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于三一集团的三次创业:掌舵者引领公司崛起

于三一集团的三次创业:掌舵者引领公司崛起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一集团的转折点是伴随着其掌舵者的三次创业而形成的,第一个转折点准确地说应该称其为源点,因为1986年的这次创业,诞生了三一集团的前身,也由此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在产品方面,三一集团将目标对准了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之后三年,三一集团逐步在南非市场站稳了脚跟。进入南非市场十年后,三一集团跻身南非市场前三,起重机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位,港口机械的市场占有率高

于三一集团的三次创业:掌舵者引领公司崛起

三一集团的转折点是伴随着其掌舵者的三次创业而形成的,第一个转折点准确地说应该称其为源点,因为1986年的这次创业,诞生了三一集团的前身,也由此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转折发生在1994年,“双进战略”的实施让三一集团进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第三次转折则发生在2012年三一集团推进国际化战略的时候,这一次三一的天地扩展至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

初次创业,以105铜基焊料赚得第一桶金

1983年,正值中国第二轮改革的发轫期,各种思潮涌动,大学毕业的梁稳根怀抱着一腔热忱,被分配到了七星街镇的国营企业洪源机械厂,拥有了被众人羡慕的“铁饭碗”。

然而,工厂内循规蹈矩、过于安稳的现实情况让心怀大志的梁稳根难以实现自己“产业报国”的宏图大志,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毅然辞职,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这一敢于丢掉“铁饭碗”的事件在当地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众人对他们的行为大多报以不理解和不看好的态度。

在正式成立焊接材料厂之前,他们尝试了很多行业,贩过羊、做过酒,还造过玻璃纤维,但是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986年,经过考察,他们发现焊接材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创业四人组中的三人所学专业恰好是材料学,焊接材料恰好是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于是,从亲朋好友处借来6万元作为成本,四人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开始了真正的创业之路,也由此开启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报国之路。

通过100多次的配方调整,几十次改变工艺的不断努力,他们的第一个产品问世了。梁稳根把这种被称为105铜基焊料寄给辽宁一个工厂,没想到因为质量不过关遭到了退货。面对挫折,梁稳根没有气馁,而是返回母校,请来恩师翟登科教授进行技术指导,最终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并收到了8000元货款,这成为他们赚得的第一桶金。1989年,焊接厂收入突破1000万元。

看到了技术的重要性,自此,在梁稳根的带领下,工厂对技术革新与升级一直十分重视,经过几年努力,涟源茅塘焊料厂成为娄底地区最大的民营企业,产值过亿。

但是这些并没有让梁稳根觉得满足,他依然感觉这与他“产业报国”的梦想相去甚远,于是,就有了第二次创业。

“双进战略”指引下的产业报国

为了实现“产业报国”的梦想,梁稳根放下规模已达1个多亿的工厂,和向文波一起开始了耗时1年多之久的市场调研。他们拜访了几十位专家,举办了五次专家论证会,召开了十多次董事会,前前后后共花费了1年多的时间,终于找到了制约公司发展的两个根本原因。其中的第一个原因是目前公司所处的行业市场前景太狭小,未来发展空间不大。第二个原因是公司所处的涟源市地域过于偏僻,不利于未来的扩大和发展。

行业和地域的限制对于“要创造一个世界级企业”的计划无疑是极大的限制,也无法实现其“创建一流企业,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目标。同时,他们也发现,国家对基础建设的巨大投入势必带来无限商机,而与之相关联的支柱性产业——基建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良好。

于是,梁稳根果断制定了“双进战略”,即将总部迁至湖南省会长沙,成立了三一集团,将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并将公司的业务转移到重工制造领域这个以往只有国有企业才敢做的行业。

为了适应市场,同时抵御行业的竞争,三一集团一边将行业里的著名专家请到公司任职或担任顾问,提升企业的“内功”,一边积极地向海外企业学习在资金、技术、人才、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方面的长处。(www.daowen.com)

同时,在产品方面,三一集团将目标对准了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一集团的输送泵产品改变了中国混凝土输送泵市场被海外企业占据95%以上份额的状况,让“中国造”被更多的人认知和认可,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个让世界惊讶的成绩。

1998年,在深圳的赛格广场,三一拖泵创造了钢框结构建筑垂直泵送混凝土300.8米的世界纪录,赢得了“中国泵王”的美誉。2002年,三一混凝土泵在香港国际金融大楼的施工过程中,成功将混凝土送上了406米的施工面,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个成绩比原本有由国外知名品牌创造的308米的旧纪录提高了近100米。2003年,三一新一代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在三峡三期工程施工现场试打成功,使输送三级配混凝土成为现实,填补了国内外工程机械领域的又一项空白。此后,在众多国内外大型工程中都可以看到三一集团的产品,凭借着卓越的产品质量,三一集团一次又一次的缔造和改写了行业的纪录,创造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三一以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标志性企业,也加剧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变革。

深耕国际化与本土化,实现中国企业的华丽逆袭

2002年,三一集团成功将第一批设备卖入摩洛哥市场,自此开始,三一集团开启了国际化的探索,但当时的尝试还处于初级阶段,出口在整体销售中只占5%左右。

而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进入到国际市场,其所要面对的艰辛和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而立志成为全球性企业的三一集团,必须要踏上国际化的征程,如果市场过分集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不够,三一集团要想成为世界品牌,就必须国际化。

三一集团的国际化进程不但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挑战,要面对本土化的挑战,还要应对国际市场上的行业歧视和思维定式。“要想实现国际化,必须要实现企业的本土化,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为此,三一集团对每一个海外市场都会深入了解,根据市场特点和需求配置相应的产品。

比如在2006年开拓非洲市场的时候,三一集团就先对经济发达的南非市场进行了深入了解。南非市场当时极为推崇欧美和日韩的工程机械产品,对于来自中国且国际知名度不高的三一集团并不信任。而三一集团的团队在充分了解南非当地工矿质地和施工条件后,配置了充分适应当地工矿质地偏硬、施工气温较高等特点的产品,并配备了特殊工作装置,确保较高的回转速度,提高冷却装置的功率。结合产品,三一集团还在报价、售后和培训等全套内容上下足了功夫,最终打动了南非当地最大工程公司,获得了第一笔400万美元的订单,撬开了市场。之后三年,三一集团逐步在南非市场站稳了脚跟。进入南非市场十年后,三一集团跻身南非市场前三,起重机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位,港口机械的市场占有率高居榜首。

除了南非市场,在美国市场和印度市场,三一集团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经过一系列本地化策略后,三一集团在印度汽车吊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履带吊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稳居第一。此外,三一集团的挖掘机平地机、旋挖钻等设备在印度也有良好的市场表现。

到了2011年,三一重工市值达到了1500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工程机械制造商,在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全球500强排行榜单中,三一重工以215.84亿美元的市值位列第431位。

而在2012年以26亿元的价格收购最大竞争对手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的举动则被看作是中国企业对海外知名企业的华丽逆袭,这次并购让三一集团在获得德国的先进技术之外,也在国际市场上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随后,三一集团又与随车起重机巨头奥地利帕尔菲格签约成立了合资公司。

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售后服务,产品在性价比上的绝对优势,以及系统、规范的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三一集团迅速抢滩国际市场,产品出口到南美、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并在美国、德国、印度、巴西建立生产基地,在全球多个国家设立销售大区。三一集团也由此树立了中国民族工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为中国工程机械赢得了国际声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