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柳林岭:一个艰难的农业生产区域的转变与成长

柳林岭:一个艰难的农业生产区域的转变与成长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薛镇的柳林岭村位于稷王山台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一直处于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9月11日,几场秋雨后的柳林岭一片碧绿。20年前,柳林岭因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一年到头来,庄稼地挣不了几个钱,多数老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汉薛镇的柳林岭村位于稷王山台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一直处于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2016年,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全村水利设施的改善,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9月11日,几场秋雨后的柳林岭一片碧绿。几亩药材地里,一个中年人正将一条残疾的腿跪在一张板凳上,费力地锄着草,每锄几下,他就要挪一下凳子,虽然很吃力,但脸上却一直洋溢着笑容。不远处,一个中年妇女正在给药材施肥,一个下午,满满的一车牛粪已经所剩无几。

这个中年男人叫秦云龙,58岁的他因为脉管炎已经这样在地里忙活了20多个年头。远处施肥的妇女是他的妻子解引竹,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对弱肩,一个残躯,撑起的却是一个七口之家。

20年前,柳林岭因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一年到头来,庄稼地挣不了几个钱,多数老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秦云龙因为头脑灵活,手脚勤快,刚刚30多岁的他手里已经有了十几万的存款,可谓是村里的“小土豪”。但是,突如其来的一场病变,让这个家庭逐渐走向了贫困。1998年,38岁的秦云被查出患有脉管炎,而这一治就是十五年,一方面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没有了经济来源。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家中的老母亲和患有小儿麻痹、双腿和大脑残疾的哥哥,一对儿女的上学也成了问题。靠着妻子打零工和全家人省吃俭用省下的一点钱,全家人艰难度日。

2016年,随着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全村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改善,关于养殖、种植的培训一批接着一批。村里来了驻村帮扶队,有了技术指导员,从前的“望天田”变成了“水浇地”,这让秦云龙夫妇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有希望就有了动力,2016年初,秦云龙跟妻子参加了几次培训考察后,对全家20多亩地做了整体规划,种了5亩大葱、3亩药材和12亩玉米,还在村里的帮助下,对几亩已经撂荒的沟地进行了整修,种上了花椒、核桃等干果经济林。(www.daowen.com)

“还是要感谢党的政策好,有了好政策,就有了新希望,我虽然残疾了,但我要加快步子往前赶,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好日子!”2016年底,秦云龙全家人均收入3425元,不仅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通过扶贫搬迁,在县城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单元楼。

同是一个村的冯治军,原是柳林庄人,因为贫穷,娶不下媳妇,30多年前,举家搬迁到了水土相对较好的柳林岭,靠着勤劳吃苦的个性,不仅撑起了一个家,还在县城买了一套小房子。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冯治军的老伴患上了帕金森,无形中加大了家中的开销。2015年,因为儿子驾驶车辆发生事故,巨额的赔偿费一下子让全家陷入了困境,2016年被确定为村里的贫困户。

扶贫工作展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冯治军养了几头母猪,还在村里流转了40多亩地,种上了玉米和小麦。“庄稼汉,不下苦不行,趁着现在身体还行,要赶紧多干几年,脱了贫,腰杆子就硬了!”2016年底,62岁的冯治军不仅实现了全家脱贫,还通过扶贫搬迁,又重新在县城买了一套单元楼。下一步,他还要流转更多的土地,养更多的猪,让全家早日实现小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