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掖绿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思考

张掖绿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张掖市坚持生态特色,构筑生态屏障,发展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形成了一产稳固、二产创新、三产扩容的“三二一”增长型发展格局,开启了河西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近年来,张掖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

张掖绿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思考

中共山丹县委党校 裴 涛

绿洲丝绸之路的支点,绿洲的兴衰决定着丝绸之路的兴衰。把握绿洲特点、了解绿洲规模和承载力是今天我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关键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的祁连山黑河是维系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张掖市坚持生态特色,构筑生态屏障,发展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形成了一产稳固、二产创新、三产扩容的“三二一”增长型发展格局,开启了河西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一、张掖绿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现状

(一)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张掖市建立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力组织实施祁连山天然林保护、封山(滩)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重点公益林管护等工程,强化林地、草地、湿地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截至2014年,累计完成封山封滩禁牧2246万亩,人工造林6.5万亩,天保工程封山育林24.65万亩,培育各类苗木1.2亿余株,草场补播改良508万亩,全市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01.6万公顷。

(二)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强势推进

张掖市先后组织实施了“甘肃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建设”“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等项目,湿地水域面积达21万公顷;强势推进滨河生态新区、高台黑河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区、临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等湿地保护工程,建成重点湿地保护点9个,恢复湿地11.5万亩,封滩育草9000亩、疏浚水系20多条37.6公里、退耕还湿地3600亩,建立起我国离城市最近的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建成20平方公里的滨河生态新区;建成“国内一流、西北第一”的集展示、宣教、科普、研究于一体的湿地生态博物馆

(三)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截至2014年,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14.48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118.46亩、中央财政补贴造林11.95万亩、森林抚育3.1万亩;建成绿色通道1056公里,新建及更新恢复农田林网9万亩。纳入国家森林生态补偿范围的非天保区重点公益林面积达328.3万亩。依托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治理荒漠化土地416万亩。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义务植树4000多万株。全市森林总面积达820.0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4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3.04%。强势推进城乡生态景观绿化,全力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城市,城市绿化率41.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23平方米,村镇驻地绿化率28%。

(四)生态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张掖市以生态定位城市,坚持湿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把处于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实验区和缓冲区的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建成宜居宜游戈壁水乡城市,把延伸区的山丹、民乐、肃南三县打造成个性鲜明的高原生态特色城市,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西部干旱地区城市的概念和传统印象。甘肃园林城市、甘肃湿地保护先进单位、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市、全国国土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相继命名,生态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五)生态经济初见成效

1.现代农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张掖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玉米制种、肉牛马铃薯、红提葡萄和高原夏菜等优势产业特色进一步凸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成为全国五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有六个县区分别进入全国产粮大县和全省肉牛、肉羊产业大县行列,国家重要商品粮、瓜果蔬菜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地位更加凸显。

2.低碳循环工业加快转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水电、风电、光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钨钼开发、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建成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3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1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户,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3户。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

3.以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等金张掖旅游形象初步树立,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9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6.7%。

(六)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自2000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来,张掖市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发展高效节水面积67万亩,常规节水面积250万亩,农业用水比例由87.7%降低到80.2%。干、支、斗三级渠系水利用率由2000年的59%提高到64%,200多个企业、学校、社区开展了城市节水创建活动,全市单方水GDP产出由2.8元提高到12元,以水权为中心的节水型社会初步建立,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示范市。

二、张掖绿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张掖绿洲生态系统脆弱敏感,生态安全阈值小,建设绿洲生态经济示范区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自然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任重道远

目前,全市沙化土地面积达990.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6%,土地荒漠化仍然严重。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5%,生态实际用水量仅为需水量的20.2%,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不高。此外,自2000年黑河连续向下游分水,使中游缺水严重,同时,因工业废水排放、城市引排水系统布局不合理、湿地水源补给不足等原因,湿地生态功能和效益逐渐下降。近年来,张掖农田林网农林矛盾也日趋突出,防护效益整体下降,林带更新迫在眉睫

(二)经济区整体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www.daowen.com)

张掖是传统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除玉米制种外,其他农产品品种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经济附加值小。张掖工业基础薄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风电、太阳能、煤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产业刚刚起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不稳固。以旅游文化为主的服务业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三)地方财力有限,融资渠道单一,加快生态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不足

张掖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地方财力弱。目前,生态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源上级转移支付和市县(区)有限的财政资金,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生态保护投入机制,与生态环保和繁重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任务极不适应。

(四)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一是生态补偿投入少。二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偿水平较低。三是生态保护的机会成本得不到补偿。张掖因黑河分水、防风固沙为周边及下游地区带来的生态改善而形成的效益,不能得到补偿。

(五)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不强

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时,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现象仍然存在;少数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常将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向社会转嫁。此外,全社会尚未形成强烈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公众参与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方式和方法还不多。

三、强势推进张掖绿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牢牢把握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把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通过建设“大景区、大互市、大博物馆、大运动场”,全力打造丝绸之路城市发展示范区、绿洲生态经济示范区,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丝路明珠金张掖”。为此,当前需要采取六条途径:

(一)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部优化绿洲生态城市”的生态建设战略,着力构筑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黑河湿地、绿洲农田、城市森林和防风固沙五大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二)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科学统筹城乡建设

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来,围绕“山—水—林—城—人”生态人文特色,打造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国家湿地公园、滨河新区、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和国家沙漠体育公园5个新型功能区集成的“1+5”生态城市圈;建设特色城市;打造以城乡统筹为纽带的田园城镇群,加快实施“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名村名镇,推广“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生态产业体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定发展生态经济不动摇。一是打造绿色品牌,发展生态农业。二是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三是培育壮大旅游文化产业。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旅游、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多业态第三产业,加快物流园区和农贸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

(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营造生态文明城市新风尚

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做好现有生态环境制度规范的废改立工作,以“最严格”的制度机制促进社会整体生态文明程度的提升。建设集历史文化名城、节水型城市和生态型城市于一体的丝路特色城市。

(五)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绿洲可持续发展之路

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完善祁连山、黑河流域生态补偿试验区补偿机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扩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落实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鼓励黑河流域上下游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水资源保护协作、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提高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六)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用水结构和生产方式转变。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建立水权交易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培育和强化公众节水意识,宣传节水先进典型,普及节水与水污染防治知识。深入开展节水型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创建活动,开展水与生命、水与环境、水与发展为主题的节水实践活动。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做到基层有责任、目标有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