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与人碰面打招呼、登门拜访、为别人做介绍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称呼对方。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对别人称呼不得当,就会显得有失礼貌,有时甚至给自己与他人的相处带来不利影响。恰当合理的称呼往往是成功交往的开始。目前运用得比较广的称谓方式主要有以下6种。
(一)职务性称谓
职务性称谓是指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谓。以职务相称,一般有3种情况:称职务、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在职务前加上姓名(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
在称呼总统、主席等职务时,有时还可与“先生”或“女士”连用,例如,总统先生(Mr.President)。汉语中职务性称谓分得较细,部长、局长、处长、科长等各级别称谓不同,而英、美机构虽然庞杂,但职务性称谓并不多,Chief、Director和President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称谓语,且多用于正式场合。
(二)职称性称谓
以职称相称,一般也有3种情况:只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称呼时只称职称,如教授、律师、工程师;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如“冯教授”“陈工程师”或简称“陈工”等;如果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如“冯×教授”、“杜×主任”可以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汉语中的职称性称呼要多于英语。英语中最常用的职称性称呼是“教授”,而汉语中除“教授”外,“工程师”“研究员”“编辑”“医师”等职称也常被用作称呼用语。
(三)学衔性称谓
以学衔作为称谓,可增加被称谓者的权威性,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氛围。以学衔相称,一般有3种情况:可以仅称学衔,如博士;可以在学衔前加上姓氏,如张博士;也可以在学衔前加上姓名,如方×博士。但称呼其他学位(如学士、硕士)不能作为称谓来用。如果将学衔具体化,则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其后加上姓名,如工学博士方×。
(四)行业性称谓
在工作中,有时可以按行业和称谓对象所从事的职业进行称谓。称呼职业,如将医护人员称为医生或大夫,将教师称为老师,也可以采用职业加上姓氏或姓名的称呼(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
汉语中,大众心目中有地位的职业(多为白领)可用作称谓语,如老师、医生、工程师、律师等;而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体力劳动职业(多为蓝领),如车工、电工等则一般不用作称谓语。
中英文教师称谓差异。采用职业加上姓氏称呼教师时,中英文之间的称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汉语中时常是在“老师”“教授”前加上教师的姓;而英语中只有在称呼“教授”时才能用“Professor + Surname”的形式,对于一般的男教师需用“Mr.+Surname”或Sir来称呼。在英国,不管女教师是否结婚,都用“Miss +Surname”或Miss来称呼。其历史要追溯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当时只有未婚女子才能做教师,在美国,已婚女教师用“Mrs./Ms.+Surname”来称呼,未婚女教师则用“Miss/Ms.+Surname”来称呼,不能确定女教师的婚姻状况时则用后者。
(五)性别性称谓
在商务交往中(尤其是国际商务交往)以及其他一些社交场合和公文、公函中,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其中,用“小姐”称未婚女性,用“夫人”称已婚女性,“女士”是对女性的一种尊称。有时性别前面还可以冠以职务、姓名、头衔等,如总经理先生、怀特夫人、市长先生。(www.daowen.com)
在汉语中,除了上述与英语相同的性别称谓外,还可用“同志”“师傅”等中性称谓语,在非正式场合还可使用一些拟亲属称谓的性别性称谓,例如,对于与父母同辈的男性可称“叔叔”或“大伯”,女性则可称“阿姨”。不同年龄的人,此类称呼不同。拟亲属称谓法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涵,能使被称呼者感到尊重和亲近,拉近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六)姓名性称谓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其具体方法有3种:一是直呼姓名;二是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要在其前面加上“老”“大”“小”等,如“小李”“老王”等;三是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上级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时,在亲友、同事、邻里之间,也可以使用这种称谓。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谓,不仅反映了自身的修养和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选择称谓要合乎常规,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入乡随俗。当不能确定哪种称谓比较适宜时可使用正式的称谓,也可直接问对方该怎样称呼为好。世界各国的姓名排序与用法主要如下:
1.姓前名后
姓前名后的形式多在朝鲜、越南、日本、蒙古、阿富汗、匈牙利及我国通行。朝鲜、越南人的姓名习惯与我国相同;日本最常见的是四字组成的姓名,前二字为姓,后二字为名。一般口头称呼姓,正式场合称呼全名。
2.名前姓后
名前姓后的形式多在欧美国家通行。口头称呼一般称姓,正式场合则用全称。大多数欧美人的姓是一个词,而名则由2个或更多的词组成。
法国人往往把自己尊重的知名人士或家中某一个人的名字加进自己的名字中以示敬重或纪念,但别人称呼或书写时则只用其为首的本名。例如,前总统戴高乐的全名是夏尔·安德烈·约瑟夫·玛丽·戴高乐,但一般人都称他为夏尔·戴高乐。
俄罗斯人的姓名一般由“名-父名-姓”3节组成。他们一般口头称姓或只称名,当表示客气和尊敬时,称“名-父名”。为了特别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也有只称父名的。例如,列宁的全名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而人们常称列宁为伊里奇。
阿拉伯人的姓名一般由3或4节组成,即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姓。正式场合用全名,简称时只称本人名。例如,费萨尔·阿卜杜拉·阿齐兹·阿·杜拉·拉赫曼·沙特,简称为费萨尔。
3.有名无姓
有名无姓的形式在缅甸、印度尼西亚最常见。
缅甸人有名无姓,但通常在名字前面加个称呼,表示此人的长幼、性别和社会地位。对年纪较大的人名前加“吴”,意为“先生”和“伯叔”;对平辈或青年人称“郭”,即“大哥”的意思;对幼辈或少年称“貌”,即“小弟”的意思;对年轻的姑娘,一般称“玛”,为“姑娘、姐妹”的意思;对年纪较大或有地位的妇女称“杜”,意为“姑、姨、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