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堂清楚地记得,那天培训会刚结束,他还未走出县委大楼,门卫就说:“你下乡的桥上村有个上访户,叫杨勤学,是县里挂号的‘老上访’,这下就看你了。”言外之意是政府派你下乡,你能帮政府解决问题吗?
到村里的第二天,李锡堂就直接到杨勤学家。坐在杨勤学的窑洞前,李锡堂让老杨谈他的上访理由,仔细翻阅老杨厚厚的一大沓上访材料。谈完后,他向老杨要了一份材料,说:“我拿回去先看看,等把情况了解后,咱们再说怎么办,好不好?”
当时83岁高龄的杨勤学,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56年他调入临汾市霍县县委文教部工作,汾西与霍州合并时到县委办任职。当时国家为了国防建设,急需一大批年轻有文化的干部充实到地质勘探第一线,在全国寻找特矿材料。杨勤学积极报名参加,先后在晋南专署地质局213临汾、214运城地质队担任文化教员。当时由于他妻子家庭成分原因回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落实政策时,老杨因为住在山村,消息不通,错过了纠错时机。随后他便开始了漫漫的上访路。
为了吃透文件精神、了解实际情况,李锡堂专程到驻扎在运城槐树凹的214地矿队,翻阅了杨勤学的档案,从接待人员口中得知了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处,然后在电脑上和有关档案部门调出了从1962年5月27日到1982年3月12日7个文件,一字一句学习了全部文件内容,吃透了文件精神,对杨勤学的问题有了初步认识。
回到桥上村,李锡堂星期天带着妻子一起去看杨勤学和他的老伴。妻子帮老杨老伴择菜,他给老杨讲政策讲道理。听到李锡堂讲的比他了解的政策还多,老杨从打心里知道了李锡堂对他的事是认真的、关心的。临走时妻子从口袋拿出仅有的50元给了老杨老伴,李锡堂站起对老杨说:“老杨,对不起你,我代表党组织向你道歉。就你这么个问题,党组织没有能及时向你了解情况,让你常年奔波在上访路上,既花费了不少钱,还受了许多委屈。虽然你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核实并向上级反映,但这是我这个第一书记的义务,没有理由让你这么来回跑,今后你别上访了,上访的路我代表你跑。”说完李锡堂向老汉深深地鞠了一躬。
瞬间杨勤学老汉热泪盈眶,他拉着李锡堂的手,哽咽地说:“李书记,我三十多年的上访路上,第一次听到了党组织对我关怀的声音。当年我想入党,组织没有批准我,我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党组织能拿我当自己的成员看,你今天就把我当成员看了,我知足了。我现在黄土都埋到脖颈了,我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争这口气,让组织给我一个答复。可是这么多年,我四处上访,就没有一个干部能认真听我把话讲完,一见我就像躲瘟疫一样,更别说有干部到我家了。行,我就听你的,上访的事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从此,李锡堂一连六次到运城214地矿队与他们交流、商谈。因为地矿队是条管单位,一些事还需要直接报至省城太原,给对接造成许多不便,老杨的事一直萦绕在李锡堂的心头。
2016年老年节,李锡堂组织桥上村老年人活动时,没有见到杨勤学。当听说老汉病了在医院,还念叨说想让组织上的人去看看他。听了这个消息后,李锡堂第二天一早,买了200多元的礼品,像看望老领导一样,到了县医院病房看望了杨勤学老汉。
入冬前,老杨没有躲过84岁这道槛,静静地走了。闻讯噩耗,李锡堂第一时间赶到老杨家,拿出300元给了老杨老伴,老杨出葬那天,李锡堂又专程去参加了他的葬礼,把老杨目送着出了村。现在李锡堂经常去看望老杨老伴。老杨家的杏熟了,老杨老伴托人给捎话:“李书记你快来吃杏呀。”听了这捎来的话,李锡堂的眼睛湿润了。淳朴的乡亲,善良的农民,受人点滴之恩,就涌泉相报。(www.daowen.com)
2017年2月,县扶贫办将人员少的单位从桥上村抽了回来。2018年3月23日,为了加强扶贫力量,李锡堂又被单位派驻到万泉乡万泉村。进村时,又碰上一位上访户,乡里刚从太原把人接回来。
这位上访户名字叫杨吉有,现年73岁,一家三口人,儿子是一个精神病人,18岁的孙子是个听障残疾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45岁的精神病儿子于2017年11月25日突遇车祸而亡。老汉的孙子由于先天没有耳朵,右耳洞闭塞,左耳朵耳孔稍有间隙,孩子听力靠骨感助听器方能听见声音。老汉想给孩子做手术打通左耳,但是这个手术成功希望微小。老汉带着孩子到省城大医院,由于年龄大了,加上方言,同医院沟通困难,老汉便径直到北京上访。
为了解决老杨的问题,李锡堂多方打听,查到了山西大医院给老杨孙子看病医生的电话,通过电话了解医生的意见,并且亲自到太原实地考察了医院,又托人同西京医院取得联系,经过与医疗部门的沟通,给老杨提出了一个合理化的治疗方案。老杨也是年纪大了,一句话得几句讲,才能让他听明白,当时明白了,一会又不明白了,今天明白了,明天又糊涂了。李锡堂只得反复给他讲,不厌其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时间长了,老杨不明白,李锡堂却明白了老杨的心思。他年纪大了,孙子尚小又是残疾人,无依无靠。老汉怕他去世后,孙子没人管,没工作找不下媳妇,杨家的门就关了。老汉的心病也是人之常情,看着这位曾经在农业社时,是一位村队干部,现在因为家庭原因,陷入贫困,李锡堂的心一阵寒凉。绝不能让这么一位老同志带着重重心思生活在心理贫困中。
通过了解,他的孙子正在运城一所职业学校学习制版技术,这个职业将来不适合他就业。只有学习一门实用技术才能确保孩子将来有饭吃。于是李锡堂同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作了沟通,让学校调换专业,以适合孩子的身体状况。
老杨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让孙子到孤山林场当个管护员,一则是孩子从小就在山根下长大,二则孩子有个亲戚就在林场,有个人照管,孩子或许能够成才。老人的想法李锡堂积极给予支持,同孤山林场搞帮扶的同志沟通,让他找机会能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
所有这些,老杨看在眼里,喜在心中,虽然还没有把他孙子的工作搞定,但是李锡堂的努力让老汉看到了希望。有一次,在贫困户建档复印资料时,李锡堂把老汉拉到一边,告诉他:“你孙子的事放在我心上了,不管将来下乡任务结束与否,孩子的就业就包在我身上了。”
老汉苦愁的脸上终于有了笑颜。
现在老汉安然在家生活,再也不提上访的事了。在此,祝愿杨老汉能够健康长寿,也希望老汉的孙子也能尽快成才,喜结良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