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的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腊尔山、吕洞山、龙永界、红土壤四大贫困片区,少数民族占比高达98%以上,共涉及全州8县(市)、75个乡镇、961个行政村。为此,全州聚焦这四大贫困片区内更特殊区域的特殊人群,把实施易地搬迁作为贫困群众脱贫的治本之策,做到“应搬尽搬”。根据自治州的实际,以“四个结合”为原则,科学地规划搬迁选址。全州以是否有利于改善生活、是否有利于稳定增收、是否有利于全面发展作为推动实施“十三五”易地搬迁的工作标准,安置点选址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扶贫产业发展相结合,紧靠交通较为便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后续扶持发展具有条件的城区、镇区、工业园区、乡村旅游区,分别安置搬迁人口1.46万人、3.62万人、1.34万人、1.68万人。严守政策标准,保障基本需求。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相结合,严守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住房面积建设标准,依照传统建筑风格,结合搬迁家庭人口,合理设计户型,配齐厨房、卫生间等功能室,进行简易装修;合理制定差异化补助标准,限定搬迁户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30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防止举债搬迁,增加脱贫难度。他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让农民变市民。吉首市将近70%的搬迁户安置在城区或附近,既实现了搬迁群众进城愿望,也促进了小城市扩容、新区开发、城镇化率提升。
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让搬迁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搬迁农户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在工业园区企业就近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与旅游发展结合,让搬迁安置房变成“民俗游”客栈。该市将坪朗等集中安置点建在风景区附近,建筑均采用极具民族特色和风情的风格,让安置区也成了一道亮丽风景。(www.daowen.com)
分散安置与适当“小集中”结合,建立乡镇建房理事会和农户协商机制。该市按照乡村规划,进行“组团拼盘”式的“小集中”安置,避免了原址或简单就近建房。搬迁建设过程中,由市搬迁主管部门聘请专业监理、甲方现场代表会同建房理事会成员全程监督,保障了工程质量安全,控制了建房面积,也加快了建设进度。
在吉首市,市里引导搬迁对象向交通条件好、经济状况优、发展潜力大、就业机会多、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区、工业园区和中心镇(区)转移。通过“四个结合”,科学规划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选址和安置方式。吉首市易地扶贫搬迁1966户7900人中,有71%的搬迁人口被安置在城区和百里、经开区两大工业园区内。
吉首经开区易地扶贫搬迁点位于吉首市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项目占地面积185亩,安置来自丹青、太平等7个乡(镇)48个边远贫困村寨的易地扶贫搬迁户624户1983人,入住率100%。搬迁户入住后,吉首市致力将安置区建设成设施完善、功能合理、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新社区,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凝聚42名搬迁户党员,建设“五化”党支部。小区绿化、亮化、美化,基础设施全面“五通”。配套医务室、便民超市、环卫设施、文化健身场所和就业服务中心。实现小区管理“网格化”,群众出行公交化、就医就学就业市民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