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涧村:沧桑厚重的古村落

北涧村:沧桑厚重的古村落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第一次站在山崖上看着脚底这片即将消失的古村落,窑连着窑,巷连着巷,我立即被它千年沉淀的沧桑和厚重所震慑。北涧也称涧沟,位于万泉乡的黄土旱塬之上,与东南方向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荆村遗址隔沟相望,毗连地接,这里应当是黄河流域最原生态的古村落。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北涧村的村民像老黄牛一样埋头苦干、淳朴善良的品质,也赋予了北涧村民吃苦耐劳的美德。曾经因蔬菜种植而令人瞩目的北涧村成了一个贫困村。

北涧村:沧桑厚重的古村落

当我第一次站在山崖上看着脚底这片即将消失的古村落,窑连着窑,巷连着巷,我立即被它千年沉淀的沧桑和厚重所震慑。杂草丛生的院落、落日余晖里的残垣断壁、饱经风霜的百年古槐像一幅残缺不全的敦煌壁画。她像一位老人,与对面重峦叠嶂的孤峰山凝视着、默语着。她似乎在回望和诉说曾经的灯火与温馨,似乎在感念青春的流逝和岁月的无常。蓦然间,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禁不住在心中涌动。透过岁月的风尘,我似乎看到了正值芳华的新娘如何含羞带笑地踏进了简陋的土窑,在土炕上生儿育女,为生存劳顿而韶华不再,两鬓染霜;崖畔上,一支身着重孝送葬的队伍,儿孙们如何在如泣如诉、如哽如咽的唢呐声里让自己的父辈们回归黄土垄中;在这孤峰和涧水的褶皱里,又如何深藏着一千四百多年里所发生的、不可再现的前尘往事与难以尽述和破解的人类文明前行的密码?

我禁不住潸然泪下。

这就是北涧。

北涧也称涧沟,位于万泉乡的黄土旱塬之上,与东南方向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荆村遗址隔沟相望,毗连地接,这里应当是黄河流域原生态的古村落。

北涧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表水系浅,掘地一丈多便可见清泉涌出,耕地面积不到1000亩的北涧就曾有老井60多眼。万荣县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有段民谣这样唱道:“干万荣,万荣干,口中喷水来洗脸。若要等到园林化,柏叶落了柳叶圆。”在严重缺水的年代,北涧的清泉滋养了万荣县城,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所以北涧就有了“一口井,满县人,一千年”的说法。

春早冬迟,温度适宜,空气湿润,地下水资源丰富,给优质蔬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所以北涧的蔬菜在全县和周边各县大有名气。有古《万泉县志》中郑章的一首诗为证:

东涧春韭

孤城南北路参差,(www.daowen.com)

晓日一竿卖菜时。

西涧不如东涧好,

春初早韭更无丝。

涧沟之沟,因涧而沟。“七沟八岭一面坡,梯田层层难耕作。出门三尺无平路,土窑土坑石头多。”的民谚正是对北涧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北涧村的村民像老黄牛一样埋头苦干、淳朴善良的品质,也赋予了北涧村民吃苦耐劳的美德。

北涧村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往。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小麦亩产量达到500多斤,当时全县小麦平均亩产也就200多斤,因此北涧村成了全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在山西日报头版头条登出。在集体化时期,其他大队分红只有三毛多,而北涧因为有蔬菜种植,分红总在一元以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邻县出现了大棚蔬菜种植,北涧村的陆地菜开始连年走下坡路,村民的收入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到了1994年,种菜收益不抵成本,大部分村民逐渐放弃种菜,开始到外面打工,北涧的蔬菜种植面积就大幅度减少。实行责任制后,村委就把村集体的原100多亩机动地按人头分下去,每人平均不到二分地,北涧村经济越发不行了。到了2014年,村里种菜的农户只剩两三家,大部分劳动力外出,自此北涧种菜的传统也逐渐丢失了。

曾经因蔬菜种植而令人瞩目的北涧村成了一个贫困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