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洞口县杨培小笑言:安置点带给我获得感

洞口县杨培小笑言:安置点带给我获得感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以来,该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67个,集中安置2762户,分散安置862户。9月6日,该县经开区、人社局和社区管理委员会在经开区安置点成功举办了一场现场招聘会,参加现场招聘的15家企业共接待就业咨询360人次,当天有170人与企业达成了初步用工意向。截至2020年9月30日,该县经开区安置点532户已有357户实现了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

洞口县杨培小笑言:安置点带给我获得感

挪“穷窝”,满盘皆活天地宽

“山高摔死鸡,水急不养鱼,坡陡路难行,有病不能医。”这首歌谣曾是洞口县偏远山区贫困群众的生活写照。

“蜗居大山,世代穷荒。”该县毓兰镇山阳村地处半江水库库区的大山深处,距离镇上15公里。50余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刘玉兰身患甲亢、胆结石等多种疾病,每月要花费医药费1000余元。

“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就医非常困难。每次出去看病得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回要花不少时间。”刘玉兰回忆起住在大山里的那些艰难岁月,满是辛酸泪。

脱贫攻坚战打响,易地扶贫搬迁送来曙光。该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致贫状况,精心组织,精细谋划,精准施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开始我们也不愿意搬。家里要喂猪、养鸡鸭,还种了几亩田。”通过镇村干部多次组织村民到安置点实地考察后,刘玉兰终于下定决心。

“新房子有客厅、厨房,还有厕所,设计非常合理。楼下有扶贫车间,而且住这里就医、上学都很方便!”2019年春节前夕,刘玉兰搬进了位于毓兰镇临街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毓兰新城。该安置点主要安置了包括原荆竹、广又等村的35户贫困群众。

“搬出大山,满盘皆活。”该镇山阳村村主任邓洪君感慨地说。为了确保易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镇里专门引进了皮鞋加工、电子产品加工制造等扶贫车间,方便安置户在家门口就业

2016年以来,该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67个,集中安置2762户,分散安置862户。

换“穷业”,“家门口”就业有保障

机器飞转,马达轰鸣,2020年10月28日,位于月溪镇鸿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扶贫车间一派忙碌景象。“我们承接洞口慧创电子元件的代加工业务,生意蛮不错。”该车间负责人肖汉斌介绍,车间安置了18名贫困户就业,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14名。

“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两个读书的小孩,我感到很幸福。”易地扶贫搬迁户杨培小乐呵呵地说。2018年底,杨培小一家告别穷山沟,搬进了集中安置点,并在扶贫车间上班,两个孩子也转学到月溪镇中心小学。

有了产业保障,就能长效脱贫。近年来,该县依托产业发展优势,通过资金入股、资产折股等方式,与企业“联姻”办扶贫车间、与社区联合发展产业,把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采取工业园就业培训及“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筛选培育一批有脱贫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参与结对帮扶,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好业、能脱贫、不返贫。

“我们量身定制了100间门面供贫困户租赁,配套建设的农贸市场有450个摊位可供选择。”该镇镇长龙建军介绍,鸿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紧邻320国道,水、电、路、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齐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也日臻完善。(www.daowen.com)

“通过设置宣传栏、电话通知、张贴招聘公告等方式,不断向社区居民发布招聘信息。”9月6日,该县经开区、人社局和社区管理委员会在经开区安置点成功举办了一场现场招聘会,参加现场招聘的15家企业共接待就业咨询360人次,当天有170人与企业达成了初步用工意向。

截至2020年9月30日,该县经开区安置点532户已有357户实现了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

为了提高搬迁户的就业技能,社区管委会还积极联系培训机构,不定期举办育婴师电工面点师等免费技能培训,受到了搬迁群众的热烈响应。

享“套餐”,后续扶持奔小康

雪峰山腹地的古楼乡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是优质绿茶的重要产地。近年来,该乡把发展茶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突破口,茶山正成为助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在该乡古楼村的茶园中间,一栋栋红瓦白墙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房排列有序,被当地人称为“古楼新村”。

“住到这里视野开阔多了,人的心情也好了,空气清新,开门就能闻到茶香!”古楼村的胡小青带着3个孙子孙女住在100平方米的安置房里,生活得有滋有味。

每天早晨,做好早餐,看着孩子们吃完高高兴兴出门上学后,胡小青立即带上笤帚出门,开始清扫村里1000多米长的村道。

“10多年前,胡小青的丈夫股骨头坏死,丧失了劳动能力。我们推荐她担任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600元的固定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付昭凤介绍,村里在安排公益性岗位时,优先照顾像胡小青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另外,村里在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安置点的贫困户不仅可以以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还可以优先在茶叶企业上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乡、村两级引导搬迁户对原居住地的土地进行流转,成立种养合作社,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搬迁户可以常回去看看,记得住乡愁。”该乡党委书记肖亮介绍,在抓紧推进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的同时,按照距离就近、适种宜耕的原则,在安置点周边通过土地流转,租赁了水田作为安置户的扶贫菜地,从而解决搬迁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

流转土地完成身份转变,每个村都组织成立了1个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对搬迁后离原来的耕种土地较远的,搬迁户可以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既能稳定增加家庭收入,又能解决田土耕种的问题。同时,该县加大旧房拆除工作,彻底解决“两头跑”的问题。

“人挪活,树挪死,搬出穷山窝就是好。”2020年10月31日,石江镇红旗村搬迁户李国兴正在打理自家的油茶林,看到一片长势喜人的油茶林,心情格外舒畅。

2018年,该县实施茶叶、油茶、柑橘“三棵树”扶贫主导产业,基本实现每个贫困人口一人一亩脱贫树的目标,确保搬迁户有发展后劲。李国兴说,搬出穷山窝,迈向新生活,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楼,家里还有4亩油茶在合作社入了股,每年有分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