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贫困户的心声——秦世良,摆脱贫困的艰难路

贫困户的心声——秦世良,摆脱贫困的艰难路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世良,65岁,患有胸积水后遗症,不能干重活,老伴胆切除后勉强自理生活,儿子患有慢性心理病,情绪抑郁,儿媳妇看不到希望离家出走,留有年幼的孙子孙女。说话间就来到了这个贫困户的院子里,进屋之后,看到大娘在老式土炕上斜靠着,秦世良老人在侍候她吃药。面对这种贫困情况,老人说,他永远忘不了2014年12月秦红卫刚当选村长时,在现场的黑板上写下的两个数字383、283,它们分别代表全村人口和贫困人口。

贫困户的心声——秦世良,摆脱贫困的艰难路

秦世良,65岁,患有胸积水后遗症,不能干重活,老伴胆切除后勉强自理生活,儿子患有慢性心理病,情绪抑郁,儿媳妇看不到希望离家出走,留有年幼的孙子孙女。收入来源:种植小麦玉米。年收入:2480元。住房:生产队60年前盖的库房(漏水危房)。

走进万荣县汉薛镇柳林村,在去往秦世良家的路上,我望着拿在手里的这份贫困户详细情况登记表,头脑有点发蒙,自言自语道:“今天的中国,有很多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他们创造了财富,拥有美好的生活,竟然还有如此贫困不堪的人生活在我们身边,贫穷太可怕了!”

听了我的话,同行的村委主任秦红卫说:“贫穷并不可怕,贫穷也并不是不可改变,你不知道,越是贫穷的地方,人民对决战贫困、摆脱贫困命运的渴望和向往会更加强烈,贫穷有时更能激发人内心潜藏的无穷精神和力量……”说话间就来到了这个贫困户的院子里,进屋之后,看到大娘在老式土炕上斜靠着,秦世良老人在侍候她吃药。他们住的是一间古老的土墙瓦屋,外间所谓的客厅里有一台电视机,仅摆放着一张方桌和两把木椅,衣服全部搭在两根绳子上,尽管条件艰苦,但家里依旧收拾得干净清爽。秦叔告诉我,他记的是七岁时,好像是1958年,集体盖的这房子准备用作食堂,后来食堂解散作了库房。1983年,因为他们家以前住的老窑洞年久失修,坍塌不堪,不能再继续住人,于是村委会就让他们一家搬进了这里,一住住了几十年,再也没有挪过窝,每到夏末初秋下连阴雨的天气,屋里就会叮叮当当地往下漏水,地上放满了接水的盆盆罐罐……

听到这里,我心里就在想:几十年了,家中咋说也能攒上几个钱把房子翻修一下,旧是旧,最起码不会漏水啊。老人仿佛看出我的疑惑,拉开抽屉,拿出了一大堆药叹了口气说:“每年的收入都买了它们了,还不够,全家的医药费最多的时候高达6万元。绿色塑料袋里装的是给儿子治病的,黑色装的是老伴的,白色装的是我这个糟老头子的,唉,有时候说省点钱别吃药了,可不吃还不行,这一家五口还全靠我……”秦村长告诉我们:“人常说穷光景多吵闹,面对家里三个常年吃药的病人和一双幼小的孙子孙女,儿媳妇尚海清看不到一点希望,觉得这种穷日子像无底洞一样没个深浅和尽头,一气之下离家而去,远赴北京打工,两年未归……他们这个家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当时确定贫困户的时候,他们人均收入只有2480元……”

听到这里,我心里有点发酸:当我们身穿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豪华衣服,牵着家人的手,漫步岚山袁家村品尝着25元一只的羊蹄时,当我们徜徉永济水峪口古镇吮吸着15元一杯的冰镇梨汁时,我们感觉潇洒人生是如此惬意舒心,我们感觉享受生活是如此理所当然……我们哪里会知道在被誉为红色根据地的稷王山革命老区,在这个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还会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每一天这“25元”和“15元”的救命药而苦苦发愁!

面对这种贫困情况,老人说,他永远忘不了2014年12月秦红卫刚当选村长时,在现场的黑板上写下的两个数字383、283,它们分别代表全村人口和贫困人口。他问大家有没信心从这个“283”的队伍里走出来,当时有人有信心,有人在观望,还有人冷嘲热讽,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自己是不愿意当贫困户,他希望早日拔掉穷根,他希望早日致富,更希望给家人一个团圆而美好的生活。面对贫穷,他不甘心,除了家里的十几亩责任田,他又承包了队里十几亩地,近三十亩土地他一个人劳作,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收入少,反正不歇气,无奈山区三面环沟一面靠山的地理位置和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收入,累死累活老是入不敷出。

2015年,随着人社局扶贫工作组的到来,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脱贫的希望,7月份,村里又来了第一书记张卫泽,张书记和村委一班人又一户一户地重新将贫困户的详细情况做了一个登记,然后进行了分类。老人记得张书记当时对他说:“你不是懒人,也不是废人,只是家里病人多、吃药多、花钱多,针对你的实际情况,你需要把目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农作物换成药材……”说着老人拿出了一张纸,上面是张书记当时给他算的一笔账:小麦每亩产400斤,每斤1元钱,毛收入是400元,挣不了多少,而且收获少于300斤就赔钱了。如果种上丹参,按照行情每斤6元,一亩地可以收入到4000元,比小麦翻了十倍,五亩地的收入可以达到2万多元。(www.daowen.com)

看着纸上算的这笔账,我感觉仿佛是老秦叔脱贫致富的指路明灯,脑海里浮现出了习主席的那句话: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和类型施策……张书记和秦村长他们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没有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这真是:

矮茅低栅掩寒门,久病难医孤苦心。

政府关怀情似海,寒冬援助暖如春。

扶贫应谢惠民策,致富当歌指路人。

盛世神州美如画,雄鸡报晓梦成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