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伊始,当张书记用了两个月时间彻底摸清了贫困户的底细后,他给局领导和全体村民做了郑重承诺:2016年底让柳林岭村争取全部脱贫!这犹如一份气贯山河的“军令状”,这份“军令状”承载着县委、县政府的责任与担当,承载着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承诺的当天晚上,张书记翻开了第二个笔记本,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朋友送给他的《扶贫》上:
翻过一山又一山,山山水水脚量勘,帮穷济困解民难。
风雨兼程多少累,扶贫事业驻心间,几多辛苦几多甜。
这道出了扶贫的艰难和艰辛,也彰显着好友对他的信任和鼓励。
再往下看,是自己写的几句顺口溜: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是关键。
甩开膀子加油干,撸起袖子写新篇。
新的征程新发展,人穷志坚撑起天。
带着好友的鼓励,带着自己的决心,张书记信心满满地踏上了精准扶贫之路。
一开始,村民先对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看咱们的这条路是山路,排水道和两边的排水沟都冲得不能用啦,你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张书记带着老百姓给的第一个“测试题”迈开了步子,首先向局领导做了汇报,然后和交通局联系,在一个月时间里完成了任务。望着修好的排水沟,群众竖起了大拇指:看来这个第一书记来了不走过场,是真干、实干!虽然排水沟的成功修建算是敲开了老百姓的心门,但张书记心里明白更多的困难还在等着他。
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老百姓思想不解放,没有开拓创新的意识,没有把原来传统的小麦、玉米等种植作物变成经济作物的意识。就目前现有的苹果树和桃树来说,大家的管理就跟不上,技术极度欠缺:一是治虫不及时,二是修剪不到位。针对这种局面,张书记做了可行性计划,决定带领村民外出学习,大家这下又嚷嚷开了:“我们种了几十年庄稼,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心里比谁都清楚,为啥要搞学习这种假形式浪费时间呢?”张书记一听这话,没有和刚来时那样做辩解,他把大伙带到其中的一块苹果树地,然后说:“你们看这,不像苹果树像扫帚,树上全是条子,这样不会结出高质量的果子……”他边说边打开汽车后备箱,拿出自己的三样“标配”:草帽、布鞋和工具。他用剪刀和手锯给大家示范了一株苹果树,边做边讲:为什么要剪这一枝,为什么要留那一枝,为什么这枝要扩,为什么那枝要拉……随着讲解不断进行,群众的思想不断在发生着变化。几个小时下来,大家心服口服,频频点头:看来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堆的!这个年轻人还真有两下子。大家并不知道,这个张书记也是农村走出来的庄稼汉,家里就有好几亩苹果树,管理很有经验,可以说是这方面的高手。
这一剪刀下去剪出了村民的认可和信任,10月份大家跟着他到万荣的贾村乡、裴庄乡和万泉乡学习先进的农作物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11月5日,他们又去了陕西杨凌参加在那里召开的“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在那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提高了认识,当场就买回了人家的新品桃树苗,人社局专门派了人员给村民们栽树,在栽植过程中,大家本着“挖一个坑栽一棵树,栽一棵树浇一棵树,浇一棵树保证活一棵树”,最后的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看到茁壮成长的树苗,大家浑身是劲,信心十足,没日没夜地一头扎进了自家经济园。看到这个情景,张书记翻开笔记本,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扶贫工作最艰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心与百姓同忧喜,
不拔穷根誓不还。
“拔穷根”战役初战告捷,接下来该进行下一步了——产业调整,因为张书记深深明白:外出打零工一天可以挣到百八十块钱,但是六七十岁时咋办?群众没有产业,不调整产业,脱贫等于零。
经过层层考察,张书记和村委会一班人决定利用村里的梯田和其他土地,因地制宜种植双季槐、花椒树和核桃树等耐干旱的经济林,为了统一思想,他在村民大会上给老百姓算了一笔账:双季槐投资小见效快,耐干旱收益好,三年后初果时,一亩收入300元,五年盛果期时一亩地收入将达到2000元,比以前种小麦玉米的产量增加十倍左右。这笔高产值的账的确让人心动,但仅仅这个还不能完全消除老百姓心中的疑惑:这三年之间没有收入怎么办呢?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张书记仿佛看出了大家的心事,他继续规划:种经济林是我们长远致富的一个方法,要想当年脱贫,必须种见效快收益高的经济作物,比如西红柿、药材、大葱等,就拿西红柿来说,一亩地3500株,一株10斤就是3.5万斤,收入大约就是2万元。
“当年脱贫和长远致富相结合”这一策略完全消除了老百姓对调产的疑惑,大家热火朝天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又一个困难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严重缺水,这也导致了村民多年只能种植单一作物,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所以说,解决村里靠天吃饭和干旱成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张书记通过扶贫项目向扶贫办和水利局争取资金和物资,决定铺设6000多米管道,靠原有的深井只能灌溉120亩土地,如今预计的灌溉面积可以达到1200亩。尽管如此,因为水管铺设时需要经过老百姓的田地,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有人不让在他的地里埋管子,于是,一场激战又开始了。
“今天我的问题解决不好,你的管子就是埋不成!为什么偏偏从我地里过,不在别人地里过?”(www.daowen.com)
“人家张书记好不容易把水引到咱们村,100多亩的水浇地就变成了1000多亩,这大伙一年增加多少收入呀,有啥不好?而且张书记说啦,毁掉的庄稼还给补贴,你到底让不让埋?”
“不让埋,不让埋,就是不让埋,你那麦子能值几个钱?我家这十几棵苹果树呢,要从我家地头过,先把我埋了!”
“你今天不让埋管子,我就非把你埋了不可!”
吵着吵着,埋管子的年轻人真的和阻拦的村民打起来了。张书记闻讯赶来,正好看到刚进这个村时让他碰钉子的秦大叔戳着拐杖在训斥大家:“你们太不像话了!我都替你们感到羞耻!张书记来到咱们村一年来,办了多少事啊,刚开始我也对他冷嘲热讽,但他像我们的当家人一样,他那么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我们大家伙就不能有点良心吗?”
张书记笑了笑,走上前拿下了打架双方手里的工具,站在地头对众人说:“管子从你地里过,毁掉的庄稼政府会给大家一定的补偿,一则对你家有好处,二则这样走线路可以节约100米管子,节约出来的管子就可以往下面多延长100米,大家知道吗?管子每多延长100米,就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多增加50亩的灌溉面积,我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就是为了让政府给的每一分钱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听着听着,阻拦的人慢慢低下了头,大家默默地重新投入了埋管子的战斗中,这时,远处传来了放羊汉子的歌声:
暖暖的春风吹开崖上花,
你在我心里就是家,
小康路上总惦记还有谁拉下,
咱跟着你天大的困难也不怕……
2016年6月25日,运城电视台以《柳林岭村旱地变水浇地助力脱贫》为题报道了埋水管成功这件事,这对大家是极大的鼓舞,他们干劲更足了。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张书记发现,柳林岭种出的西红柿口感特别好,沙如瓜,甜似果,炒着吃的话可以尝到儿时的味道,如此优质的产品却因为宣传不到位而导致低价格低收入,出现了市场疲软,眼看着种植面积由过去的6亩增加到如今的30多亩,硕果累累却销售受阻;眼看着价格由1元降到8毛再降到3毛,再降下去会血本无归……张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先去经信局联系“七品芝麻官”电销,再去运城禹都市场和稷山超市联系蔬菜批发户,人社局领导听到张书记汇报后,先动员自己单位一百多名干部每人销售十斤。这还不算,张书记几次回自己的家乡联系,村委会一班人到县城的各个居民区宣传推销,带领贫困户把质优价廉的西红柿直接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这招还真管用,大家一尝到这个原生态的味道,买西红柿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就打来了,最后以平均一斤5毛钱的价格全部卖出,亩产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以上。随着大葱和药材种植的面积不断扩大,收获季节,扶贫队员全体出动,线上线下想办法找销路,想方设法增加村民的收入。8月初,张书记又联系自己的家乡领导,搞了一场“人社牵头、文化搭台、农技服务、两村结亲、助力脱贫”晚会,现场发放3000册100多套有关扶贫技术和政策的口袋书,县市电视台对此做了跟踪报道。
时间的脚步越来越快,2016年一眨眼就过去了,柳林岭村全年共种植西红柿33.2亩、大葱100亩、药材300亩,利用梯田优势栽植双季槐450亩、花椒树100亩、苹果100亩,还有核桃50亩。年底,勒在全村58户283个人头上的贫困帽子终于摘下来了,大家一年时间顺利脱贫。站在地里,张书记兴致勃勃地给上级领导介绍着:东边的核桃树是秦国志家的,树栽上6年了,前几年这一大片卖了8000元,如今卖到了好几万;南边的西红柿地是王春龙家的,2亩地今年的纯收入是1万元;西边的桃树是贻铭和秀正家的,是调产时栽的;北边是秦国生的,是小麦地,咱们山里的小麦永远比其他地方的营养好,每斤售价要高出3毛钱……如数家珍的介绍让人感慨万千:这就是我们党的第一书记,这就是扶贫路上的实干家。从村民的不理解到调产的顺利实施,从村民的不信任到政策进入每家每户,张书记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将这个贫困的小山村打造成了拥有自己品牌的经济村,他们用事实向人们证明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扶贫更要扶志,输血更要造血。
当参观的一行人路过村里的广场时,快乐的孩子们正在这里打秋千,嘴里还唱着乡亲们自编的歌谣:
二月里龙抬头,
现在农民真自由。
青年男女创业去,
红红火火闯九州。
……
五月里五端阳,
党的政策可传扬。
精准扶贫拔穷根,
老区人民感谢党。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