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记者 李宁波 范非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中华笑城万荣,当地人与生俱来的幽默风趣、好讲笑话,逐渐凝练成以“乐观自信、争强好胜、倔强执着”为核心内容的万荣精神。
决战贫困,鏖战犹酣。当万荣精神遇上脱贫攻坚,迅疾产生了“化学反应”——当地近3万名贫困群众在全力追逐脱贫致富梦中凝聚起了一种尤为可贵的新万荣精神,其内涵就是:“以贫穷落后为耻,以勤劳实干为荣。以懒惰后进为耻,以竞相脱贫为荣。”
初冬时节,记者踏上万荣这个省定贫困县,走进贫困户中间,采撷到了一个个“弱鸟先飞”、脱贫圆梦的鲜活故事。
弱肩残体唱红脱贫戏
山路崎岖,弯弯绕绕。记者驱车来到了稷王山上的汉薛镇柳林岭村。
“都说咱万荣人‘挣(zhèng)气’大,这一点从老秦两口子身上看得很真切。”在前往村民秦云龙家的山路上,村委会主任秦红卫说。
今年60岁的老秦是个勤快人,但20多年前他不幸患上严重的脉管炎,出入离不开双拐,另外还赡养着卧病在床的老母亲和重度残疾的哥哥,生活一下子跌入低谷。
尽管命运坎坷,老秦两口子却从不气馁。妻子解引竹以柔弱之身管理着20多亩耕地不说,一有闲工夫就跑到附近果园、菜地里疏花套袋打短工。老秦也不肯坐着“吃闲饭”,农忙时就一只手拄条小板凳,另一只手挣扎着除草、拨芽,在地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说话间,到了秦云龙家门前。拄着双拐的老秦等在门楼下,笑吟吟的脸上丝毫看不出对生活的抱怨。
“每月享受残疾人补贴50元、每年领低保2900元……”进屋落座,老秦指着墙上的帮扶政策牌感慨,“这些年政府提供的帮扶真不少,咱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可说到底脱贫是自家的事,关键还是要自己登台唱好戏。”
老秦家的“脱贫戏”咋唱的?
柳林岭人穷,根子就穷在干旱缺水。秦云龙、解引竹夫妇说,以前由于没有水,与其他村民一样,他们家的地里只能种玉米、小麦,就算碰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也最多收入三四千元。自从县人社局驻村工作队争取资金打出一眼深井后,全村的老旱地全被改造成了水浇田。工作队顺势引导大伙调产发展高效农业,并免费提供双季槐苗木,组织贫困户外出学习培训。
本就天性乐观的老秦两口子心劲更足了。趁着这阵好东风,他们在地里换种了西红柿、大葱等露地蔬菜,又栽植了双季槐、花椒等经济林和生地、柴胡等中药材。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
去年最让老秦兴奋的一件事就是:年底一算账,全家人均收入3678元,与村里其他57户贫困家庭一起甩掉了“贫穷户”的帽子。
老秦讲:“过去穷,但不会一直穷。我给自己定的新目标是尽快达小康,将来的日子一定美。”临别时,老秦邀请记者过几年再来报道报道他家的幸福生活。
为拔穷根互相摽着干
“这几个紧挨的棚是杨忠勤、解建英两家的。去年他俩你追我赶使劲干,到年底一起脱了贫,一个外号‘杨甜瓜’,另一个种的大棚蔬菜也远近闻名。”站在村北头的几栋大棚前,万泉乡庙后村村委会主任解会林说。
一株株绿莹莹的瓜秧惹人心醉,一架架缀满果实的西红柿蔓子郁郁葱葱……走进杨忠勤的3个棚,这个中年农民正忙着采摘红艳艳的西红柿。
妻子早几年患病去世,给老杨丢下了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和治病欠下的几万元外债。而种小麦一年挣不了几个钱,多年前栽的老杏树品质差、产量低,也没多少收入,就这样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烂包”。
转机发生在2015年。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驻村工作队进村后,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确立了以发展大棚蔬菜、大棚水果为主导产业的脱贫帮扶政策,并争取回了扶贫产业补助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www.daowen.com)
抽农闲时间,驻村工作队还带着杨忠勤等贫困户到周边大棚专业村参观了一圈。“一趟跑下来,大伙很受刺激。”老杨回忆,“当时很多人都说:咱又不缺胳膊少腿,为啥不能像人家一样也把大棚弄成聚宝盆?”
2016年一过年,憋着一肚子劲的杨忠勤就建起3个棚,到5月份全部种上了甜瓜,每天像照看自家娃一样精心伺候着。几个月后,个大味美的甜瓜出了棚,三棚瓜竟然卖出3万多元,“杨甜瓜”的名声不胫而走。
紧挨着杨忠勤家大棚的,就是解建英家的4个棚。老解身体有残疾,干不动重活,一度吃了“低保”,这让他总觉得脸上无光。从大棚专业村“取经”回来后,老解很快建起了4个棚,齐刷刷地全种蔬菜。
“忠勤种甜瓜能把自己种成‘杨甜瓜’,咱种菜为啥就不能种出名堂?”老解这人心气高,暗暗跟老杨摽上了劲。他和妻子经常天麻麻亮就钻进了棚,干到黑才回家,从来不知道个乏。
摽劲归摽劲,两人也学习着彼此的长处。“杨甜瓜”不只种甜瓜,摘了甜瓜又种蔬菜,一年四季不得闲。老解也思谋着明年好好种上一棚甜瓜,并计划要对杨忠勤的甜瓜种植模式进一步做些改进。
杨忠勤一脸轻松地说,妻子看病借下的债都已还清,去年建大棚时借朋友的5万元钱也还了一半,剩下的钱也不是多大事。解建英颇为得意地说,他已经找了村干部,主动把低保指标退了回去。
再难也得自个往起爬
万荣人以“犟”为荣。在皇甫乡漫峪口村,贫困户张海清老汉更是“犟”得让乡亲们竖起了大拇指。
张海清是个恓惶的老汉。儿子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儿媳离婚走人,留下一个上学的孙女。考虑到他和老伴年岁已高,家里又有不少实际困难,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他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整户享受低保,孙女上学有救助,老两口每月都能领到养老金和农村高龄老人补贴……
张海清偏偏又是个“犟老汉”。他跟老伴一合计,拿定了主意:“不行,咱不能坐等政府救济,只要身子骨硬朗就坚持打理果树和小麦,自力更生谋脱贫。”
张老汉向记者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跌倒了,谁都想有人搀一把,但这边在扶,那边自个儿也得主动爬。不然就算一时半会被扶起来,最后还得再跌跤。”
不甘心受穷的老两口起早贪黑,精心拾翻10多亩耕地,今年又新栽了1.5亩优种桃树。村干部和县水利局驻村工作队员也格外关照老汉家的生计,年年帮着收麦、摘果。
张老汉算了一笔账:今年他家的5亩多果树预计收入6000元,4亩多小麦也能有上千元的收入,再加上领到的各项扶贫补助款,到年底就能脱贫摘帽,绝不会给全村完成2017年整体脱贫目标“拖后腿”。
李春娟患有慢性病,瘦瘦弱弱的,不能做重活。可她不肯歇在家里,报名参加了镇政府组织的电商扶贫培训班,主动与丈夫齐撑一片天。
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春娟此前从没“触过网”,但一段话一段话地“抠”书本,硬是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去年下半年,她又参加阿里巴巴组织的全县农村“淘小二”招聘考试,经过层层选拔,争取到了开办农村淘宝实体店的资质。
在李春娟的店里采访,交谈不时被快递小哥的电话和进进出出购物的村民打断。李春娟说,她的店面主要服务本村和邻近西畅村的500多户农民,通过线上、线下给乡亲们提供生活用品、农药化肥、小家电等各类商品,月平均收入近3000元。再加上丈夫种地、打工的收入,一家人到年底脱贫没啥问题。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得好: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确,贫困农户才是脱贫攻坚的‘主角’,必须加大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培育力度,激励作为‘弱鸟’的他们主动飞、肯先飞,否则外部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万荣县委书记杜中伟说,秉持万荣精神的万荣人好面子、不服输,头上戴了顶“穷帽子”后,好多贫困户都觉得腰杆挺不直。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宣传脱贫致富典型,大力弘扬万荣精神,在全县贫困群众中快速凝聚起了催人奋进的新万荣精神,正创造出越来越多“弱鸟争先飞”的奇迹。
据统计,万荣共有贫困村6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万余人。截至2016年年底,该县已圆满完成21个贫困村7500余人的脱贫任务,在去年的考核排名中位列全省省定贫困县之首。
原文见2017年11月26日《山西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