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在这百鸟和鸣、万物并秀的仲夏时节,万荣县召开了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动员培训会,李锡堂被分配到万泉乡桥上村任第一书记。从此他走上了短暂而漫长、光荣而艰巨的扶贫路。从此,他用一颗火红的心架起了一条通往乡亲心灵的桥梁,用爱心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在扶贫攻坚战中的形象。
7月28日,李锡堂参加了万泉乡第一书记培训报到会。29日晚上,他头顶月光,在桥上村村委会接受了乡党委的任命,同全体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见了面。
桥上村位于孤山北麓,万泉乡政府以西,县高三公路穿村通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土地4000多亩,耕地面积2300余亩,以山坡地为主,自然条件恶劣。全村有5个居民组、209户人家、居民755人、劳动力400人、党员28名、贫困户117户、贫困人口368人、特困户20户。
扶贫攻坚,脱贫致富,全乡、全县甚至全国一盘棋,桥上村岂能“拖后腿”?不能。这不,7月30日一大早,刚上任的第一书记李锡堂就同村干部一道沿着山道,迎着晨风,上山下崖,走进一座又一座农家小院进行家访,了解村里产业结构情况,熟悉村民贫困状态,动员贫困户树立勤劳致富思想,寻找脱贫致富项目。
七八月的天气,骄阳似火,李锡堂每天吃住在村里,每天深入贫困户调查摸底。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村里的基本情况有了了解,脱贫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因为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多数青、壮年人选择走出村庄,背井离乡打工。留守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缺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传统农作思维,保守封闭。由于特殊的山地地理地形,全村2000亩作为支柱产业的苹果生产地,浅表层一米以下是沙石黏土,所以根腐病严重影响着苹果的产量与质量;占地1000亩左右的大葱由于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销售直接影响着收入;剩余土地种植的其他小杂粮由于产业没有形成气候,也没有投入较大精力,所以出现产量不高,增产空间较小;农民市场营销缺乏技术手段,传统办法很难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村里没有网站,群众中没有电商技术人才,所以互联网销售落后,造成了农副产品只能靠外客上门,随着市场价格起伏很难形成稳定的致富产业;基层组织不健全,老协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缺失,村里文化生活气氛不浓,脱贫致富助力不够。(www.daowen.com)
同时,李锡堂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过去许多单位和帮扶责任人,沿用传统的给钱送物之类“慰问式”的做法扶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户的生活压力,但也让贫困户们滋生出“等、靠、要”的思想。自己能办好的事不去办,等着政府解决,把政府的扶贫资金当成“免费午餐”,出现争当贫困户的现象,丢失了中国农民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丢失了创业进取的志气和精神,这与精准扶贫的要求和目的相悖。针对这一现象,李锡堂与村干部研究决定,首先在全村开展“脱贫立志”的宣传活动。
“贫困户”虽然不是什么光荣称号,但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好处”:孩子上学可以免除书本费和生活费,还有大病救助等“实惠”。所以贫困户们听说要他们脱贫,第一感觉就是孩子上学费用又要全部由自己出了,因此很不乐意。有的贫困户甚至开会不到场,上门宣传动员看到你没带钱物等慰问品,以为只是“空口说空话”的说客,理都懒得理你,你不主动敬烟、赔笑脸、说好话就别想开展宣传工作。可李锡堂硬是凭着一片赤诚,解开了一个个贫困户的“心锁”。
每天清晨,李锡堂就这样带着文件及相关资料出发,到村民小组召开贫困户座谈会,学习文件,宣传、讲解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政方针及市、县的具体扶贫政策,对重点政策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了解各户贫困的情况和原因,动员各户树立脱贫志向,积极寻找致富项目,勤劳致富。他还要与村干部一起谋划村里的脱贫大计,关注、帮助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
万事待做,时日短暂,恨不得分身哟!李锡堂觉得,他的胸中,滚动着一轮红日,他的肩上,托着一座黄土高坡,走啊,走啊,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