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为经济学借鉴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它认为人们在实际的决策行为中,其选择偏好并不满足“理性人”假设,而是存在着诸多“非理性”的局限。因此,行为经济学引入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正,将复杂的非理性人类行为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形成了前景理论、含糊决策等主要思想。
1890年问世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杰出代表。整个20世纪,经济学家或者说理论经济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完善这个建立在“理性”范式上的逻辑体系(Rustichini,2005)。当代的决策理论迄今为止,仍然依赖于那种对人类行为建模的“as if”假设模型(叶航、汪丁丁、贾拥民,2007)。但由于人的思维模式不可能完全符合数理逻辑的演绎方法,用规范性理论来解释决策行为会出现许多行为悖论,如著名的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和埃尔斯伯格悖论(Ellsberg Paradox)。行为经济学借鉴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它认为人们在实际的决策行为中,其选择偏好并不满足“理性人”假设,而是存在着诸多“非理性”的局限(汪蕾、林志萍、马庆国,2009)。因此,行为经济学引入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正,将复杂的非理性人类行为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形成了前景理论、含糊决策等主要思想。
前景理论认为在决策时,人们通常不是从总财富的角度,而是从收益和损失的角度考虑问题。与期望效用理论相比,它存在以下差异:第一,个体在收益和损失情境中,对风险的偏好是不同的;第二,价值的载体是财富或福利的变化而不是其最终状态,并且这种变化根据对参考点的偏离程度来定义,决策行为随着参考点的变化而变化;第三,前景理论认为偏好是“决策权重”的一个函数,这些权重并不总与概率相对应,它常常会强调小概率事件而忽视一般或大概率事件,这被称为“非线性的概率权重”(Kahneman、Tversky,1979)。(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脑与管理决策:情绪、社会距离和损失厌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