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文化遗址的价值特征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文化遗址的价值特征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平凉市委党校强进前甘肃享有“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美誉。综观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文化遗址,融合中西文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文化遗址的价值特征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 强进前

甘肃享有“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美誉。人们常说的“丝绸之路”在汉武帝以前就客观地存在着,而作为政府行为却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此道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而享誉天下,故称“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在不断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丝路文化,而留在这条古道上的众多文化遗址,依然彰显着它的当代价值。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的文化塑造

丝绸之路甘肃段地处农业、牧业、绿洲文明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带,其文化遗址既有整个丝路文化的整体特征,又体现出不同地域文明交流、融合的多元性。正如李并成所说:“甘肃位居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是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区。”因此,与丝绸之路其他各段相比,甘肃段在文化上呈现出四大特征:一是佛教石窟、寺院规模巨大、保存丰富、时代序列完整、艺术成就卓著,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窟、艺术走廊。二是沿线的保障设施,如驿站、关隘遗址和城堡聚落遗址非常丰富而且保存完好。三是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丰富,是活的文化标本

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文化之路,不是简单的货物贸易、文化传播通道,而是在选择、吸收诸多文化的基础上,与本地文化逐渐融合的塑造过程。灿烂辉煌的丝路文化几乎波及或影响了甘肃从东到西的每一个区域,甘肃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文化是其重要资源支撑。正如张崇琛所说,将“丝绸之路”由单纯的商贸通道发展为经济带,这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创举。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的基础,又是对文化的共同认知。因此,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也应注意文化带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战略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战略的一大重要构想,也是古丝绸之路对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启示。习总书记指出:“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旨是创新合作模式,形成区域大合作。要以更宽的胸襟、更广的视野拓展区域合作,共创新的辉煌。具体方式是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对丝绸之路沿线每一国家或地区而言,实现这“五通”的条件和因素是否已经具备暂且不论,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力争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有利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经贸文化交流,密切甘肃与周边省份及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关系,使甘肃经济发展拥有更广大的市场和更加丰富的资源。

第二,有利于加强省内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紧紧围绕这一“带”的共同发展机遇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彰显地方特色,实现地方经济转型跨越。

第三,有利于全面挖掘甘肃各地文化资源,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依托,加大对甘肃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开发,使文化旅游产业走向更高水平。

第四,有利于加强西北地区各民族间的团结与交流,对繁荣民族文化、和谐民族关系、弘扬民族特色、缩小地方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政策叠加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是拓展甘肃经济发展空间,让甘肃参与到中亚、西亚乃至全球贸易中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www.daowen.com)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不仅有人类史前文化遗址7000余处,也有灿烂辉煌的丝路文化。这些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文化遗址,不仅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和永恒价值,也备受世界普遍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经过长期考察,与沿线各国相协调,决定将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遗产。2011年12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我国原有申遗备选点进行了评估和论证,确定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等5处遗产点入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敦煌莫高窟遗址、北石窟寺和南石窟寺遗址不论是对古丝绸之路上的甘肃,还是对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遍布甘肃各地的文化遗址,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历史时期,加强对这些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合理开发意义重大。正如张颖岚所说:“中国的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物质载体和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大遗址,不仅将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大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优化美化的良性互动,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文化遗址的价值特征

华夏文明一向注重兼容并蓄,广泛汲取外来文明的营养,这是其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甘肃境内文化形态过渡性特征突出,大大丰富了华夏文明的表现形式。综观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文化遗址,融合中西文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其一,甘肃是佛教文化中原化的早期摇篮。佛教石窟艺术源于印度,经过中亚进入新疆,再经过甘肃传入内地。在新疆,石窟艺术中的犍陀罗风格很明显。但在甘肃,中原文化的因素明显增多,出现儒释道三教融合并存的现象。十六国时,众多的西域高僧来到河西传教,凉州、敦煌等地成了我国佛经翻译的中心。河西走廊的“凉州石窟”是中国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石窟,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建造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甘肃境内,佛教艺术的中原化进程初步完成。

其二,甘肃是西亚牧业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的融合过渡带。考古证明,西亚是世界牧羊牛羊的起源地,后来逐渐传入东亚。我国在商朝时养羊业较为发达,这从现存的著名青铜器“四羊方尊”上就可窥见一斑。还有这一时期以擅长牧羊而得名的“羌人”也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在甘肃齐家文化层中出土的约4000年前的黄牛骨骼被认为是东亚养牛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其三,甘肃是青铜器铸造工艺东传的重要地带。据考古资料证明,青铜铸造工艺在由西而东的传播过程中,在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和陇中地区的齐家文化中都有明显的痕迹。1975年,东乡县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四坝文化、齐家文化中的青铜器物带有明显的草原风格,也反映了华夏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和消化。对此刘基先生有详细的论述。

其四,甘肃是我国近代四大文献考古发现的两大奇观———敦煌遗书和汉代简牍的出土地,是最能代表丝绸之路学术成就的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敦煌学、简牍学、西夏学等的故里。

其五,甘肃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多民族的共同开发建设,赋予甘肃历史文化多元的内涵和民族浑融的斑斓色彩。甘肃也是丝绸路上诸多民族频繁往来、交流、聚集之地,文化特色上表现出鲜明的开放、多元的风格,甘肃历史文化因之发展成为古丝绸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缩影和典型例证。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是古丝绸之路的恢复或重建,而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前景广阔的长期发展战略,能够使沿线各地、各国以及其他愿意参与者实现互利共赢。甘肃处于这一重大战略的黄金地段,拥有雄厚的丝路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这就是甘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这就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和发掘丝路文化遗址的当代价值,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带动和激发甘肃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建设文化大省,塑造华夏文明的源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