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花
在我们万荣,有种特色小吃——油炸糕,通俗的叫法就是油糕。白糖黑糖芝麻馅,皮酥脆,面糯软,馅清香,咬一口,满嘴都是回味无穷的满足感,舌头烫得直吧唧嘴,还不忘竖起大拇指说着好吃。
小时候,炸油糕的摊点,只有在逢集的时候才能看到,那会跟着大人上集会,花上一块钱,吃上几个热油糕,就能满足好多天了。后来,县城的大礼堂广场早市上,一年四季都有个油糕摊,去买菜的时候,总忘不了捎上几个给家里的老人尝尝。再后来,家家户户红白喜事的餐桌上,油糕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主人家会把炸油糕的师傅请来,支上油锅,现做现炸,吃个痛快。
一提起美食,我就来劲,有点跑题了,接下来言归正传。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一位炸油糕的女师傅,她的名字叫陈丽娟,当年大礼堂广场摆摊卖油糕的,就是她的父母。
丽娟出生在孤山脚下一个叫北涧的小山沟里。村民们靠种菜卖菜为营生,丽娟的父母勤劳踏实,在种好家里那几亩菜地之外,还利用祖传的炸油糕手艺在集市上摆摊,所以家里的日子过得滋润宽裕,作为家里的老大,丽娟可以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
十九岁那年,丽娟经人介绍去相亲,一见面才发现,男方竟然是自己的初中同学,知根知底的,所以就很欣然地接受了这门亲事,一年后嫁给了这个憨实的小伙——西丁村的王新成。
一踏进这个家,新婚的喜悦还没褪去,贫穷的面目就暴露出来了,特别是得知婚床竟然是借来的,丽娟的心一下子凉透了,可嫁都嫁了,还能咋样?新成是个实在的小伙子,他安慰妻子:咱有两双手,只要踏实肯干,就不会一直这样穷的。
新家地少人多,一年的辛苦劳作也就勉强维持着温饱,零花钱几乎是没有的。有一年过年,爱美的丽娟特别想要一件新衣服,家里实在没钱,后来还是娘家妈知道了,悄悄买给了她。妈心疼闺女:在娘家金枝玉叶的宝贝,哪里受过这样的熬煎?
婚后第二年,丽娟的儿子出生了。生儿子的时候是剖宫产,做完手术需要输液,缴不上药费,液体给停了,丽娟忍不住伤心落泪。没钱咋这么难呢?后来还是七拼八凑缴齐了费用,治疗才得以继续。出院的时候,丽娟抱着幼小的孩子,想着母子俩逃命一般的经历,就给儿子起了个小名叫“涛涛”。
涛涛一天天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花费一下子增多,仅凭几亩地生存的庄稼人,日子便一下子紧巴了起来。为了生活,丽娟两口子就商量着出去打工挣钱。于是,那年冬天,丽娟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跟着新成一起到离家十几里地的六毋砖瓦厂做瓦,天寒地冻,风吹日晒,泥里来水里去,十个手指头都磨烂了,本就不多的辛苦钱,还不能按时发放。一年后,那个砖瓦厂眼看着就要倒闭了,小两口只得又返回村里,重寻门路。
村里刚好也新开了一家砖瓦窑,还有一家镁厂,丽娟算是技术工,就进了窑上做砖,新成去了收入较高需要力气的镁厂。天不亮小两口就出门上工了,中午顾不上回家做饭,就随便啃口馒头对付,直到晚上收工才回家吃口热乎饭,可那会早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常常是做好饭也乏得吃不了几口,歪在炕头就打起了呼噜。
丽娟的爸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家的闺女在娘家几时受过这样的苦,都是婆家底子薄人口多,靠种地打工无法实现脱贫,孩子们才这样拼命。老两口思来量去,就想把炸油糕的手艺传承给丽娟,让他们也去摆摊卖油糕,这个是技术活,弄好了收入不比做工少,还能够捎带着把地给种了,最主要的是闺女不用像个男人一样,在窑上下死苦。
得知爸妈的想法,丽娟是既开心又忐忑,开心地是爸妈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愿意把手艺传承给她,忐忑的是能不能干好,怎样去干?不过想想既然有爸妈这个坚强的后盾,还能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于是,她开始信心百倍地张罗起来,焊炉子,买铁锅,置办材料,准备开张。
万事开头难,丽娟在娘家的时候虽然也帮衬着炸过油糕,但那都是爸妈拿大头,她辅助着做点小活,现在要一下子独立操作,才知道什么事情都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都是有窍门的。生火,需要干柴引子架空,然后放上煤球烧旺;烫面,需要不停地顺时针搅匀,才能没有干面粉藏在里头,要不然放入锅里会炸开,一不小心就烫伤了自己;包馅,要干净利落,不能把馅露在外面,不然的话影响美观,皮也不酥脆……要想做好这一切,必须扎扎实实地从头学起,用心体会,多学多练。好在,有爸妈指导着,几个月后他俩的油糕摊便纳入了正轨,开始赚钱了。
年轻人脑筋活,他们根本不满足于摆固定摊,也不想跟爸妈争生意,于是他俩琢磨着出去走村串户,到红白喜事上去揽活。刚开始的时候,活儿不多,靠着口碑相传,熟人介绍,生意一天天地多了起来,慢慢地正常运转了。后来,他们给自己印制了名片,每次走事的时候就给客人发放。这招挺灵的,不久,十里八村都知道了丽娟的“满口香”油糕摊,哪家过事想吃油糕了,头一个想起的,就是给丽娟打电话预定。
卖油糕虽然灵活自由点,但一样下苦费功夫。有的主家要求开早席,早上六点钟左右油锅就要支起来。每每此时丽娟两口子总是凌晨两点就起床,检点好当天需要的原料,带上炉具油锅,天不亮就出门了,一到目的地,赶紧生火烫面,准备馅料。以前生炉子是个大事,很费功夫,现在用上了液化气,生炉子再也不用柴火了,也不用带上蜂窝煤块了,省事多了。
待到油锅滚起,两口子像变戏法一般飞快地包着油糕,顺手丢进油锅,用长筷子来回翻动,待到油糕鼓起来两面焦黄时就熟了,赶紧用长柄漏勺捞出来放到篦子上沥油,有迫不及待的食客早已等不及了,用手拈一个就往嘴里塞,烫得他嗷嗷直叫。
席终人散了,丽娟两口子收拾好家什,跟主家结算了工资,就开着三轮车回家了。到家后如果时间尚早,两人就抽空去地里干活,今年除了自家的四亩地,他们还承包了别人一些地,一共种了十五亩大葱,大葱的管理也很麻烦,需要选择优质的苗种,除虫、培土、浇水,哪一样都少不了,不勤快的人是种不好大葱的。
街坊邻里看到丽娟两口子这么拼命,不太理解,觉得现在不愁吃穿了,干嘛还要这么辛苦。丽娟说:“人穷志短,我不想被别人小看,更不想一直戴着贫困户的帽子,我家涛涛都说人家院里是漂亮的楼房,咱家破破烂烂的几间烂平房,看着都糟心,我要努力挣钱,先把楼房盖起来,要不然以后影响我娃说媳妇。”
说到做到,丽娟这个万荣倔婆娘,硬是凭着一股子犟劲,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发家致富,翻身脱贫了。2016年,一座漂亮的欧式小楼,代替了曾经低矮的几间平房,宽敞大方的门厅,让三轮车也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站在整洁的院子里,丽娟的心里舒坦的像鸡毛掸子拂过:终于脱贫了,终于摘帽了,终于可以抬头挺胸了,终于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www.daowen.com)
丽娟是个善良的女人,嘴上泼辣,心底善,她不但自己勤劳致富,带头脱贫,更忘不了挣扎在贫困线下的四叔。
新成的父亲弟兄五个,父亲是老大,四弟年轻的时候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一次事故中砸伤了腰,没有了劳动能力,好不容易娶来的外地媳妇丢下刚刚五岁的儿子,离家出走,音信全无,留下残疾的男人带着幼小的孩子,艰辛度日。
丽娟心软,平日里做下好吃的,总少不了叫上四叔和孩子过来,缝缝补补的活儿也少不了做,就这样帮着四叔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学了厨艺,出外打工了,四叔的日子也终于有了盼头。
四叔一个人住在老院子里,没钱修缮,老房子早已开了天窗,下雨的时候,屋子里摆满了接水的盆盆罐罐,甚至连罐头瓶子都派上了用场,遇上连阴雨,四叔的处境更是悲惨,躲在屋子的角落里瑟瑟发抖,不知所措。每到这个时候,丽娟就担心四叔的安危,打发新成去接四叔来家住,可每次四叔都拒绝了,他就想守着自己那个穷家。
扶贫队进村之后,了解到四叔家的窘况,第一书记张波,还有安检局的扶贫专干王卫东、孙铭浩,时刻牵挂着住在危房里的四叔,每次下雨都到家里看望他,大家商议后决定:给四叔申请危房改造补助,帮助四叔盖新房。
新房的造价,除了国家贴补以外,还需要村民自己筹备一部分资金,大伙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国家补贴每个人住房15平方米,四叔家两口人30平方米,院子里准备盖房的基地是50多平方米,余下的20多平方米需要四叔自筹一万元,就可以完成危房改造了。大伙都知道,四叔那一万元,是这么多年省吃俭用、口挪肚攒省下来的。
扶贫干部本以为是个大好事,四叔一定会非常高兴的,不料想几次跟四叔谈话,都被很坚定地拒绝了,危房改造的事情一下子陷入了僵局。实在没法子,扶贫干部找到了丽娟,让她帮着做做四叔的工作,看看四叔的心结是什么?
丽娟把四叔叫到家里,好吃好喝伺候着,陪他聊天探口风,一问才知道:他辛辛苦苦积攒的一万元钱,二十多天前,竟然放贷给了城里一家开麻将馆的老板,对方已经给了他许诺的两条云烟和一千元利息。
丽娟一下子发火了,她朝着四叔吼了一通。可这能解决问题吗?没办法,她只有压住火气,跟四叔商量怎样才能把钱收回来,毕竟盖房子是大事,人家扶贫干部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危房改造指标,可不能白费了。丽娟决定,再难,也要帮四叔要回这一万元。
第二天一大早,丽娟就带上四叔,骑着电动车去了城里,找到了麻将馆的老板,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对方当场就发火了。
大家都知道,放贷的人看中的是那点蝇头小利,贷钱的人看中的则是你的本钱,好不容易到手的钱,哪能说收回就给了你?所以,麻将馆老板的话有多难听,态度有多恶劣,就可想而知了。丽娟压制住自己的火暴脾气,一个劲地赔着笑脸,说尽好话,只为了一个目的:帮四叔要回这笔钱。因为她知道,没有这一万元,四叔家就完不成危房改造,就只能住在四面透风的老屋里,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将是一辈子的悔。
功夫不负有心人,熬了一整天,到了晚上,麻将馆老板终于放弃了,他叨叨着扣除了自己付出的费用,把剩下的钱交还给了四叔。回家的路上,四叔紧紧抱住这好不容易要回来的钱,唯恐再有任何闪失,这钱,就是他的房子,他的命啊!
钱要回来了,危房改造也顺利动工了。扶贫干部、四邻八舍都夸丽娟,说她办了件大好事。得了夸赞,平日里大大咧咧、泼辣大方的丽娟,竟然羞红了脸庞,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求什么,只想四叔平安,这是我作为侄媳妇应该做的。
如今,四叔的新房盖好了,房子的配套设施也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一步步到位了,就等着墙体干透再粉刷墙壁。四叔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心里乐开了花,嘴里直念叨: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的帮扶,没有侄媳妇丽娟的坚持,我这辈子想都不敢想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丽娟,这个普普通通的“油糕妹”,她有着“乐观自信、争强好胜、倔强执着”的万荣精神,她一直坚信:只要勤劳实干,不怕苦累,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油糕妹”脱贫致富了,她忘不了乡邻们的帮助,就想给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在她的支持下,新成当选为新一届的队长,每天忙忙碌碌,跑前跑后,为大家服务。这就是“致富不忘乡邻情,携手同行奔小康”。
在万荣,像“油糕妹”这样的实干家,还有许许多多,他们都坚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有扶贫干部的务实帮扶,再加上自己双手的踏实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贫穷,实现脱贫摘帽。
万泉乡北涧村贫困户王军狮为西红柿授粉
王轶南 摄
年年扶贫年年穷,这穷根在哪儿呢?这次,他们是有备而来,一定要想方设法帮三狗铲掉穷根,让他脱贫致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