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后,日子怎么过、路子怎么走?这是关系到扶贫效果能否长久的关键问题,也是搬迁的贫困户最关心的焦点问题。
对此,永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搞“短期工程”、不做“表面文章”,从“根子”上谋划,从产业上着力,为搬迁百姓“计长远”。
近年来,永州在引进“外来企业”的同时,大力培育“本土产业”,坚持特色带动,因地制宜发展了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将搬迁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了搬迁户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
宁远县大胆探索实践“产业兴旺”法则,鼓励村支两委领办合作社,完善“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不少安置点走出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该县始终一手抓贫困村党支部建设,一手建强带头人队伍,强化基层堡垒的战斗作用。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网格为主、整体划转”的原则,全面理顺搬迁党员组织关系,健全安置点党组织建设,全县共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18个,实现搬迁82名贫困党员“安新家”。此外,该县配套建设集中安置点党群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卫生室、农家书屋、室外健身场等设施。
凭借“五香”香型特色农产品声名鹊起的江永县,以“特色产业+合作社+易地扶贫搬迁户”扶贫模式,积极探索创新了“规模企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目前,该县形成了以香姜、葡萄、夏橙为主的上江圩、潇浦生产基地,以香芋、香柚为主的千家峒、桃川、粗石江生产基地。在古宅新村的电商扶贫示范点,村里18名电商伙伴抱团发展,打造“一村一品”——土娃系列农产品,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产业,开启贫困户负责生产、电商团队负责销售的新模式。目前易地扶贫搬迁户已全部脱贫,累计脱贫率99.14%。(www.daowen.com)
双牌县则依托30万亩竹林资源,启动了竹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并优先安排周边集中安置点及县城购房安置近600户搬迁家庭成员就业。据统计,全县有900余户搬迁户家中有南竹资源,仅卖原竹每年每户增收1500元以上。出资方每年按固定利率可分红288万元,红利主要用于集中安置点房屋和设施维护、公共管理及对存在返贫风险和大病搬迁户的救助等。
“娃娃上学堂,小伙娶婆娘,老乡盖楼房,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靠柑橘来帮忙。”这首流传在回龙圩管理区的民谣,生动描述了柑橘产业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实惠。为了持续增强搬迁户自我“造血”能力,回龙圩管理区加大柑橘产业扶贫力度,对无力承包经营橘园的贫困户,帮助他们每户至少承包经营3亩橘园以上,并免费提供种苗、肥料农药、种植技术等。该区还依托知青文化、农垦文化和连片10万亩柑橘,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目前,柑橘观光采摘园、橘园党建公园已开门迎客,投资5000万元的民宿村基本建成。已成功承办两届柑橘文化旅游节暨柑橘产业高峰论坛,共吸引游客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该区易地扶贫搬迁户共82户244人,截至目前,通过各项帮扶已稳定脱贫79户235人。
零陵区对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愿望且有一定种植和养殖经验的搬迁户,根据其种养规模,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安排1万~10万元用于扶持搬迁户发展种植养殖脱贫;对无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利用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入股温氏养殖、光伏发电等全区主导产业,参与入股分红,家庭年收入5000元以上,确保搬迁户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
在搬迁户们的“新家园”里,更多的特色产业正在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目前,永州市已初步形成“一县一特、区域联动”扶贫产业发展格局,为搬迁群众开辟出了一片脱贫致富的新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