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瓜州县精准扶贫战略探索与思考

瓜州县精准扶贫战略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瓜州县委党校李树军2015年6月9日至10日,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甘肃省委、省政府又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17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形成了“1+17”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一是摸底调查关。

瓜州县精准扶贫战略探索与思考

中共瓜州县委党校 李树军

2015年6月9日至10日,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甘肃省委、省政府又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17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形成了“1+17”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意见》提出,力争到2017年底,甘肃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群众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所有贫困县(市、区)实现脱贫并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对于全省新能源产业的重点区域,也是全省十七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的瓜州县来讲,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一、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成效

近年来,瓜州县紧盯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全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贫困规模逐年缩小。通过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双联行动的深入推进,全县贫困人口从2009年的7.04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3.69万人,累计减少3.35万人,移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727元增加到2014年的5388元。二是贫困面貌逐渐改观。从2011年到2014年,共落实专项及行业帮扶资金5.4亿元,先后实施危房改造、农田水利、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129项,改造危旧房10176户,新修渠道410公里,铺筑乡村道路361公里,全县移民乡村实现了学校、乡邮政所、卫生院、畜牧站、农家书屋全覆盖。三是扶贫机制逐步健全。不断健全完善精准扶贫的激励、惩戒约束和考核评估验收三大机制,以增加贫困人口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四个轮子为驱动,落实好扶贫对象、目标、内容、措施、考评、保障“六个精准”,推动全县扶贫工作实现由粗放到集约、由“漫灌”到“滴灌”的实质性转变。四是双联作用不断发挥。仅2015年上半年,162个参联单位3220名领导干部拟定帮办落实项目实事450余件,累计帮扶资金及物资达1.35亿元,目前已落实帮办项目实事160件,帮扶资金及物资4063万元,帮助协调各类产业和支农惠农担保贷款14亿元。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贫困人口难以识别,底数不清。客观上,由于统计项目较多、计算繁琐,难以逐户核算收入,且衡量贫困的尺度具有相对性,在识别扶贫对象时难免出现偏差;主观上,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确定多由村干部决定,村民没有太多话语权,“关系户”“人情户”依然存在,因为对象识别的模糊性,导致扶贫开发工作指向受到影响,降低了扶贫实效。

2.整体扶贫忽略个体,差距拉大。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虽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扶贫对象个体扶持不够,弱化了对绝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扶贫开发项目多为修路、建桥、打井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工程,与绝对贫困户相比,相对富裕的农户有更多机会利用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家庭经济,导致农户个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有悖于整村推进、共同富裕的扶贫宗旨。

3.贫困主体参与较少,趋于旁观。虽然县委、县政府近几年积极探索实施参与式扶贫模式,但具体操作过程中,扶贫工作仍较多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政府行为,扶贫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多由政府部门负责,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在内的受益群体只有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缺乏选择余地,主观能动性因素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以致扶贫项目的企划与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相脱节,造成了扶贫资源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与我无关”的冷漠心态。

4.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制约明显。目前全县仍有4503户移民危房亟须改造,占移民总户数的24.8%;移民乡镇低产田面积达15.6万亩,占移民区耕地总数的54.5%,有10.9万亩耕地没有实现林网化,农田灌溉支、斗渠衬砌率不足30%。同时,随着移民项目的陆续实施,垦荒及配套设施占地致使瓜州县林草植被、湿地面积大幅减少退化,加之移民群众无钱购买燃料,乱砍乱挖天然植被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本就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越穷越挖,越挖越穷”现象突出。

5.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构单一。部分种植品种与市场需求不一致,精深加工短缺、产品包装滞后、缺乏产地标识等原因大量存在,导致品牌缺乏市场认知,受此影响,主导产业短期内还无法成为移民群众主要收入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风险承受能力有限,没有真正起到带动经营示范的作用,加之基础设施条件薄弱、自然环境较差,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培育缺乏资金及项目支持,农业生产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www.daowen.com)

6.双联体制有待改进,成效不足。个别帮联单位、个人对“双联”行动意义认识不足,被动应付、消极对待,工作不够积极;对双联行动的主要任务理解不够全面,把双联行动“六项任务”仍简单理解为扶贫济困,满足于单纯地给钱、给物、给项目;对双联行动宣传不够,群众认识不到位,片面理解为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下农村就是为了提供钱和物,导致帮扶户对双联行动期望值过高,主动性不高;帮联单位的帮联力量、帮扶重点和帮扶项目与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发展弱项和实际需求不匹配,加之帮联单位往往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合作,导致重复帮联现象。

二、关于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围绕中心,精准管理,瞄准扶贫方向

必须在扶贫对象的精准选择及管理上狠下功夫,才能避免方向偏差、用力错位的问题产生。落实对象识别“精准化”。贫困人口识别应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区)扶贫部门复核”的程序,着重把好“三道关”。一是摸底调查关。由乡(镇)政府牵头,村委具体负责,通过户户见面、调查问卷和座谈交流等方式,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初步掌握每家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支出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摸清贫困家庭的真实底子。二是比选公示关。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村民住房、教育健康、外出务工等情况,由村民小组召开村民会进行比选,再由村支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票决后,张榜公示;如无异议,由乡(镇)政府审核确定帮扶对象并再次进行公示,最后报县(区)扶贫部门复审确认。三是建档立卡关。对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要按照户主姓名、家庭住址、人口数、年龄结构、贫困成因、脱贫需求、收入现状与来源等内容和指标,建立科学规划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县乡有电子档案。

(二)树立特色,精准扶持,做好顶层设计

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政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对移民扶贫工作布局进行统一规划,保证总体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实行政策扶持“差异化”。更加重视贫困地区的“硬件”开发,在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向移民乡镇继续倾斜,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双轮驱动”,不断加大生产生活要素改造扶持力度,将移民区土壤改良、农田水利设施改造、住房维修改造、环境整治等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优先予以解决。适度降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比例,同时赋予贫困地区一定的自主调整项目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实施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施项目培育“产业化”。农产品生产种植企业和农户要把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畜产品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切入口,逐步形成以特色种植业、设施养殖业、优质林果业和劳务经济为主的专业化布局体系,采取科技培训、政策扶持、信贷支持、各级帮扶等形式,引导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对接龙头企业,推进“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扶贫帮困模式,积极发展枸杞甘草蔬菜、瓜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形成鲜明的瓜州县域特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发挥最大优势

要切实改变扶贫工作只是扶贫、双联等部门专职业务的观点,牢固树立“党建+群建”的“大扶贫”格局。实现扶贫体系“社会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整体思路,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的杠杆作用,带动并最终撬动各种人、财、物资源服务困难群众。要跳出扶贫来抓扶贫工作,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推进移民增收的一大产业来抓,特别是教育、社保、农牧、共青团、妇联等单位部门要和扶贫部门紧密协调配合,狠抓“两后生”培训、劳务输出等工作,切实做到“增大分子,缩小分母”的要求,实现“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的目标。要立足劳动者自身兴趣特长,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狠抓劳务输转质量提升,适时拓展职业教育范畴,转变一味注重义务教育分流生源的培养教育,采取职业教育进校区、进工厂,农业实用技术进基地、进园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和项目定向培训。探索实行培训基地前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在乡镇设立培训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适时拓展将餐饮服务、民俗手工制作、机械驾驶等内容纳入职业教育课程,鼓励学员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辅之以群团组织、金融机构创业贷款政策支持,并在税收、证件审批办理等环节给予倾斜照顾,最终形成有技能、有资金、有政策的自主创业之路,实现培训与就业、创业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金融扶贫“便捷化”。

(四)巩固成效,精准评价,形成长效机制

有效落实奖优罚劣利益导向机制,以工作的实绩和农民增收的幅度评价干部、考核干部。完善成效考核“指标化”。杜绝缺乏客观数据、采取主观臆断的考核方式,建立精准扶贫激励约束机制。把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降低贫困发生率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对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和已经制定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驻村工作成效和结对帮扶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落实经验推广“经常化”。组织实施精准扶贫试点示范工程,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先进典型经验,多措并举确保“短板”增强取得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