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平凉市委党校 吴亚荣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两方面:物体与人体。物体就是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它在传统文化中可以称是“硬件”;人体就是文化的人的表现形式,它在传统文化中可称为是“软件”。没有文化在物体和人体两个方面的表现承载就没有文化,我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既包括有形的文物载体,如传统的建筑、器皿、饰物、用具、古玩、雕塑、书籍等,还包括无形的文化载体,它是传统文化在人心灵中的印记与效用,包括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习俗、趣味等,以及由这些东西支配的行为方式等。
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其彰显一个国家民族特色的符号力量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构建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发展黄金期,要充分发挥甘肃的文化资源优势,特别是丰厚的古丝绸文化。但是,今天无论是中央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还是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我们所面对的时空背景、历史任务已与古丝绸之路时期迥异。因此,要是传统文化搭上“一带一路”这趟快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西北丝绸之路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孕育了道教文化的崆峒山,其文化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起源于东汉,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道教文化内涵丰富,包括了文学艺术、生命哲学、医药养生、道教建筑、历史遗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崆峒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以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著称于世。崆峒山道教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隐居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司马迁本人曾亲自登临崆峒山。崆峒山从先秦时代起,就被视为“黄帝问道”的发源地,人们在那里寻找“黄帝问道”的旧迹、做诗留文、建造宫宇、竖立石碑、改换地名,用大量的文化景观对“黄帝问道”与崆峒山的关系做出了标志。
崆峒山的神仙文化和长生文化对后世影响很大,据说秦汉时崆峒山便有方士隐居,魏晋时便有道教宫观。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被封为韩王驻藩平凉,韩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到建国前全山道教宫观达40多处,道士百余人,现已传至第三十代。
因此,崆峒山无论是从其道教文化背景或是它所依托的道家文化的地理环境,都是具有丰富历史厚度的宝贵文化承载体。
(二)植根于道教文化的崆峒山,其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丝绸之路是一条多民族融合的大道。崆峒山的“崆峒”一词在古代本无山字偏旁,它本是一个氏族部落民族语言的音释,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方位或这一区域所有部落的总概念。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为空同。另一部典籍《汲冢周书》中更进一步解释:“正北的大夏、莎车、戎翟、月氏、空同、姑藏”等十部族统归空同。部族融合发展并消亡后,中心区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专用指山。其实古人对这一地域概念相当清楚,从唐代李白、杜甫,至明代吕大器,至清代林则徐诗中所提到的崆峒大体指一个大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大致范围是东起河南汝阳,西至甘肃河西。中心区平凉可能就是商周时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因此,崆峒山也被视为是古代北方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www.daowen.com)
同时,道教崇尚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而植根于此的崆峒山便以其独特的物质和文化载体形式体现了平和包容的民族性格,反映含蓄内敛的民族审美趣味,符合中正和谐的民族文化心理。就像橄榄球流行于美国,斗牛盛行于西班牙,这是因为它们显示了各自文化的重要理念。它们之所以激动人心,部分是因为这些运动有着文化的内涵。道教文化赋予崆峒山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崆峒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平凉旅游文化传播符号。
(三)自然奇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崆峒山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教文化构成崆峒山的基本内核,根本在于传统道家学说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教崇尚“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天下万物生成生长的规律,是超乎形象之上的宇宙最高法则。这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历经崆峒山一草一木、一观一士的传承与积淀最终化为崆峒山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同时,崆峒山也是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它不仅以“中华道教第一山”而闻名遐迩,佛教在崆峒山也历史悠久,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现在崆峒山道佛并存,互让互尊,有一种包纳一切、雍容大度的和谐气氛,这成了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也彰显了丝绸之路倡导包容互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倡导各种文明相互包容,实现欧亚多样文明和谐共存的精神实质。丝绸之路沿线有40多个国家、200多个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中亚地区又是伊斯兰、斯拉夫、中华、印度四大文明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依托崆峒山凝聚着的中华民族包容和谐的独特文化象征意义,倡导身处不同文明的欧亚各国人民坚持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包容互鉴、相互尊重、和睦共处。
(四)合和达道,崆峒山是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文化载体
崆峒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可以对象化为丰富的有形及无形体,包括崆峒武术、平凉纸织画以及平凉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等。有形载体就以崆峒武术而言,崆峒武术文化所传达的辩证哲学思想,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即个体心身和谐与社会关系和谐等,具有理念认知上的阐释价值。崆峒武术功夫的习练,是人对中国“天人合一”“内外相谐”“合和达道”境界的一种信崇和追求。“合和达道”——遵循自然法则而和谐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发展的一种思想资源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是经济上的互联互通,更是文化上的沟通与传承。在人类历史时空中,古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印度、阿拉伯、波斯、希腊、罗马等传统文化交流。可以说,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延续,对东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向交流作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今天,我们要重视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传统文化在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许多西方哲学家研究老子,普遍对《道德经》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利害理解、为人处世的中庸态度、德行培养和修行方法等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有积极作用。”比如崆峒武术在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我守其一,以处其和”修身习武之道,对抽象的道家哲学思想形成理性认知与形象化体验感悟的互补。依托于武术这样的有形载体,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自然会产生受众由开始由痴迷拳脚功夫转变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由此可见,崆峒山作为道家文化的创兴之地,无论是在传统文化资源的阐释上,还是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上,都具有正本清源之优势。
崆峒山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认知价值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尤显珍贵。但任何传统文化载体,如果没有标志性的表现形态作为其传播载体,很难引起公众关注。近年来,在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于道家文化的崆峒山对外知名度日益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快速增长,有力地带动了市、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黄帝问道”传说的现实化也由此而进入了一个容文化、旅游、经济于一体的新的发展模式。但进一步的市场化推广带来的新的问题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向破坏,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果其灵魂——传统文化性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崆峒文化的现代开发和利用,就是“黄帝问道”这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的现实性指向。平凉市提出的“养生平凉”理念与“养生在崆峒”的载体形成过程,显示了“文化创造景观,景观巩固文化”的规律,说明了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文化资源在今天可以成为促进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言而喻,甘肃省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对于这类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就是使其实现现代文化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