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2004年称为“中国高铁元年”,因为正是在这一年,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企业开始大规模地从全球范围引进高速列车技术。
但是事实上,这一年并非中国高速铁路交通的起点,而是一个转折点或者加速点,因为早在此前中国高速铁路交通便已默默积累,只等着沉淀多年后的厚积薄发。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就已经做好了前期的准备,为其后的飞跃式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彼时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在客运快速和高速方面的研发试验也实现了技术方面的积累。
2003年,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共同参与,自主研发的“中华之星”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上创造了时速321.5公里的“中华第一速”。
2004年,为了验证自身技术并获取更多的先进技术,当时分属中国北车的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和分属中国南车的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和日本川崎重工合作,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其中青岛四方与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合作生产高速动车组。经过两年的努力学习,青岛四方以新干线E2-1000为原车型,制造属于我国自己的CRH2A新车型高速动车组,并且从第10列车组开始,全部实现了国产化生产。CRH2A动车组在随后的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中作为主力车型,承担了重任,也带领中国铁路驶入高速时代的荣耀时刻。
此后,青岛四方再接再厉,又先后自主设计推出了CRH2B、CRH2C和CRH2E三种动车组型号。其中,CRH2C是在时速200公里CRH2A基础上开发出的300公里以上的新产品,而CRH2C最引以为傲的一点是其车型所应用的牵引逆变器、辅助牵引变流器、通风系统和列车信息系统,全部由国内企业提供。
2008年,我国第一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高铁开通运营,“和谐号”动车组惊艳亮相。2009年,全新提速的CRH2C疾驰在武广高铁线,并以350公里的时速向世界昭示着中国速度的更多可能性。2010年,青岛四方生产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和谐号”CRH380A,再一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高铁的实力。
被中车“拜师”的川崎重工曾经预言,中国要到2020年左右才有能力自己设计制造高铁列车,而中车将这一目标的实现整整提前了十年,中国高铁游刃有余地便完成了“出师”。(www.daowen.com)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运营动车组最多、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南北车合并,巨无霸改写世界高铁格局
近十年来,消费者对乘坐高铁从叹为观止到习以为常,高铁成为国人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名副其实的高铁时代。高铁在引发人们生活方式“巨变”的同时,也成为了让世界认可中国的一张有力的名片。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不仅位居全球第一,更是已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正值高铁行业即将迎来井喷之际,两大铁路机车巨头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即将合“二为一”的消息一经爆出,便搅动了资本市场。
2000年,为了激发企业活力,中国南车及中国北车由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也由此开始了南北车在竞争中发展的征程。十几年后,南北车都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但随着全球发展形势的变化,南北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已到了影响双方顺利发展的程度。
为了避免因恶性竞争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也为了借助合并发挥协同效应,整合既有的研发制造能力,南北车经过几个月的运筹和规划,最终采取对等合并方式进行合并,组建中国中车集团,甚嚣尘上几个月的南北车重组猜测也至此尘埃落定。
合并后的新“中车”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无疑是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超级巨无霸”。而这个“超级巨无霸”的诞生必然将改变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的行业格局,同时对推动中国高铁出海,带动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将产生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合并后的中国中车果然没有让世人失望。经过持续的创新发展,中车已经成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拥有铁路装备、城轨及城市基础设施、新产业、现代服务业相互支撑的四大业务板块,同时也是中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名片。据德国权威统计机构SCI的统计,2018年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排名榜中,中国中车位居第一,销售收入超过位列第二位的阿尔斯通和第三位的庞巴迪之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