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湘潭:易地扶贫带来幸福生活

湘潭:易地扶贫带来幸福生活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在湘潭县石鼓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身高不到1.4米的年轻小伙子,他一边在做油纸伞,一边在唱歌,歌声中洋溢着幸福。周熙安如今的幸福生活,源于近年来湘潭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湘潭市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过上幸福生活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回答易地扶贫搬迁这个世纪考题上,湘潭市委、市政府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湘潭:易地扶贫带来幸福生活

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湘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以来,就落实中央、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文件和政策精神,安排部署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计划和措施,研究解决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市里还经常协调解决涉及相关部门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问题,促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间协作配合,形成合力,确保了湘潭市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高位推动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高效优质推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湘潭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和湘潭县、湘乡市发改局、乡镇的干部全身心投入这场史无前例的攻坚大战,用不停歇的脚步丈量出识别的精准,用心血与汗水浇筑起搬迁的速度,以实干与担当托起贫困群众的安居梦。

◎湘乡市中沙镇集中安置点

科学谋划,统筹实施。市发改委按照《湖南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制定了《湘潭市“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对安置方式、建设内容等作了科学的规划,对搬迁后脱贫致富及帮扶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成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指南。湘乡市和湘潭县每年都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同时对项目建设管理、资金监管、评估验收、奖惩机制等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精准施策,做好帮扶。湘潭市各地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家庭劳动力情况及素质等,对易地扶贫搬迁户都制定了脱贫措施,一户一策,有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有的安排公益性岗位,有的开发家庭作坊,有的加入当地产业合作社,有的进行劳务输出。湘潭市341户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都有一人以上实现了务工就业,无劳动能力的纯老年户、残疾户,享受了低保等政府兜底政策,并参加了力所能及的工作。2019年,湘潭市在继续关注前三年搬迁户稳定就业情况的同时,重点对3个集中安置区搬迁户的产业发展和就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在湘潭县石鼓镇集中安置小区,委托湘潭县彭老倌养蜂专业合作社建设蜜蜂养殖扶贫产业基地;在湘乡市梅桥镇集中安置点,新建婴鞋厂、蔬菜种植基地;在湘乡市中沙镇集中安置点,引进荆峰莉竹木加工厂、佃冲农场两个产业帮扶项目,发展伞骨加工、食用菌种植等产业,目前这两个项目均已竣工投产并吸纳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来上班,让搬迁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加强管理,融入当地。湘潭县石鼓镇、湘乡市梅桥镇和中沙镇3个集中安置点都被纳入了当地村委会管理,其中湘乡市梅桥镇和中沙镇集中安置点单独成立了村民小组,妥善做好了搬迁户户口迁移登记、就医、子女就近入学、社会保障等管理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家园。在集中安置区增设了文体设施、图书室,建立了楼栋长制度、聘选了管理员,方便和丰富了搬迁户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搬迁群众在集中安置区中享有城里小区同等配套的公共服务,从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

绵绵细雨笼罩下,徽式风格的湘乡市中沙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显得格外美丽。假如没有人提醒,你肯定误以为来到一片别墅区。7栋白墙灰瓦的楼房依着山坡排列,每栋楼都被绿化树包围,前坪铺了红色的地砖,还有浅绿色的停车棚和鲜花绽放的入户花园……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栋楼上悬挂的20字的红色条幅,恰当地描述了安置区里40户人家的生活现状。

在该安置区,沿着宽敞的水泥路往里走,远远地就能看见位于最里面的伞骨加工扶贫车间。再走近一些,机器的运转声传入耳内。2栋一户主杨金枝正和老伴在扶贫车间制作伞骨,他们面对面坐在一台机器前,动作虽然迟缓,但神情很专注。

扶贫车间距离他们家不足30米,机器是免费提供的、原材料有人提供、加工好的伞骨有人上门现金收购……“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我们这样的老头老太太都能上班赚钱。”杨金枝感叹道,“政府让我们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又把厂房搬到了家门口,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虽然年近80岁,但杨金枝的干劲还很足,他除了加工伞骨外,还想在安置区前面的佃冲农场干点活。(www.daowen.com)

◎湘潭县石鼓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

◎2017年,湘乡市易地扶贫搬迁户彭高祥新旧房子对比,左图为老宅;右图为新宅

伞骨加工扶贫车间和香菇培育、种植基地——佃冲农场,是为安置区量身定制的扶贫产业。培育扶贫产业难,培育能让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产业更难。入住安置区的青壮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年纪大、身体弱甚至是有残疾的人,他们重活和技术活都干不了。湘乡市引进的这两个产业,正好满足了这个群体的需求。

80余岁的罗宇高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住在5栋,儿子丧失了劳动力,罗宇高想自己再拼一拼,让生活过得更好。伞骨加工扶贫车间建好后,他也免费分得一台机器加工伞骨。70余岁的罗田初和老伴居住在7栋,如今老两口一个在伞骨加工扶贫车间,一个在佃冲农场,成了“双职工”。

在湘潭县石鼓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身高不到1.4米的年轻小伙子,他一边在做油纸伞,一边在唱歌,歌声中洋溢着幸福。他叫周熙安,是石鼓镇安乐村村民。周熙安如今的幸福生活,源于近年来湘潭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周熙安外表看起来像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他的实际年龄是30岁。因从小患有侏儒症,加上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至今未婚的周熙安一个人撑起一个家,以制作油纸伞为生。周熙安说,除了做伞,早几年他还养过羊,但苦于没有技术,最终以失败告终。2018年,镇上扶贫工作人员动员他搬了家,又介绍他到一家油纸伞手工作坊上班,一个月能赚到将近600元。但周熙不怕苦不怕累有更高的追求,在下班之余他还学习养蜂,又多了一个增收的门路。

湘潭市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过上幸福生活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回答易地扶贫搬迁这个世纪考题上,湘潭市委、市政府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