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舒适到进攻:组织激情圈的秘密

从舒适到进攻:组织激情圈的秘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处于激情圈的组织有充沛而积极的情感,员工能在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愉悦、自豪和满足感。员工的激情和兴奋意味着注意力直接指向组织的关注点。相对而言,处于舒适圈和顺从圈的组织,员工们对公司的关注程度,对组织的情感以及工作积极性都明显偏低;而处于进攻圈和激情圈的组织,员工则对公司状况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而且他们能在工作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处于激情圈的组织有充沛而积极的情感,员工能在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愉悦、自豪和满足感。员工的激情和兴奋意味着注意力直接指向组织的关注点。法国卡地亚集团(Cartier SA)的传奇总裁阿兰·多米尼克·培朗(Alain Dominique Perrin),在他执掌公司的20年时间里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而且他将这种热情传递给了公司的每一位员工。于是,在这种组织激情的推动下,卡地亚的年利润额由5000万美元暴增至12亿美元,逐渐与劳力士、夏奈儿和克里斯迪奥等奢侈品牌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卡地亚品牌的创造力

相对而言,处于舒适圈和顺从圈的组织,员工们对公司的关注程度,对组织的情感以及工作积极性都明显偏低;而处于进攻圈和激情圈的组织,员工则对公司状况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而且他们能在工作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高动力的组织中,员工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工作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会促使员工以更高的生产效率投入到工作中,不断提醒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各种信息和资源,他们甚至能为了集体利益而舍弃或牺牲掉个人利益;而在低动力的组织中,员工对标准化和制度化管理已经习以为常,他们会在工作中尽量避免意外和风险的发生。而对于高动力的组织来说,意外和风险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组织动力如果得不到恰当的管理,就很可能会退化成三种病态:

◎加速陷阱

所谓“加速陷阱”,是指组织领导者为了推动组织的发展而采取一些铁血政策和措施,然而这些政策和措施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组织所能承受的极限,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不但没有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反而加速了组织的能量消耗。倘若组织没有投入时间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重新的话,组织就有可能陷入恶化状态。

以ABB公司为例,在1988-1995年的七年时间里,ABB首席执行官珀西·巴尼维克(Percy Bamevik)推动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和重组。尽管成本被压缩了,以并购的方式重新进入市场,ABB的年销售利润由最初的178亿美元增至362亿美元。然而,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是ABB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张与日俱增。比如,无数媒体和管理研究学者都发现,ABB公司的管理层权力纷争不断,内部冲突分化十分严重。这就意味着,ABB在管理体制上的健康安全指数明显降低,公司内部的恶性竞争导致组织动力衰退。

1998年,新任CEO约兰·林达尔(Goran Lindahl)上台以后,对不堪重负的ABB公司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大力调整组织内部结构。直到2002年,ABB公司才逐渐从“加速陷阱”中摆脱出来。

因此,领导者切忌急功近利,必须要抵制盲目追求短期效应的诱惑。组织动力,首先是一种能力,亦或者说是一种积极发展的潜力;其次,领导者必须要根据组织定位和状态来恰当地运用这一能力。要想成功地管理好组织动力,领导者就必须要注意把握组织的发展节奏。

◎惯性陷阱

当陷入这一陷阱后,组织的资源配置能力就会弱化,在长时期透支较高或较低的绩效后,组织就会面临较大的损失。如果组织在稳定的商业环境中不断取得成功,领导者就会认为他们正在运用着最完美的商业模式。如果市场环境发展平稳,现行的组织战略、结构和价值体系都会对业绩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www.daowen.com)

然而,市场环境必然是处于动荡状态的,尤其是进入21世纪,商业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既有的组织运作模式就会逐渐成为组织发展障碍。于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组织已经没有能力去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僵化的传统模式了。同样的道理,长期透支了组织动力,组织也会失去弹性。

处于舒适圈的耆卫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没有上市前,耆卫公司就一直处于惯性陷阱中,随着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耆卫公司新的领导层开始意识到,必须要将员工从安逸和满足的状态中唤醒,于是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使耆卫公司最终摆脱了这一惯性。

◎腐蚀陷阱

当组织在面临外部威胁和内部冲突的双重危机时,就表明它已经陷入了腐蚀陷阱中。一般情况下,当组织面临来自企业外部的威胁时,内部成员通常会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外界带来的挑战。然而,如果组织内部冲突和纷争不断,那么它怎么可能有效地抵御外部的侵袭呢?此外,腐蚀陷阱会也会使每位组织成员产生消极心理,而且这种消极情感会“螺旋式地上升”,最终失去控制。

2002年,欧洲一家大型企业就曾因腐蚀陷阱而爆发危机。公司高层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危机管理机制,为了使这一管理机制得到更多员工的认同和接受,领导层给他们提供了3%的涨薪幅度。然而,公司高层的涨薪幅度却高达14%,当员工发现这一情况后,瞬间产生出一种被出卖的感觉,由此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罢工潮,引发了公司创立以来最为紧张的劳资冲突。最终,高管们在强大的内部压力下被迫离职。

1990年至1993年,保罗·莱格(Paul Lego)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担任首席执行官。在任期间,保罗·莱格刚愎自用的性格和任人唯亲的工作风格,导致组织内部信任严重缺失,员工们对他产生了极度的不信任,整个公司管理层也陷入了内部各派系权力争斗的泥潭中,对外部竞争者的发展动向,他们早已无暇顾及。显而易见,这种由内部引发的恶性竞争,给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注释】

[1]舒曼特拉·高沙尔,伦敦商学院策略和国际管理学教授。

[2]苏克松,世界轴承工业巨子——瑞典SKF公司总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