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中国速度的中国中车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企业。中车旗下的子公司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1881年,可谓真正的百年企业。而2015年才由南北车重组而成的中国中车,又是一个极为年轻的企业。就是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轨道交通“巨无霸”,以不断地研发创新,让世界见识了中国速度,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50多年前,中车长客的车辆研发人员在没见过地铁的情况下,靠着老一代人在一沓沓草纸上的演算,硬是攻克了技术难关,让新中国第一辆地铁成功下线。30多年前,在缺少订单、缺乏资金支持和国外先进技术封锁的内忧外困下,中车坚持投入和自主研发,确保了我国轨道交通研发的“火种”。20年前,世界高铁大发展,但是中国高铁技术攻关刚开始不久,与国外技术相比差距巨大。这让中车深刻地意识到没有核心技术就要受制于人,中车也由此坚定了走自主研发和创新之路的信念。
中车先后建立了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国家级研发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列车产品创新,搭建了结构强度、车辆动力学、流体力学、噪声、电气工程、人机工程、工艺、系统优化等仿真平台,形成了专业的仿真分析能力。同时,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试验台,涵盖系统集成、结构强度、可靠性、人机工程等多个领域。
在多年坚持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中车还摸索出了一整套吸引人才和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潜能的机制,建立健全了大胆鼓励研发和创新的机制体制,相继建立了国内最先进的焊接、车辆电工和装调工培训基地,设立了厂内技师、操作师评审制度,吸引了大量的科研技术人员,也培育了众多能工巧匠,从人才基础上保证了自主创新的顺畅进行。
在提升研发能力方面,中车除了在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南非、瑞典等国家建立了十余家海外研发中心之外,还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国际技术合作机制,积极构建全球框架下的创新体系,以便进一步地深化先进技术的融合和运用。
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中车采用了最佳寿命周期费用管理和应用可靠性管理体系,借助顶层技术指标分解和循环迭代等技术方法,实现了从设计开发到检修评估的全闭环管理。
近五年,中车的科技投入达到了694.4亿元,科技投入比例达5.36%。凭借强大的创新体系,中车走在了行业发展的前列。
如今,中车的技术研发实力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自主研制的首辆磁悬浮客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列城际动车组,填补了我国城际铁路客运装备的空白。中车还研发出全球首次采用全碳纤维车体结构的新一代地铁,让世界再一次对中国刮目相看。中车还已研制出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工程样车,为实现高速磁浮工程的应用和产业化奠定基础……
中车相继创造出磁悬浮客车、跨坐式单轨列车、悬挂式单轨列车、复兴号、下一代地铁、世界首列氢能源有轨电车、“中国芯”和“中国脑”等中国轨道装备制造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硕果,仅下一代地铁这一个创新成果就享有多项“国际首次”和“第一”。
“复兴号”生产基地
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让中车在全球市场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机会。从1999年起,中车就开始向澳洲出口铁路货车。2010年,中车的内燃机车出口新西兰,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机车产品首次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也是中国的机车产品首次登陆大洋洲。2012年,中车的EMU地上电动车组出口巴西,在巴西的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正式上线运营,实现了“中国制造”的电动车组对南美市场的初次登陆。2014年,中车获得了美国波士顿红线和橙线地铁订单,也实现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在美国面向全球招标中的首次胜出。随后,中车的产品越来越多的亮相于全球舞台,至今已出口到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的中车作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典型代表,正在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对全球市场进行深度布局。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从跟随到追上再到赶超,中车以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让“中国制造”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和发展的速度。
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助推中国标准专业性
2010年9月,中车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试验时速达到416.6公里。12月,CRH380AL型高速动车组试验时速达到486.1公里。一次次打破纪录的奇迹背后,是因为有中国中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
“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是中国中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通过“三步走”,中车逐步实施专利攻略,不断提升“走出去”的实力。
第一步是以产业发展和国家需要为指引构建创新体系。
中车目前已建成了包括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车组和机车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载快捷铁路货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13个国家级研发机构,拥有2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海外研发中心、47个省部级研发机构和众多专项技术研发中心。同时,中车还组建了一支由3万余位专家、院士和科研人才组成的研发团队。基于此,中车构建了强大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体系,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品牌竞争力,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发成果,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2万件,累计拥有有效专利2万余件,累计获得国内专利奖项近60项。(www.daowen.com)
第二步是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积极开展自主研发。
中车不但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上也走在了行业的前列。比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多年来摸索出了由技术创新到专利保护,经过专利指引促进产业发展,最终反哺技术创新的发展新模式,其科研课题的产品转化率高达85%以上,专利项目的实施率更是达到95%以上。中车的产品矩阵中,专利新产品的产值占比近60%,可见其技术创新的显著成果。
第三步是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
近几年来,在所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中车主导制定和参与制定及修订的国际级标准超过89项,主导制定和参与制定及修订的国家级标准达到239余项,主导制定和参与制定及修订的行业级标准近703项,实现了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引领,也让中国的机械装备企业在国际市场具备了更多的话语权。
除了专利数量的提升,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基础上,中国中车还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利用专利信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等规章制度,制定了《关于加强重大研发项目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的意见》等指导文件,加大了专利的保护力度。
2013年,在马来西亚米轨高铁新项目招标中,客户鉴于中车前期提供的马来西亚城际动车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低成本”的出色表现,给众多竞争者出了道考题:转向架必须采用二级减速传动和“踏面+轴盘”制动技术,或者更先进的技术。最终,中车凭借自主研发的“二级减速传动”和新型的“踏面+轴盘”制动专利技术赢得了这份10亿元人民币的米轨高铁订单,展示了专利攻略的力量。
专利攻略的实施全面提升了中车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推动了中国高铁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为中车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中车创造”和“中国创造”提供了强劲动力。通过知识产权创新,中国高铁用10年左右的时间,站在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
中车自主研制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是中国中车推行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由于早期同时从世界高铁技术引进技术,导致中国的CRH动车组技术平台分为川崎、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四种。多种不同技术标准的动车组在共同运行过程中问题很多,诸如不同系列的车型无法重联运行、维护零件,设备设施不通用,列车无法互相救援,救援设备不通用,车站设施重复等因素导致司机、乘务、维修人员需要重复培训,导致运行成本的极大增加。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多年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中车便开始研发具有统一标准的动车组。2013年12月,由铁道科学研究院牵头,南车、北车完成顶层技术指标和技术条件的编制,2014年9月完成设计方案,2015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组样车终于下线。
中国标准动车组综合了国内各型动车组的优点,兼具舒适、安全、自主化、简统化等特点,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动车组在服务功能、运用维护上的统一。在研发过程中结合了我国实际运用的一些特殊需求,比如要持续高速运行、长距离、开行密度较高、载客量较大,以及高寒、多雪、高原风沙、沿海湿热、桥梁隧道、无砟轨道以及雾霾、柳絮等条件,融汇既有技术平台的优点来开展顶层设计,提出了动车组总体的技术条件。其牵引、制动、转向架、车体等13个关键系统达到了中国自主制定的“中国标准”,在功能指标等方面超过了欧洲和日本标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标准动车组的研制成功不仅能够适应中国高速铁路复杂多样的运营环境、满足长距离长时间的运营需求,也能促使中国标准走向世界舞台,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在中车的不断努力下,高铁的中国标准体系打造已经开始。比如复兴号就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其CR400AF车型和CR400BF车型在研制过程中依照了134项标准和技术文件,其中的101项由中国自行制定,占比超过75%,可以说它们是完全依照中国制定的相关标准研制而成。而与复兴号动车组配套的轨道施工标准也依照中国自行制定的标准执行,比欧洲和日本的相关标准更加严格。
在输出优势产品的同时,中车也实现了中国标准的输出。比如雅万高铁项目全部采用了中国的高铁技术和装备,并且借鉴了中国高铁在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是中国高铁首次以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模式走出国门。
而中车推进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的实施策略是从技术引进到自我创新,从合作研发到独立自主创新,逐步将中国标准推向了世界标准的三步走策略。
策略的第一步是技术借力,就是通过对国际标准的等效采用来提升中车自身的产品力和技术力。策略的第二步是修炼内功,也就是中车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攻克核心及关键零部件的相关技术,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打造中国标准。策略的第三步是标准引领,就是以单项中国标准的领先带动整机标准体系的领先发展,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最终实现中国标准的国际化。
在此策略指引下,从2013年以来,中车主持、参与、起草并发布现行有效国际标准89项、国家标准239项、行业标准703项,技术标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CR400BF型“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