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西部大开发——甘肃开发规划》时,国家同时部署了“十五”规划编制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开始编制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规划,因此,西部大开发规划如何与“十五”规划、小康建设规划既相区别,又相衔接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最初对如何编制《西部大开发——甘肃开发规划》也不是很清楚,只是把握一个原则,就是深化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学习和理解,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把国家西部大开发支持重点与甘肃实际结合起来,具体化、甘肃化。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明确,编制的方向、重点也明朗起来。国家部署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建设以后,我们又开始编制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建设规划,并注意与西部开发规划衔接。《西部大开发——甘肃开发规划》,既不是单个领域的专项规划,也不是全面的“十五”规划,而是包含部分重点领域、带有一定综合性的特殊专项规划。重点领域的多少,取决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支持范围有多宽。按照这个思路,咬住西部大开发具体化、甘肃化这个基本原则,我们开始编制全省的西部大开发规划。
在学习理解《中共甘肃省委印发〈关于甘肃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的通知》精神基础上,按照省政府关于编制“十五”专项规划的安排部署,2000年3月,我们开始收集、整理、消化有关材料,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州市、有关部门同步编制西部大开发规划。在充分听取专家、学者与有关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拿出了《西部大开发——甘肃开发规划》的提纲。从6月中旬开始,集中精力着手规划的编制,起草了近3万字的规划(初稿),先在计委内部进行了研究讨论,针对提出的意见建议对规划(初稿)进行深入细致的修改,形成了1.8万字的规划(征求意见稿)。7月28日,时任省政府常务副省长郭琨主持召开了西部大开发规划与政策座谈会,省直各有关部门、行业、大企业及专家学者就规划(征求意见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并推荐了一批重大项目。7月31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对《西部大开发——甘肃开发规划》进行了审议;8月10日省委进行讨论,对规划总体认可,要求做适当修改后征求各方面意见。一是向国家征求意见;二是向省人大、省政协,老同志,各地(州、市)领导征求意见,特别要求各行各业提出近期可以实施的重大项目。8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对〈西部大开发——甘肃开发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9月13日,我和省西部办的同志一道向时任国务院西部办综合组组长宁吉喆汇报了甘肃省的西部开发规划,以及我们对国家的一些请求,宁司长表示“尽量吸收”。这样,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十易其稿,终于敲定了《西部大开发——甘肃开发规划》,内容包括甘肃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开发的重点,推动大开发的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议论和争议比较多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关于规划名称。开始,考虑到西部大开发规划是一个特殊专项规划,由水利、公路、铁路、民航、电力、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科技、教育、人才等子项规划来支撑,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规划,带有一定的综合性,故参照国家西部大开发规划的提法,把名称取为“总体规划”。但在省政府常务会上,有的领导提出规划是阶段性的,现在是西部大开发的序曲,不能叫总体规划,就改成《西部大开发——甘肃开发规划》。之后,参照西部一些省的做法,又将名称改成《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
关于规划的期限。一开始,考虑到规划本身具有的阶段性特点,我们参照国家西部大开发规划确定的10年期限,确定我省规划期为10年,即2001—2010年,重点放在前5年。但在省政府常务会上,有的领导提出西部大开发过程很长,规划10年太短,建议考虑更长远一点。但由于规划的近期目标和重大项目主要通过“十五”规划和年度计划来实现,西部大开发规划必须与“十五”规划衔接一致,“十五”规划的规划期为2001—2010年,因此我们仍将西部大开发规划期确定为10年。
关于支柱产业的问题。这是规划编制中花时间、精力最多的地方,也是讨论中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从2000年3月向省政府汇报全国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主要精神及贯彻意见,到10月规划定稿,五大支柱产业先后有6次不同提法,除旅游业没有变化,其他4个产业都有变化。其中石化、有色冶金仅是提法上有一些改变,其他两个产业提法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如“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的变化过程是:农副产品加工——林牧业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及以其为原料的加工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生物药品”的变化过程是:生物医药——中药材加工基地——生物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材现代化加工——中药材现代化加工和生物制药——生物药品。这中间的变化,每一次都是对省内产业现状、产品市场供求状况、企业发展设想和支撑项目等省情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规划设想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夯实开发基础,目标是到2010年全面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特色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合理经济结构框架初步形成、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良性开发机制初步建立,为全面开发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开局;第二阶段,到2020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大见成效,特色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经济结构基本合理,特色经济初具规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第三阶段,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把甘肃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甘肃。
规划确定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开发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交通、电力、通信信息、城市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包括工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区域布局调整),发展科教和文化卫生事业(包括科技、教育、人才、卫生、文化、人口),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在支柱产业方面,通过调整、改造、改组和实施标志性工程,培育壮大有色冶金新材料、石油天然气与精细化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生物药品、旅游业等特色支柱产业。在建设标志性工程方面,提出了一批关系发展全局、带动作用较大的标志性工程。“十五”期间有:公路主干线高等级化工程、兰渝铁路、石化“1161”工程(第一个“1”指1000公里的兰州—成都—重庆成品油输送管道工程;第二个“1”指近1000公里的青海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6”指60万吨大乙烯工程;第三个“1”指1000万吨炼油扩建工程)、有色“512”工程(“5”指加强兰州、白银、金昌、西成[西和县至成县]、靖远五大有色基地建设;“1”指通过重点企业的改扩建,使10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2”指有色金属深加工能力达20万吨以上)、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改扩建工程、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黄河长江上中游退耕还林工程、河西防沙治沙工程、引洮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高校改建扩招工程等。在区域布局调整上,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建设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加快老、少、贫地区的发展。在建设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方面,明确提出要加快以兰州为核心的兰州—白银经济核心区的发展,使兰州尽快成为西部一个重要的现代交通通信枢纽和经济、科技、商贸、金融、信息中心,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规划还从培育市场主体、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改善投资软环境、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方面提出了推动西部大开发的保障措施。
2000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甘肃讲话中提出,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亚欧大陆桥发展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在交通干线上重点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思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聚集了我省几乎所有的主要城市,初步形成了一条产业聚集带,可以说是我省区域开发布局的一条主轴,随着宝兰二线建设、陇海兰新铁路全线复线化及并行的G30(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甘肃瓜州至星星峡段)全线高速化,将进一步形成以铁路干线为主、公路主干线为辅的复合轴,为沿线地区的建设带来极大的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们在2002年元月正式启动了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领导小组和有领导、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参加的编制班子,多次召开专家学者论证会。3月6日、8日,在北京分别向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部分专家请教,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到省内一些地方进行了专题调研。11月28日,省委、省政府在天水召开了建设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座谈会,进一步听取了部分地(州、市)和企业的意见。会后,我们对规划做了新一轮的修改。(www.daowen.com)
2003年2月10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和开发目标,主要任务和开发重点,政策措施三个部分。
规划制定中,出现的最大争议就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范围问题。《西部大开发——甘肃发展规划》中,我们已把全省14个地(州、市)涵盖进去了。在天水召开的建设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座谈会上,一种意见是把陇南、甘南纳入这个经济带,以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为这个问题,专门请示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他们表示只有国土面积小,人口、GDP比重大,才叫突出了重点。最终,我们采纳国家意见,把范围缩小,只纳入陇海兰新铁路线上的城市。同时,明确了节点城市,划分了核心区、带动区、辐射区,既突出了重点,实现了非均衡发展,又推进了区域共同发展。
规划按照“节点城市——轴线开发模式”,以铁路线上市场化进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天水、定西、兰州、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的市区为节点城市,非市区范围为带动区。节点城市和带动区组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以下简称“甘肃段”),直接辐射平凉市、临夏州和礼县、西和、成县、徽县、两当,间接辐射庆阳市、甘南州和宕昌、武都、康县、文县。
培育建设甘肃段的战略构想是:以西陇海兰新线铁路为主轴,依托节点城市,突出建设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加快构筑经济聚团区,逐步形成城镇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生产要素聚集、特色经济鲜明、人居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带和绿色生态走廊,辐射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规划中,甘肃段的生产力布局划分成三个区域:兰州都市区,包括兰州、白银、定西3市。该区依托兰州、白银的技术优势建设现代工业技术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都市区建设,在甘肃段率先起飞。依托黄河水资源,围绕兰州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成为甘肃段最大经济聚团区。发展区内交通、网通、流通、融通,培育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大兰州市场体系,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成为甘肃段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天水经济区。该区通过提高骨干企业工业装备水平,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壮大特色文化旅游业,增强经济实力。强化产业聚集,逐步形成秦城—北道—社棠—秦安经济聚团区。河西走廊绿洲经济区,由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5市组成的多中心区域。该区围绕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发展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基地,改造提升有色冶金和石化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规划根据河西城市和产业分布状况,构筑了三个经济聚团区,一个是武威—金昌—永昌聚团区,一个是张掖—临泽—高台聚团区,再一个是酒泉—嘉峪关—玉门聚团区。对各个经济聚团区明确了今后产业发展方向,尽可能避免产业趋同化。
(作者1999年10月至2008年2月任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并在2005年以前兼任甘肃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政协甘肃省第九届、十届委员会副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