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路:各地创造新经验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路:各地创造新经验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地在“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启动之时,就对搬迁户搬后的生活作过部署,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中央和省里召开后续帮扶会议后,各地进一步落实“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的要求,创造了许多新经验。狠抓“两业”帮扶。从2017年至2019年,三年时间,共培训贫困劳动力2243人次,转移就业2777人,其中劳务输出1650人,就近就业1082人,公益性岗位就业45人。实行“两后生”培训。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路:各地创造新经验

各地在“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启动之时,就对搬迁户搬后的生活作过部署,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中央和省里召开后续帮扶会议后,各地进一步落实“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的要求,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如果将新建的安置点比作一颗颗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珍珠,那么这些经验就是簇拥在珍珠四周的鲜花,装扮着三湘大地。

◎2020年7月7日,新晃侗族自治县中药材协会、新晃黄精产业协会在鱼市镇华南村集中安置区,组织中药材种植户、扶贫户通过网络直播学习科普知识

1.湘西州:坚持目标导向,实施“六大行动”

湘西州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接续推进后续扶持发展工作,突出以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管理服务为重点,大力实施产业强基、就业固本、素质提升、管理提质、暖心服务、权益保障“六大行动”,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所有易地搬迁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到2025年,搬迁群众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实现增收致富,有效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狠抓“两业”帮扶。突出抓好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逐步拓宽搬迁户收入渠道,稳步实现稳定增收。截至2019年底,全州发展产业项目446个,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帮扶覆盖72888人,技能培训19026人次,转移就业28910人,公益性岗位就业1435人,扶贫车间就业1732人,鼓励自主创业461人,社会保障兜底3835人。

◎凤凰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基地外景

◎2019年10月29日,凤凰县易地扶贫搬迁禾库安置小区扶贫车间,村民在忙着生产。禾库安置小区设立了手工编织、苗绣等扶贫车间4个,提供就业岗位1100余个,让贫困户实现了“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

狠抓社区融入。通过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引领、加强安置区自治管理、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行“互助五兴”基层治理等方式,各安置点逐步建立了由安置区党组织领导、管委会管理、楼栋长分片负责、搬迁群众共同参与的管理格局,通过开展新社区党建、物业管理、治安维稳、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心理辅导、文化宣传等工作,安置点管理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有力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

狠抓服务供给。各安置点不断强化社会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做好无劳动能力搬迁家庭社会保障兜底工作,全面推行便民服务四个一”机制和“三个三”问题快速处理制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搬迁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巩固提升。

2.衡阳县:多渠道促进创业就业,确保“能脱贫”

让搬迁户凭技能实现就业增加收入。衡阳县多渠道、多方式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促进贫困人口劳动力就业。从2017年至2019年,三年时间,共培训贫困劳动力2243人次,转移就业2777人,其中劳务输出1650人,就近就业1082人,公益性岗位就业45人。实行订单培训。关市镇鑫粤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鑫粤农业)与贫困户签订红薯种植订单后,聘请农业专家对贫困户开展红薯栽培技术培训160人次。实行岗前培训。收集挑选一批岗位适合、管理规范、责任感强的用工单位,对贫困户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签订劳务合同安排就业。实行“两后生”培训。对有培训需求的“两后生”安排到县职业中专和县技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学得一技之长,上岗就能操作。实行以岗代训。乡镇设立劳务扶贫基地或扶贫车间,对签订劳务合同的贫困劳动力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石市镇28户搬迁对象在安置点附近的丰达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务工,通过岗位培训,务工人员均能掌握种植技术,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

让搬迁户靠帮扶自主创业拓展收入。县、乡两级干部对全县2422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结对帮扶人根据帮扶对象家庭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脱贫措施,在务工和创业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各方面提供帮助。同时,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搬迁对象,按照“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的新模式,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用贷款;对自主创业取得成效的,根据创业投入规模按照每户0.5万~2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到2019年底,全县已有141户搬迁贫困户实现了自主创业。台源镇搬迁对象邹云辉,2017年养殖土鸡8400羽,通过驻村帮扶队结对帮扶,申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参加养殖专业培训,拓展产品销路,2019年又养殖小龙虾,年纯收入突破10万元。

让搬迁户借产业收益分红稳定收入。一是建立特色产业基地。衡阳县创新“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贫困户”模式,确定优质稻、优质油、特色养殖、小水果、精品蔬菜、台源乌莲、药材、休闲农业8大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扶贫重点项目,引导易地扶贫搬迁户通过迁出地土地入股、林地托管、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分红、签订订单农业和加入农业合作社等方式积极参与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县已培育角山米业、鑫粤农业、耀泓农业、长鑫食用菌等20多个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其中353户1438个易地搬迁对象参加了角山米业的入股分红,每年分红金额132.49万元。关市镇鑫粤农业流转土地1.5万亩,发展萝卜、红薯等蔬菜产业,安排搬迁对象就近就业30多人,人均月增收入2400元,与搬迁对象21户77人签订“优势产业+基地+贫困户”订单收购模式的产业帮扶协议,搬迁户年增收达2100元/亩。耀泓农业流转土地5000亩,发展南瓜等蔬菜产业,30多户贫困户参加小额信贷入股分红,每户年分红增收达2400元以上。二是发展扶贫车间带动就近就业。全县积极开展“引老乡,回家乡,建家乡”活动,每个乡镇发展1个以上扶贫车间,搬迁对象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井头镇康泰梳篦加工就业扶贫车间,建在安置点附近,安排4个搬迁对象在车间务工,人均月增加劳务收入达3000元;演陂镇陇头村的竹木加工扶贫车间,安排易地搬迁4户就业,人均月增加劳务收入2500元。三是依托光伏项目实现扶贫全覆盖。县扶贫开发公司在西渡镇王陂塘水库新建一座10.6兆瓦的光伏发电站,总投资750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结余资金入股4731万元,县财政补贴投入2769万元,全县易地搬迁对象7885人每人每年分红不低于500元,确保20年收益不变,让搬迁对象有稳定收益。同时保障了搬迁对象中349户893人无劳动能力和兜底贫困户每年有稳定的资产收益收入。

◎祁阳县搬迁群众加入黄花菜生产基地建设

3.武冈市:用两个“围绕”保证“能致富”

武冈市的“后半篇文章”的主调是两个“围绕”。

围绕“能脱贫”,建车间、保就业。一是建设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制定出台《武冈市关于加快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实施方案》,对符合按政策要求的扶贫车间,给予场地、物流、就业、创业、一次性岗位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补贴,并提供贷款担保、优惠利率等方面的金融扶持。在17个集中安置点及其周边村建成扶贫车间100多家,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开发各类就业岗位5670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1108人,人均增收1.8万元。二是开展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和劳务输出就业。2019年举办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班9期,培训贫困劳动力7464人次,其中直接与扶贫车间建设挂钩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285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培训后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5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培训后创办了实体;为易地扶贫搬迁户11人提供110万无息创业担保贷款。通过春风行动招聘会、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吸引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510余人次参加招聘,达成就业意向180人次,79名扶贫搬迁户实现就业。与邵阳、浏阳、湘潭、望城、惠州等城市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向省内外输送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731名。经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和劳务经纪人介绍,易地扶贫搬迁户83人外出转移就业。

围绕“稳增收”,抓产业、建实体。“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武冈市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创品牌、建基地、搞加工,实现“个个安置点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措施”目标。一是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以百威英博(武冈)啤酒、云峰海螺水泥上海瑄斌科技、帝立德等领军扛旗企业为依托,以乡乡嘴、金福元等传统食品加工企业为主阵地,为有意愿就业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0个。如乡乡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57人,8家省、邵阳市和武冈市级就业扶贫基地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128人。二是发展重点和特色产业带动。一方面,引导搬迁对象加入重点产业发展,实行“重点产业+贫困户”模式,让搬迁户既享受扶贫产业分红,又可参加种养增收。突出发展蔬菜、药材、铜鹅、生猪养殖产业,积极引导乡镇集中安置点培育种养基地,如,在湾头桥镇安置点建成 200亩蔬菜基地,在水浸坪安置点附近建成 350亩吴茱萸药材基地。另一方面,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发展“一村一产业”和特色产业。全市培育扶贫龙头企业101个,覆盖100个村,带动贫困户1478户3178人,实现贫困户增收2518万元;建成524个产业基地,其中中药材、油茶、黄金葛、脐橙等特色农林产业基地6.38万亩,土鸡万羽养殖场18个、铜鹅示范场7个、黔邵花猪万头养殖示范基地3个、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9个、大型标准化制种基地9个,吸纳216名搬迁对象就业。三是做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武冈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26个,涵盖全市粮食、脐橙、药材、铜鹅、生猪、牛羊、卤菜生产和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服务等领域,成为助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主要平台。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态农庄等实体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2700余人。(www.daowen.com)

4.辰溪县:预案在先,搬后有“门”

辰溪在制定搬迁方案之初,就出台了后续帮扶政策,在产业帮扶上重点抓好省重点扶贫产业项目、县骨干扶贫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并帮助搬迁户自主发展产业,基本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覆盖。该县还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1个,2019年规划实施总投资达11.9亿元的后续产业项目23个,着力发展稻花鱼、油茶、大棚蔬菜等特色种养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引导搬迁户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形式加入,多措并举帮助搬迁群众增加收入。截至2019年底,辰溪累计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惠及搬迁群众2292户8022人,户均增收3000元。大水田乡土桥村贫困户柴泽明一家过去挤在一间只有20平方米的破旧木房里,这里地处偏远,生产、生活都不方便。2017年,县里将他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分散安置计划,科学选址在马路边,并帮他量身制订了产业发展计划,发展养鹅产业。辰溪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精准施策、“一户一策”,帮助搬迁群众就业。辰溪县委副书记、县长谢建军说,该县在加大劳务输出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在辰溪工业集中区、生态产业园就近就业,积极鼓励企业在安置点办扶贫车间,大力开辟政府公益性岗位,基本实现了“搬迁一户、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的。

5.桑植县:“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

桑植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同步抓好产业扶持、就业帮扶、后续管理等工作。在每个搬迁安置点至少建设一处产业基地或一个扶贫车间,结合资源优势,发展茶叶加工、粽叶筛选、藤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至2019年底,共建设产业基地298个、扶贫工厂(车间)45个,实现安置点产业发展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桑植县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为1421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4.4%。通过实地走访、查看,全县共认定划分符合易地扶贫搬迁区域1686个,涉及23个乡镇252个村1493个组。

◎2019年12月19日,国务院扶贫办首席评估专家汪三贵教授在龙山县惹巴妹扶贫车间考察

◎2020年4月30日,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的城步羴牧牧业有限公司全自动化羊奶粉生产车间,工人在包装产品。近年,该公司通过就业扶贫、种业扶贫、奶山羊托管饲养扶贫等方式,带动全县1232户4267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6.新晃侗族自治县:依托地理标志产品——新晃黄牛兴产业

新晃黄牛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新晃就通过“合作社+基地+搬迁户”的模式,以受益分红和合作社务工等方式来带动搬迁户增收脱贫。禾库集中安置区共安置4个乡镇的高寒山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32户4784人。安置区规划设计中融合湘西苗族文化、建筑等特有元素,民族特色突出。配套建设1.7万平方米易地扶贫产业园,引进同康服饰、同康电子、校厂一体技能培训、惹巴妹手工织品等企业,开办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4个,提供就业岗位1100余个。

7.常宁市:石林为龙头的特色休闲游

常宁市西岭镇巧借易地搬迁的机遇,搞起了以石林为龙头的特色休闲游,在石头山上发展茶油经济,种植无渣生姜,96个搬迁户2019年底全部实现脱贫。祁阳县55岁的易地搬迁户刘国发,通过扶贫贷款规模养殖藏香猪,现已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鹤城区花果园集中安置点将规划建设的近2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和门面,免费租给搬迁户“练摊”来练胆,练就闯荡市场和脱贫的信心,实现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

8.鲜花开满安置地

平江县洪家塅安置区依托职校培训,搬迁过来的2800名健康劳动力,三分之一到县城从事服务业,三分之一实现园区就业,三分之一劳务输出,基本实现家家有稳定收入来源。吉首市经开区集中安置点,园区企业为629户搬迁户中的370户安排了就业岗位。

宁远县全县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181户17493人。创新实行“四引四促”后续帮扶工作,即“就业引领促增收、产业引领促发展、乡风引领促文明、党建引领促强基”。全县创建就业扶贫车间120个,解决就地就近就业2000余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27个集中安置点中19个成立党支部,8个安置点因无成立党支部的条件,委托就近村党支部管理。

在永顺县芙蓉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湘西北旅游集散地——芙蓉镇中心。安置区占地226亩,安置易地搬迁对象1567户5865人。安置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新建了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县民族中学医疗教育保障设施。安置区后续帮扶措施精准:一是实现稳定就业,其中引导外出务工1455人、园区就业102人、周边景区就业131人、自主创业173人,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134人。二是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实施猕猴桃柑橘银饰加工等产业项目,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其中湘西老爹易地扶贫搬迁芙蓉镇千亩猕猴桃产业园项目通过入股分红方式,从2018年起连续分红15年,可累计为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户分红200万元。

◎ 搬迁户做传统油纸伞制作加工

石门县三圣乡探路小镇模式,组织易地搬迁贫困户组建了巴马香猪、红心猕猴桃、苗木、高山蔬菜4大专业合作社,发展起生态循环农业。

一个个经验,如同一簇簇鲜花,使近70万搬迁农民截断了过去的旧根,将充满希望的新根在搬迁地深深扎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