顺利通过,时任省委书记宋照肃、省长陆浩联名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信,汇报兰州市2000年造林已取得的成果,表达了甘肃省委、省政府搞好两山绿化工程的信心和决心。再次修改后,国家计委《关于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有关问题的请示》以“特急”件报了上去。2001年4月11日,朱镕基总理批准了这个报告。国家计委迅速下达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批复,明确工程建设期3年(2000年—2003年),总投资概算6.6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补助4.6亿元,甘肃省级机动财力0.3亿元,兰州市财政统筹1.4亿元,承包单位投资0.3亿元。至此,这个造福兰州市人民的两山绿化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甘南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黄河、长江上游的河源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生态环境已变得极度脆弱,局部地区已经不堪重负。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01年,兰州大学等高校的9名专家、教授,向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上书献策,时任副省长洛桑·灵智多杰非常重视,专门研究部署,及时成立了由省发展计划委牵头的课题组。经过3年多的深入研究,于2005年5月正式出版了课题研究成果《青藏高原甘南生态经济示范区研究》一书。之后,我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把甘南生态保护“做成一个大项目”的要求,积极协调甘南州着手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拨付了前期工作经费,召开了规划编制协调座谈会,围绕项目名称、发展思路、建设内容、资金筹措等方面征求意见。一开始,甘南州政府按照《青藏高原甘南生态经济示范区研究》一书的思路,想把全州8个县(市)全纳入。但专家讨论时提出甘南既有黄河流域,又有长江流域,合在一起不科学,最后决定只搞黄河流域6个县并相应将名称改为《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上报时又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意见,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更名为《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在协调甘南州政府确定编制单位时,开始我们考虑请一个有国家级资质的单位承担,但对方提出的费用太大,为了培养省内规划编制队伍,便委托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由于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是第一次做这样大型的生态类规划,缺乏经验,因此拿出的初稿不够成熟,专家评审时提出了许多意见。我们立即安排省西部开发办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研究分析,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规划的内容和重点,经多次修改完善,拿出了《规划》的审查稿。

由于国家从2004年开始考虑对退耕还林建设进行调整,也在征求地方的意见,我们建议在甘南藏区搞生态保护与建设,得到了认同,并与国务院西部办商定“成果共享,工作地方做”。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即以《关于协调编制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函》形式,委托我省西部开发办组织编制该规划。2006年3月15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在京主持召开有刘东生、孙鸿烈、任继周等6位两院院士和9位著名专家参加的《规划》评审会,我省徐守盛、洛桑·灵智多杰等领导和我,以及甘南州的同志参加了评审会。一致认为,《规划》内容详实,思路清晰,操作性较强,基本符合国家的要求。6月12日,曹玉书再次主持召开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规划协调会,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的具体意见。9月下旬,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国家发改委委托,赴甘南实地考察评估,并通过了《规划》。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12月4日正式批复了《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总投资45亿元,涉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和合作6县市,面积3.06万平方公里。至此,规划的立项工作完成。12月20日在甘南合作召开了启动仪式,我宣布了国家发改委批复,时任省长徐守盛讲话,省委书记陆浩宣布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启动。

(五)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石羊河流域是我国内陆河流域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多年来,由于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水严重挤压生态用水,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流域生态与环境急剧恶化。下游民勤盆地现状绿地面积约1313平方公里,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289平方公里,其北部湖区已濒临干涸,“罗布泊”景象已经显现。2001年7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内动态清样》上批示:“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应提上日程。当务之急是建立流域统一管理机构,大力实施节水工程,有效控制土地沙化和草场退化。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是我见到的总理关于石羊河流域问题的第一个批示。(写这篇回顾时,我又了解了一下,截至2011年,温家宝总理关于石羊河问题的批示已达16次之多。)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分别于2001年8月、2002年6月,两次带领几十名两院院士及专家深入民勤,对湖区生态和石羊河流域治理进行深入的考察,所到之处无不使她触目惊心。在宁卧庄大礼堂讲话时,她说,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必须要有具体规划,目标要明确、措施要具体,规划完成后争取国家立项。“如果不从根本上治理,恐怕在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当时我也在场听她的讲话,确有振聋发聩之感。

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立即安排省计委农经处委托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牵头,编制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规划单位深入石羊河流域做了大量基础性调研勘察工作,取得了许多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历时两年,完成了规划初稿。2003年12月,在兰州召开审核会,请省级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对规划作了精心修改。规划报到水利部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向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多次汇报衔接,不断深化规划思路和治理措施,完善规划方案。规划先后经过了水利部及水规总院三次审查和中咨公司一次评估,每一次审查都有新的意见提出,再据此修改完善。我记得比较大的修改发生在2006年4月29日,石羊河规划在水利部部长办公会议讨论时未能通过,主要认为在治理思路和措施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全面围绕水资源合理配置来安排治理措施,过多依赖从外流域调水;二是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石羊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这一条突出不够;三是对某些工程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影响论证比选还不够深入;四是管理机制和体制等非工程措施仍然较弱。5月18日,水利部派出的调研组到达我省,先到石羊河流域进行实地调研,察看现场,并在兰州与我省座谈,深入交换了意见。对规划的修改意见初步明确并征得省政府同意后,由我率省发改委和水利厅的同志,于5月31日到水利部,向副部长矫勇作了汇报。矫勇用非常简洁准确的语言对石羊河流域治理的指导思想作了概括:“应该是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主线,以全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抢救民勤、修复中游、保护上游,核心措施是节水和管理。真正体现出汪恕诚部长对你们讲的,石羊河流域治理要张掖模式(体制机制)加以色列模式(高技术节水)。修改时对部长办公会议担心的几个问题要一一回答清楚。”在部、省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对石羊河治理规划又作了新一轮修改,主要是进一步扩大了压田面积,对水量分配方案重新核定;压减了生态移民人数,对种植业结构再次调整;工程措施对上中下游统筹考虑;对民勤调水延伸工程建设的必要性重新说明。修改完成后,将规划名称正式定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于2007年8月上报待批。就在规划初稿完成,并经水利部水规总院第一次审查同意后,在报批的程序上发生了分歧。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及分管主任认为,石羊河流域在甘肃省境内,不存在跨流域问题,按现行规定应由甘肃省政府自己审批,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给予指导。我们认为石羊河流域生态恶化带来的影响已超出其流域范围,不仅仅是影响甘肃,而且工程投资巨大,甘肃省无力承担。大家都很清楚,审批程序问题,实质是投资比例问题。为此事,省委、省政府领导又多次到国家发改委汇报,据理力争。当时,我们持有一个重要文件做依据,即2005年7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筹备委员会安成信同志专报的《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上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盼发改委会同甘肃省将这件事情列入议事日程,统筹规划,落实措施,科学治理,务求实效。”2005年9月25日,我陪同时任常务副省长徐守盛到国家发改委,再次与副主任杜鹰和农经司一位领导谈审批程序的问题,双方各执一词,争执十分激烈。最后,杜鹰主任答应,他和主要领导碰头,重新研究这个问题。为保险起见,我们建议以书记和省长的名义,给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写一封信,反复陈述我省的理由和意见。最终,国家发改委同意了我省的意见,问题得到圆满解决。(www.daowen.com)

在积极修改、审批规划的同时,一些省内能自己干的事情已迅速行动起来。2001年以来,先后成立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和石羊河流域管理委员会,批准下发了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地表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流域水事协调规约等一系列强化水资源管理的文件。武威市也制定了水权制度改革实施及相关配套文件,采取以人定地、以地定水、以电控水、凭票供水等措施,将水权落实到户。

为了尽快遏制流域生态恶化趋势,经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同意在规划未下达前,先期启动实施应急项目。2006年国家下达补助资金1亿元,用于凉州西营灌区、清源灌区和民勤环河灌区节水灌溉工程。2007年又下达补助资金4.4亿元,用于上述几个灌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和西营河专用输水渠工程。

石羊河流域重点规划审批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成熟。2007年10月1日,温家宝总理利用节假日来民勤县视察,在时任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省委副书记刘伟平、省委秘书长姜信治和我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红崖山水库、宋和村防沙治沙展览馆、青土湖和几户移民家庭。晚上,又召开了防沙治沙座谈会,在几位专家发言时,总理不时提出许多意见,最后他说:“有几件事情回去后抓紧办,第一,石羊河流域的治理、民勤的防沙治沙和‘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项任务,既是民勤人民肩上的担子,也是省内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我也建议提高到国家项目上。第二,我们要抓紧对规划进行审批,这个审批工作实际上是集思广益,使整个治理工作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也陪同视察,中午休息时,我到房间看望了他。我知道规划审批已成定局,无须再谈,现在最关心的是资金配置方案。马凯说中央拿70%,其余30%省(市、县)自筹。我强调武威市困难,甘肃也困难,全省在建水利工程比较多,自筹比例太高确实拿不下来。马凯表示这个筹资方案不好再变了。我立即将这个重要情况报告了陆书记和徐省长,建议趁着总理在民勤的东风,由两位领导出面和马凯再争取一下。晚饭刚一结束,我陪同陆、徐两位领导去见马凯,陈述困难,深入做工作。马凯最后表态,中央补助90%,我省自筹10%。一听这话,我们三位都喜出望外。

2007年12月7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印发了《石羊河流域重点规划》的通知,工程总投资47.49亿元,其中2006—2010年投资31.04亿元,2011—2020年投资16.45亿元。《规划》提出的治理目标是:到2010年,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由现在的0.98亿立方米增加到2.5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由现在的5.17亿立方米减少到0.89亿立方米;到2020年,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进一步增加到2.9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进一步减少到0.86亿立方米。

2012年,时隔几年之后我再到民勤。县上的同志告诉我,已关闭机井3018眼,压缩配水面积44.18万亩,蔡旗断面下泄水量已经达到3.48亿立方米,削减地下水开采量4.48亿立方米。这几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我还到了青土湖,湿地开始恢复,由于下泄水量增加,已形成了若干个水面,干涸了50多年的青土湖终于露出了水波荡漾、芦苇丛生的原貌。

(六)特色优势产业。按照西部大开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和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原则,结合甘肃实际,我省西部开发规划提出了重点发展五大产业:有色冶金新材料、石油天然气与精细化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生物药品、旅游业。

有色冶金是我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不仅要扩大生产规模,更要发展深加工和新材料,增强产品竞争力。先后实施了金川公司矿山改扩建、金川公司镍精炼节能降耗改造和20万吨铜电解、兰铝26万吨电解铝大型预焙槽更新改造、甘肃稀土公司高性能稀土贮氢合金粉、中铝20万吨铝板带箔等一大批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酒钢集团这几年快速发展的情况。

酒钢是我省有色冶金产业的支柱,也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政策的引导和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的推动下,酒钢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尽管当时已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速线材、中板轧机和新一代炉卷轧机等,使产品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企业规模偏小,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仍然严重,尤其是地处内陆,远离市场,使得这些制约因素更显突出。

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推进装备升级和产品换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酒钢适应钢铁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结合编制“十五”发展规划,酒钢提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良好的配套条件,建设200万吨碳钢薄板连铸连轧和53万吨不锈钢等项目,实现产品由以线棒材为主向以板带材为主、品种由以碳钢为主向以碳钢和不锈钢并重的转变,并委托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编制了2004—2010年产品结构调整规划。2004年5月15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到酒钢视察,酒泉钢铁公司领导汇报了企业调整规划,曾庆红同志予以充分肯定。

2004年6月,省发改委邀请省冶金行业办对这个规划进行讨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为了做好规划上报审批的铺垫工作,6月上旬,我陪同时任副省长孙小系专程向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作了汇报,并到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和中咨公司进行汇报衔接。7月7日,我又和时任常务副省长徐守盛向主管工业的副主任张国宝作了汇报。两位领导均同意酒钢的项目可以一揽子上报核准,省发展改革委遂于8月将酒钢的结构调整规划正式上报。10月底,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组成专家组到现场进行评估。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调整,进一步突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对资源、市场等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取消了榆中钢厂H型钢项目,并对本部的生产规模、布局、产品方案和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省发改委又于2005年初上报了酒钢产品结构调整规划的补充报告。在将近一年时间内,规划还没有批下来,我很着急,酒钢的几位领导更着急,时任董事长马鸿烈、总经理虞海燕等人隔三差五就来找我们。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主要对酒钢的不锈钢项目有不同意见,鉴于国家对不锈钢布局考虑了太钢、宝钢两个点,有些同志主张短期内不再扩点。我和马鸿烈先后到工业司去了多次,从西部大发展的战略重点、甘肃产业结构和发展需要、酒钢调整产品结构的必要性等方面,不厌其烦地进行说明,争取同情和支持。2005年4月23日,又陪同时任常务副省长徐守盛到张国宝处汇报。张国宝明确表态,同意上酒钢的不锈钢项目,酒钢处于内地,在戈壁滩上发展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如果不上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矿石吃完了怎么办,必须以矿定产,尽量上高附加值,延长服务年限。并表示其他领导的工作他去做。2005年的最后一天,国家发改委下发了酒钢结构调整核准项目的批复,同意新上一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一条1750毫米冷轧及涂镀层生产线和一条不锈钢生产线,项目总投资估算109亿元。这些项目完成后,酒钢将可以生产200万吨碳钢热轧薄板、53万吨不锈钢板,以及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在这些新上项目中,设备技术均采用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使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竞争能力明显得到增强。

在本部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多元化经营、综合发展也同步推进。根据省政府的决定,兰州钢厂实施破产重组,由酒钢兼并异地重建。新建的榆中钢厂2002年12月开工,一年时间完成基建工程,实现了当年出铁、出钢目标。2003年开工了2台30万千瓦火电机组作为自备电厂,虽有曲折,但最终得到国家核准,2007年相继并网发电。2004年又开工建设了嘉峪关至策克口岸全长459公里的铁路,还组建了10多个农工商企业,发展无公害蔬菜、鲜花和酿造葡萄酒生产线,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单体地下酒窖,品牌“紫轩”系列葡萄酒已畅销国内外。

石化产业发展也新上了一大批项目。先后实施了兰炼1000万吨炼油扩建工程、庆阳石化300万吨炼厂搬迁改造项目、兰州石化公司11.5万吨丙烯酸及脂、银光公司10万吨TDI改扩建、华亭60万吨甲醇、刘化集团节能技术改造、西北永新5万吨涂料生产线搬迁技改等。

60万吨大乙烯,是我省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对石化行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由于兰炼、兰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苏联援建的两个项目,素有炼油、化工行业“摇篮”及“长子”之称,但随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对接和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两兰”(兰炼、兰化)无论从生产规模上,还是从设备装置先进性上,都无法同改革开放以后新建的石化企业相比,竞争优势越来越弱。通过技术改造,上规模、上水平已势在必行。大乙烯工程提出较早,前期工作从1995年就开始了。当年,兰化公司已完成了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1996年5月,中国石化总公司和甘肃省政府联合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兰化5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议书》。原考虑以合资方式建设,兰化公司曾先后与20多家外资企业进行了技术交流和合资合作方式探讨,最后选择与美国菲利浦斯公司合资建设,双方股比各占50%,并签署了合资意向书。2001年,外方退出。由于国内石化行业机构改革和隶属关系的变化,以及兰化、兰炼资产优化组合几经调整,再加上外资退出等原因,致使大乙烯工程一度进展缓慢。

省委、省政府将大乙烯确定为甘肃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后,不断加大争取的力度。省上做的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要领导到北京或向来甘视察的中央领导汇报。我记得2001年、2003年分别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黄菊都汇报过,请求给予支持。并且多次到国家计委向曾培炎、张国宝等领导谈这个项目。我和工业处处长到国家计委工业司汇报衔接就更多了。我们提出的理由是,甘肃是国家布局的西部重化工基地,石化工业产值占甘肃工业产值的30%以上,这个地位不能动摇,否则我省工业化进程将受影响;兰州大乙烯所需原料,在“两兰”主业合并后,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基本可以满足,从而实现炼化一体化,原料价格比全国其他拟建装置低;大乙烯可以充分利用兰州石化公司现有场地和相应的公司设施,建设投资较省。这些汇报获得了同情和支持,对中石油集团既是支持,也是压力。二是明确承诺对大乙烯工程在征地拆迁、环境评估、水电蒸汽供应等需要地方政府解决的问题上全力给予协调支持。例如,环评审查时,环保部门提出兰州市西固区环境容量有限,我们当即协调近期内关停西固电厂的几台小机组,腾出环境容量,满足大乙烯工程排放需要。时任省委书记陆浩还亲自找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做协调,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三是邀请中石化规划院根据大乙烯的产品方案和我省工业的实际情况,为大乙烯工程的后续加工进行了详细规划,提出了20多个围绕大乙烯工程的再加工项目,并在省内多个行业和企业进行了讨论、衔接,扩大就地加工,为甘肃培育新的增长点。

中石油集团及兰州石化公司对这个项目一直没有放松。作为业主,当时考虑的主要约束性因素,既有资金投入问题,更多考虑市场前景,因为乙烯后续产品的消纳,基本在西南和东部地区,远离产品生产地,有运输成本和信息滞后问题。合资外方退出后,中石油集团曾经考虑让兰州石化公司利用大庆拆下的旧装置扩大生产规模,但省上和兰州石化公司都不认同,中咨公司评估时也认为搬迁浪费太大,建议新建为好。中石油集团也认为上述意见有道理,很快放弃了这一方案。兰州石化公司即着手进行内资建设可行性的研究,提出把现有16万吨乙烯装置,通过技术改造扩大到24万吨,另外新建36万吨乙烯的方案。同时,鉴于东部地区几个大乙烯工程已先后上马,也需要对兰州大乙烯工程的产品方案、技术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经反复优化,最终设计采用了“大规模、短流程、低成本、差别化”的方案,并对下游产品的加工做了统一规划。按此方案编制的可研报告,很快得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批准。方案获批后,中石油集团又提出兰州大乙烯已批36万吨,设备按45万吨订货。这样,项目建成后,将实际形成70万吨乙烯生产规模,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丁苯橡胶等一次加工产量将达到120万吨。同时,二次深加工副产品产量达到40万吨,项目总投资53亿元。2005年4月,45万吨乙烯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10月工程竣工,11月20日创造了6套主装全部一次开车成功的记录,兰州石化公司终于形成7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

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的另外三个——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生物药品和旅游业,在这一时期都新上了许多项目,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些项目,一是星罗棋布,分布在全省各市(州、县),包括一些重点乡(镇);二是基本上都属民营企业,资金以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政府仅对技改和高科技项目安排少量的导向资金;三是紧紧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以资源开发性项目为主;四是和当地群众利益挂钩,项目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七)民生工程。西部大开发中,省上坚持“抓好两头”,在集中力量抓好关系全省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的同时,又着力安排好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项目。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国债资金的投向,农村分批实施了通县、通乡公路工程,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市县疾控中心、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站、乡(镇)卫生院等一大批项目。这些项目,国债安排的资金量不少,但省、市、县政府安排的配套资金更多,国债资金实际发挥了导向作用。城市实施了道路、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电网改造、集中供热、天然气进户、城市社区卫生院等一批工程。文化教育方面,组织实施了“两基”攻坚、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高校扩招基础设施建设、优质高中、农村初中改造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等项目,极大改善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完成了省博物馆改造工程,新建了“四库全书”楼,安排了许多市、县博物馆的改扩建,新建了一大批县级“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和乡村图书室等。利用国债资金,安排了20多个旅游项目,对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武威雷台等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新建了21个国家粮食储备库,新增库容19.6亿斤。建成了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这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在我国的两个机构之一。在兰州市中心滩,开工建设了会展中心、甘肃大剧院以及相配套的五星级酒店等地标性工程,使“兰洽会”等国内外大型招商活动、文艺演出有了固定场所。这一系列民生工程和公益性设施直接惠及群众,使他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到党和政府对群众生活的重视和关心。

(作者1999年10月至2008年2月任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并在2005年以前兼任甘肃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政协甘肃省第九届、十届委员会副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