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诸葛亮:完美并非常态

诸葛亮:完美并非常态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被后人称为“中国历代贤相中第一奇人”。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足智多谋,他的鞠躬尽瘁,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典型”。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聪明绝顶的人也会有失误的时候。无奈之余,诸葛亮只得运用“下三滥”的手段,派人把一套“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连同一封措词极度羞辱的书信送到司马懿面前。“人无完人”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贯彻这个道理,却需要一个开阔的心胸。

诸葛亮:完美并非常态

诸葛亮被后人称为“中国历代贤相中第一奇人”。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足智多谋,他的鞠躬尽瘁,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典型”。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聪明绝顶的人也会有失误的时候。即使像粗鲁野蛮的张飞、懦弱无能的刘琦,都能让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上当中计,更不用说遇到深谋远虑的司马懿了。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北伐中遇到的最强硬、最顽固的对手就是司马懿了。诸葛亮为了拿掉司马懿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诱惑司马懿出兵对打。但是精明的司马懿却“吃一堑,长一智”,甘心“忍辱负重”,不管你诸葛亮再怎么羞辱、挑战,我就是坚决不和你交手。软硬都不吃,司马懿铁了心的坚守不出,诸葛亮即使谋略再深,计策再高,也着实没有办法。无奈之余,诸葛亮只得运用“下三滥”的手段,派人把一套“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连同一封措词极度羞辱的书信送到司马懿面前。

司马懿看了女人衣服和书信后,“心中大怒”,这可是对一名将军莫大的嘲笑,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司马懿转念一想,马上看透了诸葛亮的用意在于让自己出战。于是装着很高兴的接受了诸葛亮的“礼物”,并重赏了使者。使者起初看到司马懿生气的样子,还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呢,想不到司马懿不但不杀他,反而对自己高标准的接待,未免心花怒放。精明的司马懿揣摩透了使者的心理,于是不失时机、将计就计地向使者打听蜀军军情,问:“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听完使者的话,转而对左右的其他将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然后将使者打发回去。(www.daowen.com)

使者回到五丈原,见了诸葛亮,禀报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也绝不提起军旅之事,只是向我询问丞相寝食方面的情况。我回答司马懿说,您夙兴夜寐、日夜操劳,但是每天吃的却很少。司马懿说,‘吃的这么少,又如此操劳,身体肯定不好,这样下去是不可能长久的’。”听完使者的禀报,孔明仰天长叹:“司马懿是真正摸透我的底细了啊!”本来想用计谋引诱司马懿出兵,不料司马懿不但没中计,反而获得了自己身体状况不好不能长久的最高军事机密,这一机密的泄漏,无论是对诸葛亮本人而言,还是对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而言,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此刻,心理脆弱、心力交瘁的诸葛亮只能仰天长叹,并由此而变得“神思不宁”,以至于旧病复发,最后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羽扇纶巾”的人生巅峰、历史上“大团圆”之类的美满结局,读几遍未免感到乏味。但英雄落魄、豪杰失意的无穷惆怅,却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即使再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聪明绝顶的人都有可能中敌人的计谋,也有可能失误、犯错,更不要说作为平常之人的领导了。倘若把现实想象得过于单纯而美好,稍遇挫折就易于一蹶不振;倘若把自己崇拜的偶像或领导、上司想象成“完人”,一旦发现他(或她)的瑕疵就会备感失落,甚至求全责备。“人无完人”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贯彻这个道理,却需要一个开阔的心胸。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做下属的才能正确面对领导的缺点和不足,在不完善中追求完善,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把握现实中创造未来,在对缺憾的超越中拥抱新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